黑镜 特别版「黑镜特集的隐藏大彩蛋你真的看懂了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91更新:2023-05-02 05:24:53

可互动剧情不如彩蛋有趣,彩蛋的背后却都是“互联网上古时代”的传奇故事。

文 | 光谱

本文可能包含少量剧透,相关内容用黑底白字呈现。看过不但不影响你观影,还能启发新的视角。长文预警。

----

不到一周前,Netflix 突然预告了《黑镜》系列独立的“可互动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强调观众的选择可以左右剧情的走向,引出意想不到的疯狂结局,瞬间就吸引住了本来脑洞就很大的《黑镜》粉丝。

电影的主线讲的是一个年轻的程序员,想要将一部奇幻小说变成游戏,允许玩家自己选择路线。哪想代码越写越多,却发现自己生活中的选择并不受自己控制。很快,现实和虚拟世界变得混杂,开始造成混乱……

虽说 Netflix 给出的正片时间只有1小时30分钟,但是各种选择所引出的分支片段总和已经超过了五个小时。在这些额外的内容里,影片拓展了一个庞大的选择树。如果你跟我一样一边看一边记笔记,会发现一条线上从开头到剧终可能会经历十多个选择。

Reddit 网友统计,所有的选择数量将近30个,引发出更多不同“版本”的剧情和结局,也有需要重复选择多次之后才能开启的隐藏彩蛋。

在一条故事线中,一个“错误”的选择可能会导致片子重返到前一个、两个甚至更多个分支的地方,允许观众重新选择。而这些新的选择,可能会引出和原来的故事线完全不一样,又或者有些相似但细节存在巨大出入的剧情。

这个选择一定会出现很多次,每一次的两个选项都不完全一样,能够让观众看到更多不同的,普通的、疯狂的甚至搞笑的新故事线。但对于片中主角来说,每一个选择都相当于开启(或者关闭)了一条新的世界线。这些世界线最终交织在一起,让主角的命运变得更加多舛。

主角的房间里墙上画满了选择树

有人把潘达斯奈基的选择树比喻成下面这样的多米诺骨牌:

因为这样的设定,所有的剧情必须通过选择树来开启,看完才能掌握全局。由于叙事结构背后的技术实现原因,不像一部普通的片子,扒下来传到国内网站是没法保留原汁原味的。可能国内有不少朋友已经下载了“5小时版本”,或者字幕组制作的分集版本——很遗憾,那样是没法看懂的。

连早餐吃什么也要观众来选,主角你是多没有主见!

----

到这个时候,关于《潘达斯奈基》的影评,以及对于这种选择树的结构解析的文章,应该已经有不少了。

但是今天硅星人想要挑出来讲的,是这部片子埋得最深的,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完全看懂的一个彩蛋。

无论你是碰运气选到了“正确”的答案,还是不做选择让片子自动遍历每一个选项,最终都会来到一个看似最佳,却格外晦涩的隐藏结局:

就像《蝴蝶效应》里那样,主角做出了最不具有攻击性的那一套选择,在第一个世界线里回到了幼儿时代,找到了被父亲藏起来的玩具兔子,最终完成了和片中父亲、母亲的和解,和母亲一起上了那班稍晚的列车,列车脱轨;

在平行的第二个世界线里,主角坐在车上,把一盘写有“潘达斯奈基测试版”的磁带放进了随身听,按下播放。随后片子进入了最为意识流的一段片段:刺耳的音频信号冲击着屏幕里的主角和屏幕外的观众们的耳膜,主角乘坐的巴士经过了一个写着“没有未来,兄弟”的招牌;

第三个平行的世界线里,主角坐在心理医生办公室里的椅子上,脉搏停止安详地去世了,没有伤害任何人(相信我,这真的是最和平的一个结局了)。剧终,演职人员表。

《黑镜》的忠实粉丝应该会在《潘达斯奈基》里找到大量致敬前面四季的彩蛋。比如片子里游戏公司 Tuckersoft 旗下的游戏 Metal Hedd 正是S4E5 里的机械狗;游戏 bug 时出现的标志则来自于 S2E2: White Bear;事实上,Reddit 网友发现致敬前作的彩蛋数量达到了11个。

但是唯独在前面介绍的这一段世界线众多且跳来跳去十分混乱的剧情里,埋藏了《潘达斯奈基》最重要,影射意味最强,向计算机历史上重要的发明之一致敬的那枚彩蛋。

美国时间周五12月28号《潘达斯奈基》上线不到一天,网友已经在 Reddit 讨论区 po 出大量关于本片的一些隐晦细节和阴谋假设的讨论。其中一个方向特别有意思:在片中1984年的英国,当时流行的家用计算机平台叫做 ZX Spectrum。

