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画画、想追求梦想这样的人设其实是很好的,但是自己不读书还各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这样就不好了。带耿耿翘课这种情节都能编出来我也是醉了,耿耿才不会学习跟不上就用翘课这种方式来逃避,她是即使沮丧自卑也还是会努力做题一直挣扎着匍匐前进的女生。路星河把钠丢进水里制造喷泉、
在全年级的歌唱比赛上明目张胆地说要送一首歌给某个女孩,这种烂俗的偶像剧桥段真的跟这个故事平实的基调格格不入。 更不能忍的,是每次耿耿余淮之间出现点小摩擦,下一秒路星河就一定会出现,就一定会给耿耿一点小温暖小示爱,耿耿就一定会接受。这也难怪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会产生耿耿脚踏两条船、拿路星河当备胎的感觉了,我一个原著粉看到这些片段都很不舒服。耿耿人设崩坏,路星河叛逆不羁又是超级大暖男,相比之下更真实的余淮反而被男二光环掩盖。
原著被那么多读者喜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情节贴近真实生活。原著里耿耿那句表面平静实则内心澎湃的“我就是耿耿”比网剧里嫌弃一样的“你就是余淮”好多了;耿耿余淮的初识难道不是“两个有社交障碍的新同学”时而谨慎时而爽朗的慢慢熟悉吗,谁会在开学第一天就跟新同学结仇互相看不顺眼啊;能从普通的初中考上振华,在刚刚认识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是觉得她很厉害而心生敬畏,怎么会排挤耿耿呢;振华作为全省最好的高中,拥有全省最好的生源,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一言不合就爆炸的教导主任,振华的原型可是二熊母校啊
,振华系列里都没提到这是个家长专制型的高中啊;而按成绩排座位,这么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规定真的不符合振华这种学校的定位。 戏剧需要冲突,而原著写的是平淡如流水的高中生活,编剧改编增加冲突可以理解,可是改编也希望有程度的限制。原著足够真实,而网剧中间的一些部分也很真实,前两集这么拍,在我看来很失败,因为应该已经基本脱离大部分人真实的高中生活了吧。
很喜欢这部小说,而且我看小说的时候会边看边想象人物和场景,而小说影视化后这些东西都会被定格,所以越是喜欢的小说,越怕拍出来会跟我想象的相差甚远。 从选角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网剧了。开机之后看着微博上越来越多的剧照和片场照,看到二熊发的说谭松韵刘昊然多符合耿耿余淮的微博,也真就觉得这剧好像拍得还不错,起码剧照是很有感觉的。年初出的几版预告片都很有真正高中的感觉,让我觉得网剧应该很好地还原了原著,渐渐放心。看着最喜欢的作家写的一部我很喜欢的小说从文字一点点变成影像,从忐忑不安到激动兴奋到期待开播,
终于也体验了一回原著粉在小说影视化道路上的复杂心情。 然后网剧终于开播了。因为没会员,没能看首播。但当晚就看到微博里一大群原著粉对第一集声势浩大的声讨,我方了。因为网剧播得太慢,加上首播后原著粉基本都是骂声一片,就一直没看,留着等快播到结局再一口气看完。随着网剧的继续播出,原著粉的继续声讨,我大概知道了一些被改过的情节,原先对网剧存有的期待逐渐下降,最后变成只是把网剧当成同人故事了。 带着这种心理,我开始看网剧。前两集真的改得面目全非,难怪原著粉会炸。耿耿余淮在分班榜前的那句“我就是耿耿”变成了“你就是余淮”(穿帮的是在最后一集耿耿把当年他们说过的话一条条发给余淮的时候出现了网剧里阉割掉的这句“我就是耿耿”),耿耿余淮变成了冤家,耿耿因为初中读的是普通学校就被排挤,振华里有一个专制的教导主任,按成绩分座位……这些真的改得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