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心慌慌麦克迈尔斯「月光光心慌慌起底万圣节面具杀手你不了解的麦克尔麦尔斯」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66更新:2023-02-14 15:47:38

万圣节到了,说下著名的麦克尔·麦尔斯(Michael Myers)。

这位首次出现在1978年版的《月光光心慌慌》,随后名声大噪,从而位列影史四大面具狂魔之一。

麦尔斯在西方的知名度远大于我们国内,看看18年重启版的票房就知道了,老外真的跟狂热。论其原因,一方面,他沾了万圣节的光,与东方的我们有着一定的疏离感;另一方面,麦克尔·麦尔斯在形象、特征等各个方面不太突出。

《月光光心慌慌》被誉为砍杀电影的鼻祖,麦克尔·麦尔斯自然也算是开山宗师。无奈年代久远,加上后代人才辈出,这种只拿着小菜刀的面具人实则不算耀眼。

在同行“四大”之中,麦尔斯不如挥舞电锯在马路上追人的皮脸火爆(《德州电锯杀人狂》),不如举着铁爪手一脸狞笑的毁容大叔弗莱迪刺激(《猛鬼街》),也不如拿着砍刀身高2米多的不死壮汉杰森那样威慑力强(《十三号星期五》)。

麦克尔·麦尔斯大多数情况,给人一种静悄悄的感觉,要么在远远地在树后面杵着窥探,要么盯着尸体端详半天,有些神秘也略显呆板,再加上毫无表情的面具,不太符合恐怖片“猎奇”的属性。

正因如此,围绕在麦尔斯身上的谜团,也就多了起来——经历过车撞、枪击、火烧、爆炸之后,怎么也死不了,这个玩意儿到底是人还是鬼?他的杀人动机是什么?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为什么能这么火?

所以需要深入了解一下。展开13部《月光光心慌慌》的电影(如下简称《月慌》),剖析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节日”狂魔——麦克尔·麦尔斯。

俺之前在《德州电锯杀人狂》的文章里说过,电锯皮脸是“四大”里电影版本最多的一位。其实麦尔斯也不遑多让,这位的电影数量最多,一共13部。

比起皮脸每次重启/新版都换一个名字,改一次出身,麦尔斯的出身始终如一,但其办事动机和发展历程,在随后的几部里却各不相同,甚至还在凡人与怪物之间反复横跳。

这就导致,13部《月慌》电影中,除去07版完全重启,其余的两次“软重启”,基本都是1978年万圣节夜晚事件的延续。

就是说,《月慌》系列,是以一部(或两部)作品为中心,各自延伸出来的平行宇宙故事(参考上图),我们一个个说。

麦克尔·麦尔斯出生于1957年的哈登菲尔德镇,在1963年的万圣节,6岁麦克尔用一把厨刀杀死了他的10多岁的姐姐。

当他的父母发现他时,他正手攥着那把血淋淋的刀直瞪瞪地望着天空,后来麦克尔被送到了精神病院依旧如此——只是坐着,眼瞪着天空,一言不发,持续了15年。

心理医生萨缪尔·卢米斯15年来一直致力于麦尔斯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这个玩意天生邪恶且治不好,只能把他永久关起来。

但是麦尔斯在出庭接受听证的途中逃走,半路杀了一个电工换上他的工作服,在五金店偷了厨刀、绳索和一个没有表情的面具,“全副武装”回到了哈登菲尔德镇,这一天正好是10月30日万圣节前夜……

这是78年《月慌》的起因,非常简单的故事,导演约翰·卡朋特从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镜头风格)与鲍勃·克拉克的《黑色圣诞节》(故事构架)里摄取灵感,一部小成本的“剥削电影”,意外成为了砍杀电影的鼻祖。

比起故事上的单纯,更单纯的是麦尔斯本人。上述就是他的全部人设,编导没有过多地琢磨其动机和行凶结果,倒是由于拍摄方式和创作灵感的缘故,为麦尔斯无心插柳的塑造了三大特征。

