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主题电影推荐
全文共3212字,预计阅读需18分钟
▲ 电影《魂断蓝桥》,1940年
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很多时候并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果一部文艺作品评价高,则将全部功劳都归于原著作者,而评价低,则全由译者买单,译者费了一番苦功夫,到底没捞得一点好处。
优秀的译者需精通两门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弥合中外文化差异,不仅准确无误地传达原著思想,又能契合国人的审美心理,实际是一种基于原著的二次创作。
电影译名之于作品本身虽没有文学翻译那般重要,但也不容忽视,毕竟优秀的译名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买票观看,而普通的译名可能会让观众错失一部经典。
▲ 电影《乱世佳人》,1939年
广为流传的经典电影译名莫过于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
蓝桥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浪漫而凄美的爱情传说:尾生于蓝桥等候佳人,直到洪水决堤也不肯离去,最终抱柱而亡。
电影以此为名,营造了缺憾而哀婉的情感氛围,也预示了故事的最终结局,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直译成“滑铁卢桥”则让观众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 电影《廊桥遗梦》,1995年
本周电影主题清单,给大家推荐四部译名经典的好莱坞电影——《鸳梦重温》、《金屋梦痕》、《深闺疑云》、《青山翠谷》,当你看完这些电影之后,你会为它的翻译拍案叫绝,惊异于语言的无限魅力。
一、《鸳梦重温》Random Harvest
电影改编自英国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战时期,一位名为查理斯的上尉在执行某次任务时不幸受伤失忆,被关进精神病院;
他趁乱出逃,与一位名为波拉的马戏团舞女邂逅;波拉为了帮助查理斯躲避精神病院的搜寻,带他乘火车连夜赶往郊外,不久二人约定终生,在乡下结婚生子。
三年后查理斯得到报社邀约前往利物浦任职,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再度失忆,全然忘却这三年里与波拉的记忆;
他返回家中继承遗产,成为商业巨头。经历丧子之痛的波拉无意在报纸上得知查理斯的消息,便动身前往查理斯的公司应聘,但查理斯对她毫无印象。
由于波拉勤劳聪慧,查理斯选择她作为自己的婚姻伴侣,但二人并无夫妻之实。
后来波拉一人重返故乡,查理斯也兜兜转转回到故土,二人在空无一人的旧宅门前相逢,查理斯终于记起了一切。
电影讲述了一个有关失忆的故事,前半部分查理斯忘记了三十年前的人生,后半部分忘记了与波拉相处的三年生活。
查理斯始终都处于记忆的空白中,他也从未放弃过寻找记忆。
你可以说这个故事俗不可耐,因为失忆主题在后世电影中一再被提及,但作为最早使用这一元素的电影而言,在当时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失忆带来机缘巧合,失忆又造成阴差阳错。
这部电影可以将你带回古典爱情的时代,那里没有现实物质的困扰,没有蝇营狗苟的琐碎。
那里爱情至上,高于一切,就像早年大陆风靡一时的琼瑶小说,爱情可以让人为之生而为之死。
古典爱情中的女性永远都在自我牺牲,为爱奉献,波拉重回查理斯身边,并没有选择告诉他实情,而是默默守在他身边,哪怕他差点与其他女人共结连理。
波拉不愿用回忆控制查理斯,那样将会使他陷入痛苦的折磨中,但这样做的代价是所有的苦楚她都独自承担,如她这般伟大的爱情,大概只能在古典叙事中才可以见到了。
二、《金屋梦痕》A Touch of Class
这部电影上映于1973年,比起二十年后的如雷贯耳的经典电影《廊桥遗梦》,真无几人知晓,但它确实称得上一部比较优秀的婚外恋电影。
提起外遇主题,如香港电影《甜蜜蜜》、《花样年华》,都笼罩着一种浓郁的深情与难捱的欲望,悲凉是基调,相见恨晚是底蕴。
但这部电影却并非如此,全片始终处于欢乐的氛围中,尽管结局男女主角并未圆满,但却并不使人感到沉痛,似乎观众早已心知肚明。
已婚生子的男主角斯蒂夫与离婚的女主角维基偶然邂逅,二人渐生情愫,相约一同前往西班牙度假,在经历一番啼笑皆非的经历以后,二人正式确认恋爱关系。
斯蒂夫给维基租下一套公寓,经常瞒着妻子与她私会。但偷情如何长久,二人终于经受不了婚外恋的折磨而分道扬镳。