剧情里主角去 Tuckersoft 公司,给公司的老板和传奇程序员 Colin 展示自己开发的游戏, 就是用 ZX Spectrum 开发的。几人之间还就这个平台(以及同时代的 Commodore 64 平台)进行过讨论,Colin 客套地表示 C64 的显示性能更好一点:

ZX Spectrum 长下面这样,还记得片子里几次出现“运行程序”的特写镜头吧,按的就是键盘上的 R 键:

片子刚一开始不久就出现了音乐磁带,此处也算是巧合:在当时,ZX Spectrum 电脑所使用的介质,正好也是卡式磁带。

今天的软件都是下载安装了;从前的软件使用光盘 (CD-ROM、DVD-ROM) ,以及更早的软盘作为介质;而在《潘达斯奈基》的那个年代,电脑软件的介质就是卡式磁带(以下简称磁带)。软件被编译成 1 和 0,通过不同的音调顺序录制在磁带上,电脑再解调这些音调,最终把软件加载出来。

一款 ZX Spectrum 赛车游戏,保存在磁带上

看起来 ZX Spectrum 跟一个键盘似的,没有卡带插口,那么怎样安装软件读写程序呢?其实它的前代是可以插卡带的,但在当时(至少在英国)大部分家庭都有单独的磁带录放机了,所以 ZX Spectrum 就被设计成通过 3.5mm 接口外接磁带机,读写音频信号。

有人要问了:磁带上跑软件,能行吗?

看看 ZX Spectrum 的游戏画面,不输小霸王的好吧:

现在你明白了 ZX Spectrum 使用的介质是磁带,让我们再回去看看这一段晦涩的结局:

在平行的第二个世界线里,主角坐在车上,把一盘写有“潘达斯奈基测试版”的磁带放进了随身听,按下播放。随后片子进入了最为意识流的一段片段:刺耳的音频信号冲击着屏幕里的主角和屏幕外的观众们的耳膜,主角乘坐的巴士经过了一个写着“没有未来,兄弟”的招牌;

还记得刚才说过的吗?“软件被编译成 1 和 0,通过不同的音调顺序录制在磁带上,电脑再解调这些音调,最终把软件加载出来。”

那么,主角把磁带放进随身听后播放的那一段,刺耳的音频信号,不正应该是一个程序吗?

如果我们把这个程序跑出来,又会发现什么?

这个思路似乎值得一战。但遗憾的是,受制于Netflix《潘达斯奈基》的这个内容格式,播放暂停还可以,快进倒退自选片段是做不到的……这意味着 Reddit 上的网友得照着刚刚分析出来还热乎着的选择树图,重新跑一边整个故事,回到那段隐藏结局,然后把那段音频信号录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确实录下来了。

紧接着,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把它转成程序。有人制作了这段音频的频谱图,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玄机:

这段音频太短了,只有19秒的时间。在 ZX Spectrum 平台上,在这么短的录音很难保存一个有效的程序。然而这正是这段音频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它还真就是一个 ZX Spectrum 平台的软件。

这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年前诞生的平台,不过因为它被广泛认为是英国以及欧洲地区第一台普及型的家用电脑,还是很有地位的,所以网上也有很多模拟器。

硅星人随便找了一个能直接运行 .wav 波形文件的 ZX Spectrum 模拟器,叫做 FUSE(全称 Free Unix Spectrum Emulator)。打开一下我们刚才的录音文件,硅星人可以确认这确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程序。启动程序后,我得到了一个二维码:

如果用手机扫描这个二维码,

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网站:

这不正是那个游戏公司 Tuckersoft 的网站吗!!!!而且片子里提到的游戏应有尽有,包括主角写的《潘达斯奈基》、Colin 写的《Nohzdyve》、《Metl Hedd》等等。

有趣的是,这个网页看起来很像公司官网,甚至有一个招聘广告的链接,但是形容这家公司的文字用的却是第三人称和过去时,而且《潘达斯奈基》的封面上也很应景地打上了“已取消”。

到这里,别以为你已经找到的所有的答案。与其称其为彩蛋,它其实更像个洋葱,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第一层而已……

逛了一下整个网站,能找到一些其他有趣的小彩蛋。比如在《Metl Hedd》的子页面下方能找到一个“广告”,点进去是一个域名为 rateme.social 的网页,可以给朋友打分以及看自己的得分……