★死亡凝视

麦尔斯的名场面,就是他站在某处——要么在马路对面、要么在树后面、要么在你家窗户外面,就那么不动声色、“面无表情”的远远望着你,然后你一晃神他就不见了……

约翰·卡朋特拍摄该片的动机之一是“夜魔传说”,也就是“boogeyman"。电影中这个词是迈尔斯的外号。对了,也是《疾速追杀》约翰·威克的外号。

“夜魔”是西方每个社区基本都有的传说,即某个破房子里住着吃小孩的老头、小区里游荡着杀人凶手等等,都是孩子们口口相传的恶作剧,但卡朋特小时候就特别害怕,晚上都不敢望向窗外,生怕看到窗外站着一个人。

后来卡朋特大学时期在肯塔基州一家精神病院实习期间,目睹了一些非常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形象,最让他不寒而栗的是其中一个12、13岁的青少年患者,就面无表情的盯着他看,这让卡朋特感到毛骨悚然。

他把上述经历结合,变成了麦克尔·麦尔斯的死亡凝视名场面。

★以静制动

麦尔斯有“行走瞬移 藏匿入室”的buff,他总是缓慢地行走(从未奔跑过),没有一点声音,穿房过屋来去自由,可以潜入任何人的房子,且不被人发现。直到不经意间出现在某人背后,举起小刀……

78版《月慌》的惊悚桥段是参考了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尤其是电影中主观镜头很有希翁电影的风范——麦尔斯轻盈且缓慢的接近受害者,伴随着面具下沉重的呼吸声和逐渐紧张的bgm,然后一击毙命。

可以说,电影的风格限定了麦尔斯的行凶模式,并发扬光大。

在18年的《新月慌》里,就用一个《生化危机4》的背后第三人称跟拍视角的长镜头来展示麦尔斯这项功能:

“麦尔斯凝视着街对面的一所房子里,站在窗户边的目标,随后他静悄悄的穿过熙熙攘攘的马路,大摇大摆的走进人家房子里,穿过客厅来到目标身后……期间没有任何人注意到他……简直比隐身人还嘚瑟。”

★仪式效果

麦尔斯很注重仪式感,干完活儿之后,总是会把受害者精心装扮一番,要么把脑袋做成南瓜灯、要么用小刀把对方钉在墙上,要么用彩灯将其挂在树上,随后他就这么静静的看着面前这一坨,仿佛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又好似炫耀式的展览。

这种特殊的仪式感,完全是为了电影效果而来。

因为麦叔偷袭式的办事方式很单调,基本就是走到你跟前给你一下,冲击感不强。武器也不太给力,除了小厨刀外,他还用过棒槌、电线、草料叉等道具。所以只能突出事后功能喽,让他把受害者的遗体,布置成各种创意造型,强化猎奇感。

值得一提的是,麦叔上述三大特征串联起来,这不就是猫科动物喜欢干的事情啊,很难不怀疑爱猫达人约翰·卡朋特,在创作麦克尔·麦尔斯的过程中,是否参考了自家小猫咪。

所以,《月慌》后几部电影,尤其是新版三部曲,麦尔斯也开发出了玩弄猎物的功能——KO之后,不会一刀杀了,而是在一旁看着猎物尖叫爬行,欲擒故纵好几次随后再伺机搞掉。

更像猫了。

PS,如果把麦克尔·麦尔斯比作猫,那么《德州电锯》举着电锯追人的皮脸就是狗喽。尤其是皮脸的著名buff——只要你开跑,皮脸就会马上瞬移到你背后,举着电锯追你。

上述三大特征,成为麦克尔·麦尔斯贯穿《月慌》系列的标志,无论重启多少次,麦尔斯变成什么样,这几项指标一个也没丢。

当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家伙从来没有说过话。

78版《月慌》是一部小成本独立电影,叙利亚裔制片人穆斯塔法·阿卡德与约翰·卡朋特合作了76年版的《13号警署》,阿卡德希望老卡拍一部神经病人主题的恐怖片,所以卡朋特和编剧黛布拉·希尔10天就把剧本写完了,根本没想那么多。