好莱坞的电影总是给观众一种梦幻感,好像瞬间脱离现实沉重的枷锁,连偷情都浸润着风流浪漫。
但当荧幕灯光熄灭以后,观众从梦中幡然醒悟,才终于明白,偷情永远都不可能如电影般欢声笑语。
电影名为“金屋”,出自西汉武帝的典故,据说武帝幼年时曾对表姐阿娇说,等我长大以后,我会造一座金屋让你住在里面,是为“金屋藏娇”。
然而这不过只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境,故事的结局是武帝将贵为皇后的阿娇打入冷宫,孤寂潦倒而死。
三、《深闺疑云》Suspicion
电影译名包含两个关键要素,“深闺”,独守空房的少妇,“疑云”,重重疑虑。
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的畅销小说,由希区柯克指导拍摄,是他交给好莱坞市场的第二部作品,继上一年《蝴蝶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后,这部电影也成功将女主角琼·芳登送上最佳女主角的宝座。
琼芳登延续了《蝴蝶梦》中带有神经质的女性形象,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一位患有被害妄想症的女人丽娜。
丽娜经受不住纨绔公子约翰尼的花言巧语,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与他成婚,婚后才发现约翰尼竟然是个谎话连篇的亡命赌徒,不仅卖掉父亲赠送的昂贵木椅,还挪用公款赌博。
丽娜终于心灰意冷,意欲与他离婚。就在这时,丽娜的父亲去世了,她继承了数目庞大的家产,她开始怀疑约翰尼想要杀妻骗保。
突然失去的朋友,借出去的侦探小说,饭桌询问杀人方法,递来的牛奶,这一切行为在丽娜眼中都是约翰尼的反常举动。故事的最终结局是,约翰尼并非杀人凶手,一切都是丽娜的幻想。
电影与原著小说不同,小说结尾,丽娜喝下了那杯有毒的牛奶,但同时也写了一封丈夫犯罪记录的书信,让约翰尼寄给娘家的母亲。
希区柯克改编的理由或许有两点,其一是受到当时好莱坞的“海斯法典”的影响,不得在电影中表现暴力、黑暗的内容,风光无限的大明星加里格兰特自然不可能是杀人凶手。
其二希区柯克重点在于“疑”,而不在于揭示人性的阴暗面。
丽娜仅仅因为信任的缺失便脑补一出惊心动魄的杀人戏码,将约翰尼的所有行为都编织成一条完整的犯罪逻辑。
只有当真相大白一切只是她的的幻想时,电影的反转效果才能达到完满。
四、《青山翠谷》
How Greens Was My Valley
奥逊威尔斯于1941年导演的《公民凯恩》成为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遗珠,而打败它最终获奖的正是约翰福特的《青山翠谷》。
约翰福特奖运颇佳,一共四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奥斯卡有史以来之最。
他以西部片著称于世,最经典的莫过于1939年拍摄的《关山飞渡》,好莱坞影评家毫不吝啬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此后所有的西部片都有它的影子。”
然而使约翰福特摘得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桂冠的却没有一部西部片。
《青山翠谷》正如电影名,讲述了爱尔兰的边陲小城,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
约翰福特喜欢讲普通人的生活,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现实世界的热情,使这部电影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
不怒自威的父亲、刚毅执着的母亲、莽撞冲动的哥哥们、美丽温柔的姐姐,还有稚气未脱的“我”——电影拍摄的视角。
一个浸润在古老的“天主教”信仰氛围的家庭,一个矇昧无知和朴拙愚笨的乡村,一个阴暗潮湿的深井旷地,一段爱而不得情意绵长的初恋,一个欢声笑语而波澜起伏的童年。
电影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神通力大的传奇人物,但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与黑白影片里想象的青山翠谷,却让人难以移开注视的目光。
约翰福特几乎正是这个小男孩的翻版,他高中毕业后来到好莱坞赤手拼搏,一如小男孩不愿读书而甘愿冒险成为矿工。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男孩,有一个平凡的家庭,有属于自己挥之不去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