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过这种能够让人看完之后一脸懵逼的电影了。
乔丹·皮尔的《不》上线后,我和小伙伴那是迫不及待的第一时间享用,可是看完后我们都陷入了死寂一般的沉默。
在得知他们也都没有看懂后,我舒了一口气,原来看不懂并不是因为我是个傻子。
看电影时,遇到看不懂的情况很正常,注意力不集中、字幕翻译不恰当、文化语境不同、对镜头语言的理解不当……有太多原因可以导致我们看不懂一部电影了。
那些让我们看不懂的电影分为两种,一种是李安在看《处女泉》后发出的感慨:“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这种电影属于不明觉厉的,即使我们没太看懂,但是却愿意花大量时间去重看和研究,喜爱的不行;
而另一种是看不懂,但是却对它讲了什么并不感兴趣,会觉得它烂,即使在看了别人的解说后明白了剧情和内涵后依旧觉得索然无味的电影。
《不》属于后者。
这部电影,在我看完之后,发现我连它的基本剧情都没搞清楚,经过一夜之后,看了眼豆瓣上的影评,明白了片中的一些基本设定,然后觉得:就这?
下面是我在观影过程中理解错误的几个点,看看大家是否和我一样。
一、我以为那个外星生物是台摄像机。电影中出现了不少摄影机相关的元素:监控器、手机、拍电影、4K摄像机、手摇摄像机、游乐园拍照机器。
在黑人小妹打电话给著名摄影师时,他在观看自己拍摄的章鱼攻击螃蟹的画面。
结合飞碟中心的空洞造型,我以为这是一种类比,人类在用摄影机记录着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令人惊奇的影像,而躲在云后的飞碟是外星人来记录人类活动的机器。
人类想要拍摄ufo,而实际拍摄到的ufo是外星人拍摄人类的摄影机。
我以为会是这样的设定,结果完全不是!
二、没弄懂那个飞碟到底是什么。对于那个飞碟到底是什么,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是外星人的飞行器?还是就是一个外星怪物?
它最后的那个造型,应该是它的本体,但在当时看的时候,我以为是它撞上了一个破塑料布导致的。
没想到的是原来它就长成这幅模样。
三、黑猩猩和亚裔男这条线完全没看懂。看影评知道了,原来本片的核心设定是不能直视对方的眼睛,对于大猩猩是如此,对于外星生物也是如此。
这一点我是完全没有理解到。
亚裔男之所以幸存,是因为他被那只竖起来的鞋子吸引了目光,还有他躲藏的桌子边缘下垂的桌布挡住了他们之间的视线,所以大猩猩才没有攻击他。
这样一个重要的核心设定,竟然是通过如此复杂和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导演真的是太高估观众的理解能力了。
四、影片到底是什么类型。电影制造期待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这件事,从影片的海报、预告片等前期宣传就已经开始了,一直要持续到影片结束。
比如,我们在看《招魂》之前,就一定知道这是部恐怖片,我们期待着恐怖的来临,这样才让一切平平无奇的日常镜头有了意义。
一旦观众对影片的期待被不断地否定,观众会因为不知道自己看的是恐怖片,还是悬疑片,还是科幻片,大脑陷入一片混乱,在失去了期待后,如果能有全新的概念输入重构观众的期待,那么观众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但是像本片一样,在让观众失去了期待之后,却陷入了混沌当中,只会让观众变得既茫然又焦虑不安。
国内就有一个反面的例子,《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前期宣传时是以“一吻跨年”的爱情主题来构建起观众的期待的,但是观众入场后发现影片与自己的期待完全不符,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又是一部晦涩难懂的文艺电影,迟迟无法构建起观众新的期待,此时观众就会发笑、发怒、离场,或者看完后大骂其是烂片。
乔丹·皮尔导演在《逃出绝命镇》大获成功后,获得了投资和相对自由的拍片环境,可是却在沉醉于自我表达的道路上陷得越来越深。
隐喻、高深莫测的表达不是不好,但是这需要一个真正强大的故事内核才行,一个无聊的故事穿上再华丽的外衣也无济于事。
还是李安的那句话,好的电影是: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而不是:我看不懂,但是我也根本不想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