所以下面这两项,大致就属于78版限定了,或者说是导演卡朋特对麦尔斯的直接定位,但由于过于隐晦,在后续的系列中,或多或少有点跑遍,被改造到面目全非,或者被舍弃。

★原始邪恶

约翰·卡朋特塑造麦尔斯的动机非常简单,就是自己在肯塔基州精神病院里遇到那个凝视自己的少年患者时的感受。

空洞的眼神里看不到任何情感,令人坐立不安,毛骨悚然,卡朋特明白对方是重度精神病患者,但他在这个少年眼中,感受到了“纯粹的邪恶”。

这个特征,变成了麦克尔·麦尔斯的行凶动机——毫无缘由、没有动机、无差别。

电影中一直追踪麦尔斯的心理医生卢米斯,就是卡朋特本人的化身,导演借这个角色,说出来对麦尔斯的看法和定位:

“我遇见了这个六岁的孩子,他的脸色苍白,没有感情,瞳孔很大完全是黑色的,那是恶魔的眼睛……我意识到那个男孩眼睛背后的东西纯粹是……邪恶。”

★非人非鬼

电影结尾,卢米斯找到了麦尔斯,开了六枪,这位身中六枪从屋子二楼阳台摔下,等卢米斯来到窗外,却发现,草地上只有一个人形,麦尔斯就这么消失了。

这个结尾是导演卡朋特的神来之笔,他也希望用这个开放式的结局,给观众想象空间,让大家猜测麦尔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他不是人,也不是鬼,可能是超自然的,但也无法证明这个说法。他被枪击中但没有死,他无法被消灭,他就代表了纯粹的邪恶,因为邪恶永远无法消失,且无处不在……”

而导演也认为这个结尾可以保持麦尔斯身上的神秘感,这要比“被诅咒、被操纵”等话术更加吸引观众,言下之意,讲得太明白,就没意思了。

至此,您也就明白为什么《月慌》系列会一路跑偏了。因为导演为麦尔斯塑造的人设,只够支持一部电影的体量。

谁都没有料到,第一部电影如此成功,30万成本最终票房7000万美元,再加上你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以至于后续还要接着拍。你不得不去挖掘麦尔斯的身世和杀人动机,必须填补一些内容,否则根本拍不下去。

78版《月慌》大获成功之后,最先上马的是电影小说。79年同名小说问世,来自导演和编剧的授权 故事。

★凯尔特诅咒

书中首次将麦尔斯与凯尔特人德鲁伊教的诅咒联系起来。

PS,万圣节的前身是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11月1日是凯尔特人的新年,凯尔特人在10月31日这一天要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并迎接新一年的冬天,同时还要在这一天缅怀逝者,凯尔特人安抚那些依然在世间徘徊的幽灵的方式之一,就是在自己的门口留下吃食。

第一部电影把麦尔斯设定在万圣节作案,只是导演卡朋特蹭节日热点而已。完全没考虑其他的,但最后为了拓展后续实在没招了,才想出这么一出:

很久以前一个毁容的凯尔他少年恩达(Enda),向德鲁伊公主求爱,被拒绝之后报仇,杀死了德鲁伊公主。恩达被抓之后,国王命令萨满给他下了诅咒:让恩达灵魂永远在世间游荡,并永远重复自己的罪行……

有点像转世的意思,但这到底是给他下诅咒,还是给我们下诅咒啊?!

书中更多描写了麦尔斯的身世:

麦尔斯的曾祖父,在1890年代的万圣节舞会上,杀死了两个人,前一天晚上他梦到了少年恩达,代表了血脉被激活。然后时隔三代之后,恩达的诅咒又到来了,麦尔斯身上。

麦尔斯小时候,就表现出很多让人担忧的极端行为;在精神病院里,卢米斯惊讶的发现,他竟然可以毫不费力的“操控或影响”工作人员的思想。然后麦尔斯在追杀劳丽的时候,这位还勃起了……