记忆力好的朋友肯定想起来了:这正是《黑镜》S3E1 那集人人假笑给陌生人打分的彩蛋嘛。(另一个小细节:这一集的名字正好叫做 Nosedive,跟 Colin 的游戏《Nohzdyve》同名)

再回到 Tuckersoft 官网继续搜寻,硅星人又在《Terror on Rannoch B》的子页面下方找到了一个约会软件 Coach 的广告……

点进去,这个更高级了,它会生成一个链接,你可以把链接发给女朋友打开。两个人在倒计时里一起按下按钮,就可以算出双方可以在一起生活多久;只要有一个人提前点了,就会得到一个很短的时间;但如果两个人都不点,Coach 就会提示你们找到了终生的伴侣……

怎么样,有印象了没?

没错!这就是《黑镜》史上好评度最高集数之一的 S4E4: Hang the DJ,也是硅星人特别喜欢的一集。在我看来,它用一种同时细微和宏大的叙事方式,极其浪漫地演绎了约会软件的配对算法是怎样工作的这件事……这集真的可以单独写一篇的,推荐大家都去看。

再回到 Tuckersoft 网站。游戏《白熊》的子页面下也有那个在《潘达斯奈基》里出现了无数次的 logo,只不过倒过来了,而且一直在旋转,显得十分诡异。

在公司网站的下面,短暂地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Metl Hedd 是一部经典佳作,但世界只能幻想 Nohzdyve 会是什么样子。有传闻说游戏的早期版本可能遗落于世,正等待着被玩家打开。”

难道说,在片中短暂出现过游戏画面的 Nohzdyve,真的有一个可玩的版本存在?

事情似乎开始变得有趣了。

如果你是通过扫描二维码,而不是直接访问的网址进入 Tuckersoft 网站的话,是可以进入 Nohzdyve 的子页面的。

更有趣的是:你会发现,下载链接就在那里等着你呢……

看到这个 .tap 文件没有?它其实正是 ZX Spectrum(以及其他同类平台)所使用的磁带软件的镜像文件。还是使用刚才的模拟器,或者任何 ZX Spectrum 的模拟器都可以,打开这个文件。

遗落于世的 Nohzdyve,就在你的眼前了。是不是跟电影里一模一样?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躲避游戏,使用 O 和 P 键控制左右,空格开启新一轮游戏。

到这里,这个隐藏的所谓“最佳结局”的彩蛋第二层也就打开完成了。还有没有第三层,我不知道。

至少我知道,当 Colin 说出“仔细听,你能听到数字”那句话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只顺着思路拼出了 20541——少有人真正做到了这部片子想要让我们做到的那样,学习和理解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计算机程序是如何存在的,然后挖出这枚真正的彩蛋。

常规结局看多了的朋友已经烦死这个主持人了吧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想告诉你,这个彩蛋的背后还有更加耐人寻味的故事——可以被称为“互联网上古时代”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有了雏形,但是至少到《潘达斯奈基》里的八十年代初,距离真正的互联网上线和大规模普及还很远。在当时,英国家庭最普及的电脑就是 ZX Spectrum。当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电脑选购软件时,他们应该去哪里呢?

隆重介绍最古老的软件分发方式:杂志、广播和电视。

可不是《大软》那种夹光盘的杂志啊,别忘了 ZX Spectrum 是使用磁带的。那么在杂志里架磁带吗?很抱歉,这样做的成本也太高了,杂志还是以看为主,你看那些在里面送东西的杂志哪家现在活得很好的?

在那个计算机编程逐渐开始因为 ZX Spectrum 而流行,但编程工作本身还比较原始的年代,杂志是这样做的:直接在纸上印代码……

上图中的就是这样一本杂志,看到封面上写的什么没有?“超过一百页关于 ZX81、80(前代平台)的信息和程序,包括一个容量高达 1k 的棋软!”

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不好意思我没找到。不过这里有张 C64 平台教程的截图,真的一行行代码写在纸上,程序员买回家抄到电脑上得花几个钟头,眼神不好的好几天。不过那阵仗,可比今天上 GitHub、StackOverflow 复制一份代码厉害多了,有没有?

但是在当时杂志还是太小儿科了。

真正体现出当时程序员(以及软件销售商)想象力之强大的,是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变成软件的分发渠道。

Sinclair 公司开发的 ZX 系列平台是英国最流行的电脑,而且这个平台的软件介质正好是磁带,而磁带作为载体传播的是声音——从这个角度来看,磁带和广播电台做的难道不正是一样的事情吗?

