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看到这么爽的谍战悬疑大剧了逼得我熬夜啃生肉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24更新:2023-01-27 19:14:24

熬夜生生啃完了两集生肉,终于为大家淘到了一部谍战良品——

《秃鹰》

6月6日开播,更新六集,口碑不俗。

豆瓣飙升到8.4分的同时,烂番茄新鲜度已经涨到90%,观众喜爱度97%,

这部Audience电视网的新剧是根据1975年的电影《秃鹰七十二小时》(《Three Days of the Condor》)改编。

1975年的《秃鹰72小时》

而这部古老的谍战电影,又取材于James Grady的小说《秃鹰六日》(《Six Days of the Condor》)。

虽然剧集已经改编得面目全非,但是两个故事都描述混乱的政治局势,有着类似的世界观。

《秃鹰》讲述的是一场惊天阴谋下的求生游戏。

男主特纳(马克斯·艾恩斯 饰)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技术外包员工,他为美国政府研发了一款在人群中辨识恐怖份子与潜在威胁活动的精密软件,这款软件却被CIA用来监控国民。

软件检索到一个穆斯林男子行为反常,他在一场足球赛之前,携带一个神秘的盒子,直奔一个有8万观众的球场。

特纳和当局产生了分歧,他认为单纯靠算法推演,只有12%的概率确认这个人是恐怖分子,对当局决定射杀他的行为,特纳表示无法理解,并和领导直接开怼。

结果,CIA决定正确,这个穆斯林的确是恐怖分子,行动挽救了8万人的生命。

同时,特纳无意中发现了几年前十二家空壳公司大量购买环丙沙星(一种可以抑制该病毒的药物)药品研究协会股票(高达10亿美金)的事实。

这触及到了恐怖行动背后的阴谋,幕后boss决定灭口。

几分钟间,两个专业杀手杀光了特纳的十一名同事,特纳则因为在楼梯外抽烟躲过一劫。

要命的是,恐怖分子控制了所有交通网的监控,而特纳作为数据分析师,从未受到过特勤人员的训练。

他虽然逃过一劫,却成了杀害同事的嫌疑犯,同时被警方和恐怖集团追杀,除了没有护身技能傍身,几乎就是一部《谍影重重》蛤?

他要么在72小时内证明自己的清白,要么,随时会被任意一方杀死。

文弱的特纳怎样化险为夷?当然不会剧透了。

如果要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美剧,就是:精致。

不仅可以,《秃鹰》作为谍战片,有超越任何谍战影视作品的精致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精致。

先看影片的设定。

整部剧作中的各方势力全都来自同一个集团——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特纳是CIA的人,杀手是CIA的人,被害者为CIA工作,专案组也为CIA工作,阻止办案的是CIA的人,恐怖分子也隶属于CIA,甚至幕后主使也是CIA…

所有正派和反派,都是CIA系,CIA一边毁灭世界,一边拯救世界,CIA的特工一边逃脱追杀,一边杀人。

这种钩锁连环的内斗极大地增强了剧本的感染力,主人公似乎无人可信,又似乎可以信任任何人。

这让观众在一次次否定之否定中,不断体验反转和悬疑的快感。

《秃鹰》中的好坏界限极其模糊,根本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比如特纳的好兄弟山姆不仅是CIA的一员,也是阴谋的底层参与者。

当得知好兄弟要被灭口,自己却不能出口提示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发泄——

第二天,同党通知他任务没有完成,特纳逃脱了,他却长出一口气,甚至露出了微笑。

最后,得知特纳又一次被杀手追杀,他又不顾一切开着车去救援,

这是一个谎言编织的世界,一丝一毫的“真”,比如山姆的转变,比如陌生女孩的帮助——

都会显得格外耀眼。

同时,在这种设定下,除了特纳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想起了什么?

《权力的游戏》。

《秃鹰》在主角盒饭这件事上,比这个长寿剧王有过之而无不及。

六集死了超过20个露脸角色,今年绝对没有什么神剧比它的死亡几率更高了。

出场就和特纳一起抽烟的亚裔小姐姐谭,本以为是官配女主。

结果第一轮谋杀就被盒饭。

有颜又有剧情功能性的好基友山姆,让观众还以为本剧是双男主设定,结果一个不小心,就被爆头。

熬到逃生,好不容易特纳有了信任的暧昧对象凯西,谁成想都坐上车逃跑了还能被流弹击中。

主要角色随时死亡,并不是好玩的。

如果剧情逻辑不对,这样的剧无非是两集嗨的短命剧。

然而,一切突如其来的死亡,是在剧情逻辑下的必然,这让任何意外都成为让悬疑增色的推手。

《秃鹰》的精致,还表现在无处不在的细节。它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名人名言带来的恐惧。

怎么讲?