电影小说比初版电影拓展了很多内容,毫不夸张地说,此后《月慌》所有后续电影,都从这本小说里疯狂摄取营养,不断丰富着麦克尔·麦尔斯的人设。

★兄妹关系

81年的《月慌2》,故事紧接着78版,描述的是首部万圣节后半夜的故事,卢米斯医生继续追踪麦尔斯……一晚上的时间,拍了两集,也因此开辟了《月慌》系列“漫漫长夜”的叙事特征,所有剧情都聚焦一夜之间的事件。

《月光2》导演卡朋特退居监制 编剧,但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完全不想参与这部电影,但第二部有了环球影业的介入(“他们给的太多了”),新老板还给卡朋特的新片《鬼雾》开了绿灯,为了还人情,不得不继续编撰续集。

PS,老卡只导演了第一部《月慌》,而制片人阿卡德则参与了随后7部电影,哪怕出品公司更迭,他依然是制片人,直到05年去世,可谓长情(长期饭票)。

强扭的瓜不甜,卡朋特毫无灵感,只能借助大量酒精的麻醉,最终完成一个“我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的剧本。

片中麦尔斯的人设拓展,继续由卢米斯担任“嘴替”,表达了麦尔斯“行为”来自于凯尔特的习俗,包括死亡凝视、仪式感等,解释了前作麦尔斯的一些行为。

并且引入了“凯尔特人火祭”的概念,与电影结尾麦尔斯“葬身火海”的结局呼应,实际上都是被逼无奈的硬靠。

卡朋特只是用小说中的凯尔特元素丰富了一下人设(也是该元素首次出现在电影中),并没有采用小说中诅咒、操控等其他概念,至少在《月慌2》中,麦尔斯依然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面具杀手。

终究而言,《月慌2》跟相当于第一部的plus版,制作更好,人设更丰富,场面更惊悚,但故事几乎一模一样。

但对《月慌》系列影响最大的设定,也是出现在本作——劳丽是麦克尔·麦尔斯的妹妹。

这是卡朋特最后悔的设定,因为当时实在没辙,要给麦尔斯编造一个行凶动机——为什么非追着劳丽不放?所以才搞了这么一出。其实第一集劳丽连这个戴面具的人是谁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他叫麦克尔·麦尔斯。这这一切都是第二集里补充的剧情。

没想到后续所有电影,都将这个设定放大,变成了麦尔斯的行凶动机。

卡朋特说自己是被逼无奈才编撰这个“愚蠢”的设定,这就打破了麦尔斯“毫无缘由”的个性,让他不再可怕。他也不再是一个无差别杀人的纯粹邪恶化身,而成为家族杀手。

后续电影,也把小说里凯尔特诅咒修订了一下,让被诅咒的人根据自己的血脉来行凶——只要世上还有一个血亲,他就得千山万水赶去……

所以,2018年《新月慌》,作为78版《月慌》的直接续集,电影里借用劳丽的女艾莉森,驳斥了劳丽和麦尔斯是兄妹的概念,因为“只是人们编造的东西”,直接否定包括《月慌2》在内的所有续集。

PS,女巫季节

82年《月慌3:女巫季节》是一部莫名其妙的作品,也是卡朋特最后一次参与该系列。

老卡认为,要想继续这个系列,必须另起炉灶。即每部续集都围绕“万圣节”的主题,有全新的故事,全新的角色。

所以本片中麦克尔·麦尔斯并没有出现(仅出现在电视的广告中),而是在凯尔特人传说的基础上,拓展了巫术、甚至科幻元素。

但也因此得罪了麦尔斯的粉丝们,电影票房和口碑惨败,使得该片成为《月慌》系列里最另类的一部。

《女巫季节》失败之后,该系列新作6年之后才出现。也就是系列十周年作品——1988年的《月慌4:麦尔斯归来》,深受“爱戴”的老麦回来了。

★病态的凡人

《月慌4》发生在第二集十年后,沿用了麦尔斯追杀自己家人的设定,由于杰米李柯蒂斯拒绝回归,故事开始就是设定劳丽死于车祸,主角是劳丽幸存的女儿洁米。

小姑娘每次都梦见一个戴面具的男人(舅舅)要杀她,直到万圣节前夜,昏迷10年的麦尔斯突然复苏,回到哈德菲尔德镇,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老朋友卢米斯医生。