大约在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早期,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电台主播已经感受到了计算机和“被软件吞噬”时代的到来:他们开始直接在节目里播放软件磁带的音频信号了。

从1980年开始,荷兰的 Hobbyscoop 成为了欧洲范围第一个做这件事的电台节目,到了1983年7月,位于英国布里斯托的独立电台 Radio West 广播电台拿到了全英第一个广播计算机数字信号的许可。不过在第一期节目里,他们没有广播程序,而是由主播手动将《查理的天使》女演员切瑞·拉德的肖像缩小,编辑成了一组图形编码,再转成音频信号,完成了广播。收到信号的听众把音频录进磁带,再放到电脑上运行,就得到了这张照片。

那是人们第一次通过广播电台,一种在过去几十年里都只有纯音频的载体,收到一张带有图形的文件——今天的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想象,当时的那一拨听众有多么快乐。

一发不可收拾,“电台广播代码”这件在今天看起来未免太过硬核的事情,居然在当时火遍了整个西方世界,最远传到了当时还属于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

紧接着,广播电视台也开始追上这股热潮。全欧洲的广播电视台都开始在周日下午这种不太重要,但观众都在家有空收看的时段,做起了广播程序这件事。

目前已经解散的英国泰晤士电视台,曾经有一台面向计算机爱好者的节目,叫做 Data Base,是全英国最早为 ZX Spectrum 以及后续平台提供程序“下载”服务的节目,主持人会介绍时下流行的软件,讨论计算机圈子的新闻。

到了节目的末尾,主持人会提醒观众朋友——不是“欢迎在微博上给我们点赞”——而是“请打开您的录音机按下录音键”。等到演职人员表滚动的时候,没有音乐,没有闲谈,而是你们现在已经熟悉的那个急促又刺耳的音频信号声音。

下面这个视频来自于幽默节目《Screenwipe》,里面就有 Data Base 直播软件的片段。天啊,真的太酷了!这可是电视啊!在电视上下软件!应该是硅星人见过最硬核的“软件分发渠道”了:

如果你不知道的话,《Screenwipe》的主创正好就是 Charlie Brooker,他也是《黑镜》的主创。现在你再回去看《潘达斯奈基》,注意片子里每一种结局里,电视台节目给潘达斯奈基游戏打分的那段画面,应该就明白那是在致敬 Data Base 和当年的那一票软件类电视节目了——这可以算又一层彩蛋么?

遗憾的是,软盘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诞生了。电视直播软件这件很酷炫的事情,因为便携存储介质最终迁移到软盘而逐渐消亡了。后来,软盘又输给了 CD,CD 输给了 DVD,DVD 输给了蓝光,蓝光最终输给了流媒体。随着网速的提升,现在所有人都串流和下载了,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要硅星人来看,游戏云直播这件事也很神奇嘛。

Brooker 其实也算是对电视直播软件这个计算机行业的老梗念念不忘了,以至于要用《潘达斯奈基》埋得最深的彩蛋来致敬它。

而且前面还埋了一个伏笔没有讲:白熊。在《黑镜》S2E2:White Bear(白熊世界)里,剧情的大背景正好跟这个梗有关:主角醒来发现周围所有人都被“白熊”电视信号给心灵控制了,就仿佛人脑已经成为了一个电脑,而“白熊”不断向他们发送着程序和指令,成为了被支配者。

(有点类似咱们中国观众不能更熟悉的《疯狂的兔子》。)

《黑镜》主创到底有多喜欢这个电视直播软件/电视信号心控的梗?在《黑镜》第四季的黑色博物馆那一集里,还出现过上面这个人的形象;

而且《潘达斯奈基》的选择树/bug logo 就直接用了白熊的 logo:

写到这里也差不多了。即便是已经把脑洞刨了个底朝天的硅星人,也必须承认:在这样《潘达斯奈基》这样一部优秀的科幻/强互动/多世界线作品面前,想要发现所有的秘密总是徒劳的,总有新的彩蛋、解读角度等待被发现。

大家看完,一定要回来跟我们一起讨论啊!

(看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吧。在这里叩谢!)

硅星人播客上线了!

这是硅星人制作的第一档音频节目。我们将和你畅聊硅谷的幕后故事和热闹话题。你可以在苹果Podcast或各种泛用型客户端上搜索“硅星人”找到我们。

赶快来收听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