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经过了20世纪20年电影公司遍地开花的繁荣阶段之后,迅速步入成长的新阶段。
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国家的基本统一和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使得当时的社会政治局势跟20世纪20年代相比,变得更为复杂,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和面貌。
《少奶奶的扇子》在该时期的上映次数也逐步减少,呈现出“衰减”的趋势。
“电影运动”影响下的《少奶奶的扇子》上映与接受的衰减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一方面,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而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科技与工业社会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
在民族工业的刺激下,中国电影工业逐步完善,开始出现了制片、发行、放映垂直一体化的新兴企业,比如联华公司等等,而联华公司的出现,又打破了明星公司“独占鳌头”的格局,使得电影行业呈现出“三足两翼”多家垄断格局的形成。
在该时期,国外有声电影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和技术更新,在联华公司发起“国片复兴运动”开始,被商业片浪潮中断五年之久的文艺片传统逐步走向复兴,20世纪30年代的动荡局势,也促进了文化运动的兴盛。
因此,这一时期的电影运动也逐步倾向于向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兴电影运动”转化。除此之外,该时期还有覆盖面更为广泛的“教育电影运动”兴起。
总的来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发展阶段,众多电影运动和电影现象都在该时期发生,也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电影探索发现、成效显著的阶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的爆发,拉开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结构,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政治经济格局,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也直接发生了变化,电影开始以一种“抗战宣传阵地”和“宣传工具”的形态加入了这场战争局势,进入了“战时”形态。
而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之后,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一直到40年代末战争结束。
因此,在这一时期,电影《少奶奶的扇子》的传播和接受呈现出一种曲折发展的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运动”成为电影界的领导性力量,并且在其后的抗日运动和国内战争阶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电影运动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由于民族危机以及战乱,此时的影院排片多以战争革命剧为主。
《少奶奶的扇子》等剧目的排片率已经较之前降低,中央大戏院、中华大戏院、北京大戏院、天一大戏院、中西大戏院、都上演了刘别谦的《少奶奶的扇子》,但反响和排片率远不如20世纪20年代热烈。
据我不完全统计,1930年至1935年间,共演出20余场,较之20世纪20年代可谓是大大减少。
李萍倩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的上映与接受进入20世纪40年代之后,李萍倩导演的电影《少奶奶的扇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1939年2月25日,该片由新华制片厂出品、美商中国联合营业公司发行,在阵容上,由李萍倩导演、张善琨监制、孙敬编剧,袁美云、梅熹、陆露明、刘琼等人主演,阵容强大。
该片在新光大戏院、新光大戏院、中央大戏院、恩派亚大戏院等地纷纷上映,自上映以来,共连映4个月,其中仅新光大戏院刚开始上映的前3个星期就演出了66场,每日均客满。
在宣传方面,我根据上映期间刊载在《申报》上的广告发现,该片不同于20世纪20年代的“启蒙思想”、“改良社会”的宣传导向,也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社会派现实主义的“问题”导向,而是以“爱情娱乐”为导向,去吸引观众前来观看:
“看本片费二小时,胜过情场三十年,女儿豆蔻年华,母亲风韵犹存,男女恋爱第一课,写儿女私情直入肺腑……鸟兽歌舞不息,为情之挑动;人类喜怒无常,为性之爆裂。”
在票价方面,共分为一元、七角、五角三种价格。根据当时的剧评来看,很多观众认为《少奶奶的扇子》作为一个很著名的舞台剧,是“在剧本荒中,没有加以润饰,就搬上了银幕。”
观众也由此反思了社会问题和弊端,认为《少奶奶的扇子》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权话语”对女性地位的侵犯:
“虽然这是很早以前的作品,它没有接触到我们目前所遭遇到的最尖锐的事实,可是它所反映的一面,在如今依旧存在着,浮面的看,现社会似乎已革的很新了,其实封建渣滓,并未消灭——男子一面在破坏女人的贞操,一面在辱骂女人的不知廉耻,这现状还是到处可以看得到。”
同时,还有观众在观看电影后对陆露明所饰演的“徐少奶奶”的命运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徐少奶奶”选择“出走”这一行为的对错。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尽管电影公司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夸大了该片的“娱乐性”,并将其定位为“爱情片”,但是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还是带着“社会问题”和“女性解放”的视角去接受。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电影《少奶奶的扇子》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传播与接受概况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首先,在电影的排片数量上来看,受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少奶奶的扇子》的排片率较20世纪20年代来看呈现出大量减少的趋势;至20世纪40年代后,李萍倩导演的电影《少奶奶的扇子》排片量较20世纪30年代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其次,在剧评方面不难看出观众的接受呈现的趋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观众对歌颂“爱情”的剧情的接受开始减少,而是更加倾向于《少奶奶的扇子》的社会效益。
从总体上来看,《少奶奶的扇子》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与20世纪20年代相比呈现出一个整体“由盛至衰”的趋势。
然而,通过对《少奶奶的扇子》在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呈现的概况,反映了怎样的问题和规律?从30年间《少奶奶的扇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接受中的流变现象,能否窥视中国现代话剧与早期电影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外国戏剧又是怎样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的?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现象?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