本片的故事大同小异,导演德怀特·利特尔在本片里推翻了原初的人设,他认为麦尔斯不是超自然力量,也不代表着纯粹的邪恶(自从他开始追杀自己家人之后,这个设定基本名存实亡),而是“病态”。

说白了,本片里的麦尔斯就是一个得了精神病的凡人。《月慌2》结尾的爆炸没把他烧死,只是受了重伤。

本片中他步履蹒跚的样子,以及身边随处可见的烧伤痕迹,明显表达这是一个受重伤且还没恢复的人。

而且这种“病态”是有家族遗传,结尾麦尔斯先是被车撞飞,然后被小镇居民“乱枪打死”,但这种病态遗传到了侄女洁米身上,她用一把剪刀杀死了自己的养母,新的“麦克尔·麦尔斯”诞生(呼应了第一部的开场)。

PS,本片最大的贡献,就是麦尔斯回归造成的“小镇恐慌”,毕竟10年前的事情太有名了,所以镇上和当年的幸存者自发组建了护卫队,追捕麦尔斯,期间不但还杀错了人,还造成了小镇新一轮的恐慌。是系列首次将“哈登菲尔德小镇的民间行动”加入电影。

而这个桥段,也被21年《新月慌:杀戮》完全复制。

★心灵感应

可惜《月慌4》的设定,一年后就被推翻。因为原剧本的主线是邪恶萝莉洁米复活麦尔斯的故事,但制片人认为“世界上只有能有一个麦尔斯”,所以就把原班人马全部开掉,换新人。

如何圆上一部的结尾,新团队想到了79年的电影小说,麦尔斯操控工作人员的桥段,所以89年的《月慌5》推翻了前作新麦尔斯后继有人的设定,改为了“心灵控制”,是麦尔斯操纵侄女行凶。

这也使得麦尔斯又回归超自然怪物的身份。只不过本片的编剧 导演多米尼克·奥塞宁-吉拉德,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希望麦尔斯表现的更加人性化一些,让他具备某些情感:“哪怕恶魔,也会有内心矛盾的时候”。

《月慌5》的故事发生在上一部一年后,洁米因为自己的“无意识”行为,而患上了失语症。为了突出麦尔斯的人性化,本片设定了麦尔斯与侄女洁米可以“心灵感应”。

每次麦尔斯行凶的时候,洁米都能感受的到,同样感应也是双向的,洁米的内心也会影响到麦尔斯,所以电影中也出了很多让粉丝们感到离谱的桥段:

卢米斯医生在麦尔斯面前谆谆教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位竟然还津津有味的听着,但下一秒好像断电了一样,再度暴走……麦尔斯冲着洁米举起了屠刀,但看着哭泣的侄女,他突然停下来,摘下面具,并流下泪水……

导演也暗示了麦尔斯是有情感的,其行为也是被人操纵的。

比如结尾从监狱里把麦尔斯接走的黑衣人,删减片段里还展示了这个黑衣人给麦尔斯疗伤,屋里都是符文……这一切都是在表达麦尔斯的凯尔特诅咒是被人加在其身上的,只不过为了不破坏故事完整性,这些内容都留到下一部作品里。

★邪恶集团 变态

《月慌6》选择放大了诅咒的概念,而且让麦尔斯背后的神秘组织——邪恶德鲁伊教派浮出水面,并对世界观和人设大幅颠覆。

麦尔斯六岁的时候就被组织操纵,杀死了自己的姐姐,被关进了史密斯森林精神病院。没有人想到,这一切都是组织所策划好的。因为组织的领袖就是精神病院院长。1978年,多年受到组织秘密培训的麦尔斯(学会了驾驶和杀人技术,解释了为什么麦尔斯会开车)后成功出山,用自己亲人的血献祭恶魔。

被诅咒之后,手腕处会浮现一个荆棘符号,并且拥有了不死之身。

电影中,时年15岁的侄女洁米被组织抓获,诞下一名婴儿之后被麦尔斯杀掉。这个婴儿是麦尔斯克隆体,也就是新的邪恶化身。

本片的主角,78年劳丽当保姆时照看的那个小男孩汤米,他小时候目睹了麦尔斯追杀劳丽,所以长大后致力于麦尔斯的研究。

对了,该角色由“蚁人”保罗路德出演。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很扯”的情节:

