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上海城乡,大概很少有人没有听过“金黄澄亮罗汉钱,小巧玲珑惹人爱”和“燕燕也许太鲁莽,有话对侬婶婶讲。我来做个媒,包侬称心肠……”这几段唱的,不少人还会脱口哼上几句呢!
沪剧电影《罗汉钱》片头
这两段分别为《赠钱》和《燕燕做媒》的唱段就出自沪剧优秀现代戏沪剧《罗汉钱》。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该剧于1952年1月创作演出至今,整整70年过去,但该剧魅力依然独特,它的全剧、电影和片段仍经常在沪剧舞台上演出或在电视网络上播放,戏里的一些唱段已经在老百姓中间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真可谓“赠”不完的“钱”,“做”不完的“媒”。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还把“燕燕做媒”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竟然也让众多欧洲观众听得如痴如醉。那么为什么《罗汉钱》会有这样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这个作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沪剧《罗汉钱》说明书
在沪剧史上,《罗汉钱》已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丰碑。因为它成功开启了现代戏创作演出为标志的沪剧新时代。这个戏当年不仅在全国会演中获得殊荣,还唱进中南海怀仁堂,被其他剧种广为移植,最后又拍成同名沪剧电影艺术片。
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这样一出经典大戏最初的创作动机却是有些随机和偶然的。
1952年1月,解洪元、丁是娥为主的上艺沪剧团和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为主的中艺沪剧团合并组建成实力雄厚的上海沪剧团。
此时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即将在北京召开,上海剧团即准备以沪剧《白毛女》参加会演。不料,剧组成立后,当时有位分管领导却认为,《白毛女》演得再好,也是“移植”。吃别人嚼过的馍,味道再好也是重复。
大家一听此话有道理,心里顿时就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创作一出原创沪剧,让北方观众了解新沪剧。可是选择什么剧目呢?
沪剧擅长演现代戏。编剧们首先就把当时上海沪剧舞台上正在上演的大大小小的剧目过目了一遍。发现红旗沪剧团、勤艺沪剧团上演的反映青年新婚姻生活的《罗汉钱》很适合,就决定重新改编此戏。
沪剧电影《罗汉钱》片头
原来,沪剧《罗汉线》是根据我国北方“山药派”作家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改编的,虽然结构完整,情节富有新生活气息,但上海沪剧团的编剧们没有驾轻就熟,而是重读小说,深入思考,确定了新的改编思路。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最大的改编是将剧情发生地点由北方农村改为江南水乡。将新中国初期江南农村的风俗习惯和新气象融入其中。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其次没有把女主公小飞蛾处理成悲剧人物;也没把小飞蛾的丈夫张木匠处理成反面人物。因而女主人公性格丰满,感情细腻,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其他人物形象也是各有个性,很有生机,特别是正直而顽固的老村长、狡黠而背时的媒婆五婶也刻画得相当传神。编剧还增加了一些小说没有的的细节,既使该剧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喜剧色彩,又对揭示人物性格带来好处。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为了确保成功,剧团又请来当时上海的著名电影导演张俊祥执导《罗汉钱》。张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吃过洋面包,但对中国戏曲也造诣很深。
他要求这个戏在唱腔设计上尽量多采用民间的沪剧小调元素,所以《罗汉钱》的唱腔和音乐充满江南水乡的乡土气息,既明快活泼、委婉悠扬又优美动听。果然,演出后,像“燕燕做媒”、“赠钱”等唱段,很快便在观众中传开了。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张俊祥还注重人物性格分寸的把握。在第一次排“回忆”重场戏时,担任小飞蛾的著名演员丁是娥蛮以为很有把握,她以声泪俱下、悲痛欲绝的演唱和表演应工,感染了现场不少人。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谁知张俊祥看了却没有作肯定的表示。这让丁是娥颇感“意外”。丁是娥到底是个善于思考的好演员,她走出排练场立即再次看了赵树理的小说原著,才发现自己把小飞蛾仅仅理解成悲剧人物确实有偏颇。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小飞蛾其实是个受过委屈与误解,但又比较能接受新思想,善于向前看,对新生活充满自信的中年妇女。
根据这样的理解,丁是娥对这场戏作了重新处理,在大段的唱腔中插入细腻的形体动作,使人物思想感情得到更生动丰富的体现。对小飞蛾这个人物基调也作了准确的定位。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曾有些反叛的个性,但没有张扬到英台抗婚,因此她选择顺从。所以在家里,小飞蛾是个依然保持着任性的女人,根深蒂固的反骨时常会在小环境中冒一下头,但幅度比较小,看上去更像夫妻生活的吵闹情趣。
丁是娥的杰出就是把人物的这么多光彩通过她不露声色的表演一层层抖落给你看,就如同清澈的露珠折射出七彩的阳光。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正是在导演张俊祥的统一构思调度下,这个戏中的每个角色都呈现出各自的光彩,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群演图。石筱英的媒婆、解洪元的张木匠、邵滨孙的村长、筱爱琴的艾艾都演得生动鲜活,各有个性。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1952年9月,上海沪剧团带着《罗汉钱》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结果,《罗汉钱》一炮打响。
沪剧《罗汉钱》舞台剧照
小说作者赵树理对丁是娥的表演赞不绝口,连声说:舞台上的小飞蛾复活了我笔下的小飞蛾。
许多专家和观众也对此戏评价很高。
经过评比,大会授予沪剧《罗汉钱》剧本奖、演出奖和乐队奖。同时丁是娥、石筱英获演员一等奖,解洪元、筱爱琴获演员二等奖,邵滨孙获奖状。“五大头牌”第一次合作就获巨大成功,真是旗开得胜,皆大欢喜。会演后期,文化部还特地邀请剧组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演出。
1959年沪剧《罗汉钱》演出广告
1956年江南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拍成沪剧艺术片,故事片样式的拍摄手法,使该剧的影响力超越了长江三角洲一带,受到大江南北观众的喜爱。
沪剧电影《罗汉钱》剧照
可见沪剧《罗汉钱》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首先赵树理的小说原著为改编成功奠定了基础;其次,改编者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反映当时江南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其三,该剧写活了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感人。再加上上海沪剧团“五大头牌”的二度创造,人物形象更瑧完美,具有浓郁生动的艺术感染力。第四,该剧的唱腔音乐大量吸取江南民间音乐养料,优美动听,好听好记好学好唱。事实证明,凡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其生命力都是长久的。
新版沪剧《罗汉钱》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