《秃鹰》在每一集开始前,都会出现一句名言,以第六集举例,出现的是孔子的一句话——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然后其余的字会次第淡出,只留下和本集主题相关的关键词,第六集是——

宁可玉碎

果不其然,凯西死了。

这种新奇的设定,配上谍战剧的气质,有一种全新的观剧体验,这些名人名言既是开放的,又如谶语般扣题,可以说玩儿出花样了。

类似创新和隐喻的细节很多,让剧情设置和情节发展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给所有观众猜测和判断剧情走向的依据。

比如,不少眼尖的观众在山姆的办公室发现了“乾隆”的画像——

为什么是“乾隆”?整个幕后的阴谋是跟钱有关,十亿股票的剧情证实了这种猜测。

再比如,看似是前台的小姐姐,在门禁开关旁放了一把枪,不仅确认了她安保的身份,更给出了之后的剧情——整个小组被杀,她肯定是第一个死亡的。

更加微妙的,是女杀手朱伯特(丽姆·卢巴尼 饰),她足足有三次故意放跑了特纳,作为枪枪爆头刀刀致命的冷血杀手,她对特纳的失误看起来确实有点刻意。

第一次在办公室的追杀,她的一连串射击一发未中。

第二次在地铁,她追杀的特纳的时候,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

第三次面对特纳射击,枪枪爆头的她竟然选择了射击特纳的胸腹,也没有下车确认他的死亡,

这可不是剧情bug,毕竟她和特纳的第一次见面,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感情,有可能影响整部剧最终的走向。

《秃鹰》的镜头,有十足的电影质感,剧中很多拍摄手法,比电影都来得精致。

西部旷野下,三人一车,近景特写远景失焦,放大的背影和前面一堆网红土拨鼠的尸体,暗示着格子衫牛仔的命运。

女主开门,下车。

手起,刀落,影片基调和人物性格陡然确立。

在表现山姆面对特纳将要被杀的心理矛盾时,导演用了同样隐喻的镜头语言,

这种手法也集中体现在了山姆妻子身上。一直以来,作为医生的山姆妻子在为另一位CIA探员的遗孀做心理辅导。

这样讲究的镜头语言给了很多让观众“恍然大悟”的机会,和大多数注水的国产剧相比,这部精致的美剧中,几乎没有闲帧,每一帧都值得你去观察思考,这是看《秃鹰》特有的乐趣,

拍摄手法上,导演用一招平行(错位)剪辑,就足以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

比如,凯西乔装打扮出门为特纳买手机,导演将她走出巷口和杀手开车在巷口巡逻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给观众一种凯西马上就会碰到杀手的错觉,心提到了嗓子眼。

可下一秒,观众才发现,凯西是从杀手车后的另一个巷口走出,才明白了导演用到的错位剪辑手法。

这三个精致就是《秃鹰》的讲究之处。

表面上看,它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CIA菜鸟特工在阴谋下的通关游戏,实则通过丰富的电影化表达手法,带出了很多现实问题。

反恐,歧视,同性恋,穆斯林,人权,监视,窃听,腐败……

黑人遗孀的那段话,几乎道尽了它的内核——

我觉得他们说服自己

为了拯救世界

所以可以为所欲为

这种控诉,归根结底,落在了CIA每个人上面。

双面间谍,因为儿子的一句话,就去牺牲自己拯救好友的山姆;

反派内森,一方面筹划着杀死几百万人,一方面又要在女儿面前精心维护慈父的形象;

CIA高级别大佬,回到医院,不失慈爱地拿起一本《战争与和平》,读给得了绝症的妻子听;

他们要么拯救,要么屠杀,仿佛上帝的刽子手,代天行令。

离开CIA,他们依旧是父亲,是丈夫,是普通人。

到了CIA,他们就可以漠视生命,亦神亦魔。

任何权力都是以人民的名义行使的,却又在人民的名义下调转了刀头。

这些,才是《秃鹰》能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思考。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