麦尔斯行凶的时候,劳丽远方亲戚的儿子丹尼也听到了召唤(咒语),所以他也拥有了麦尔斯的能力……

汤米用自己血在地上画个符咒,就可以封印麦尔斯,让对方一动不动,比孙悟空的定身法还厉害……

这么多年来一直被院长们蒙在鼓里的卢米斯医生,得知真相之后暴走,想要杀掉了对方,但由于过于极端,自己也被诅咒,手腕处浮现了荆棘符号……

《月慌6》还有一个最离谱设定,麦克尔·麦尔斯是个变态。

由于《月慌》系列有很多福利情节,每次小情侣办事儿的时候,麦尔斯都会出现把他们杀掉。本来就是个恐怖片的噱头,可本片偏偏也给这个也找了一个理由。

只有这样,老麦才能获得满足感,所以他致力于干掉小情侣,也是“秀恩爱死得快”的出处(不是)。

可以理解,如此离谱的设定,电影惨败,被粉丝们堵在门口骂。

后来导演也承认,自己在解释麦克尔·麦尔斯动机的时候做得太过火了,就连自己也很后悔。

《月慌6》的惨败,也代表了《月慌4-6》同人文般的“诅咒三部曲”彻底结束,该系列也将要开启新的篇章,随后也迎来了软、硬、新三个阶段、历时20年的重启,麦克尔·麦尔斯是否会迎来事业的第二春?我们下期再说!

PS,再见医生

本片是演员唐纳德·普利森斯 (Donald Pleasence )最后一次饰演卢米斯医生,还没等到电影公映,老爷子就去世了。

但据说,演员本人很喜欢这个剧本,可惜片中卢米斯医生被诅咒的结局,让这个孜孜不倦追踪麦尔斯近20年的医生,没有得到善终。

但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月慌》之中,在《月慌7》里他的声音存在,在21年的《新月慌:杀戮》里,CGI技术甚至将老爷子“复活”,重拍了第一部的结尾。

下半部分请跳转:万圣节面具杀手麦克尔·麦尔斯,为什么44年依然“经久不衰”?

麦克尔·麦尔斯的人物影响

美国著名杀人狂麦克尔·麦尔斯,来自于肢解电影鼻祖《万圣节》(又名《月光光心慌慌》)成为恐怖大王。系列,1957年10月19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哈登菲尔德镇。自小受到邪教组织的蛊惑,于6岁万圣节夜晚用尖刀杀死自己的姐姐朱迪丝·麦尔斯 ,因此被关进史密斯树林精神病院治疗长达15年无果。1978年10月30日,受到感召般的麦克尔逃出了暗无天日的精神病院,开始了一个面具杀人魔的传奇历程。
英国权威科幻期刊《SFX》进行了史上最恐怖影片的评选,1978年出品的影片《万圣节》成为恐怖大王。
这部由约翰·卡朋特执导、杰米·李·柯蒂斯主演的影片成为无数连环凶杀影片抄袭的对象,尤其是片中突然出现的一个狂暴的无脸杀手,着实让人惊心动魄。它击败了1968年的经典影片《活死人之夜》,片中死尸因意外的射线纷纷复活,爬出坟墓,向活人发起进攻的场面让人胆战心惊。1963年的闹鬼影片《阴魂不散》排名第三。
《SFX》杂志编辑史蒂文·奥布莱恩说:“《万圣节》是后代恐怖电影类型的鼻祖,它是随后20年恐怖电影的标志性作品。”史蒂文还补充说:“恐怖影片不一定非要充满血腥,最棒的恐怖是与紧张、氛围、五脏六腑翻腾的感觉联系在一起,情节的发展完全在意料之外,就连导演也不一定想得到。”《万圣节》系列从1978年一直拍到今天的《万圣节10》,还是第一部最著名。本片更于2006年入选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典藏,成为后现代恐怖电影经典之一。
英杂志公布史上最恐怖影片——
1.《万圣节》(1978)
2.《活死人之夜》(1968)
3.《阴魂不散》(1963)
4.《精神病患者》(1960)
5.《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
6.《科学怪人的新娘》(1935)
7.《午夜凶铃》(1998)
8.《驱魔人》(1973)
9.《异形》(1979)
10.《闪灵》(1980)
11.《异教徒》(1973)
12.《鬼玩人》(1981)
13.《美国狼人在伦敦》(1981)
14.《没脸的双眼》(1959)
15.《阴风阵阵》(1977)
16.《僵尸的黎明》(1978)
17.《偷窥狂》(1960)
18.《现在不要看》(1973)
19.《红死病》(1964)
20.《魔鬼出击》(1968)
这部1978年末放映的低成本恐怖片改变了该类型电影的面目。最初许多严肃的批评家认为该片是不值得注意或表扬的垃圾,似乎该片已被注定要归入遗忘的行列,而区区30万的投入也无望收回。但几个月之后汤姆艾伦发表于《乡村之音》上的富洞见性的赞扬文章改变了该片的命运。突然之间,批评家们发现了最初没有从电影中发现的许多东西。因为影片的标题,该片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常被混同于其他“血浆片”在移民聚居的电影院放映,但自被认为是现代“肢解电影”鼻祖后,它即从这一类型中划分了出去。这不是一部面目可憎的动作片——影片的暴力镜头少得惊人,而且几乎看不到血。《万圣节》是建立在悬念上的,而非鲜血,并激发了随后的一大批恐怖、惊悚片的平庸之作,成为无数连环凶杀影片抄袭的对象。从1978年到2010年,长寿的“万圣节”系列总共拍出十部,总票房已达三亿八百五十万美元,三十多年来长盛不衰,成为全世界的恐怖电影迷们推崇备至的标志性作品。
希区柯克曾说:“我喜欢像弹钢琴一样地玩弄观众。”约翰·卡朋特同样如此。由他精心炮制出的这位史上最强冷血杀人魔麦克尔麦尔斯是个紧张、非人性的敌人,戴着白色的面具,因此观众只能极其短暂地看到他的面容,这使得他更为可怖。他行动缓慢,像具还了魂的尸体,杀人不发出一点声音,也没有任何表情。在拍摄麦克尔时,约翰·卡朋特极为小心地调整摄像机的角度,在结尾的高潮达到之前,关于麦克尔就没有一个清楚的特写镜头——他总是隐藏在阴影处,出现在远处,或是以其他不明了的方式出现。这种手法塑造出一个尤其邪恶的形象。不但凶手与被害人之间的距离感是很明显的,在剧中,人与人的距离感也同样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明显地表达出来,过于空旷的街道,永远不会出现的人与人之间零距离的特写镜头,这所有的一切造成一种冷漠,极好的衬托了凶手杀人时的冷酷。
有趣的是,谁如果想在《万圣节》中存活下来,那么她就必须是个处女。同男朋友发生了性关系的三个女孩在同杀人狂相遇时都没能存活,而同男孩子一清二白的女主人公则活了下来。约翰·卡朋特和其合作编剧已强调多次他们并不是有意为之,但自此片开始,“肢解电影”的一个不成文的标准就是:男女乱交者必定死得很惨。约翰·卡朋特在此片后没能再拍出像《万圣节》这样能在艺术和商业上取得成功的片子,虽然他试了很多次。《万圣节》依然是无与伦比的现代恐怖类型的经典之作。

麦克尔麦尔斯为何杀人

麦克尔·麦尔斯是出自《万圣节》系列电影的杀人狂,影史三大杀人魔之一。1963年万圣节哈登菲尔德小镇上,6岁迈克尔用一把厨刀杀死了他的姐姐,当他的父母发现他时,他正手攥着那把血淋淋的杀人凶器直瞪瞪的望着天空,麦克尔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尽管医生萨缪尔·卢米斯做了最大的努力,但他还只是坐着,仍旧眼瞪着天空,这样持续了15年。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