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你的名字不是弱者「黄爱玲女人你的名字不是弱者」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64更新:2023-02-20 22:13:04

今天,是法国国庆日。推荐两部影片,了解法兰西式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法国国旗的红蓝白三种颜色,同时象征着现代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历史开端处的文明信念的基础:自由、平等、博爱三个理念。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曾尝试将这三个理念转换成影像,拍成系列电影“蓝白红三部曲”。其中《蓝色》作为法国国旗当中的一种颜色,对应着自由。基耶斯洛夫斯基说,它是一个关于我们文明的基本信念,也是一个我们文明的基本困境。戴锦华教授曾在《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点明了这部影片的哲学的特质,她讲道:“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基耶斯洛夫斯基如何在一个后现代的历史情境当中用反人文主义的基调去重现人文主义的命题,或者说,他用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情怀去向我们呈现一个非人和反人的世界。”

电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召唤的入口。经由这个入口我们走向世界,走向他者。今天,与大家分享黄爱玲老师的随笔《法兰西式的自由》。知名影评人黄爱玲女士自小就醉心光影世界,一片痴迷,后来又去了懂得欣赏激情的法国,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她尤爱法国新浪潮电影、香港本土电影,并对日本经典电影和大陆第五代导演作品有极为精深的研究。她的文章不长,但有自己的触觉和风格。正如戴锦华所言:“爱玲的影评文字一如其人,素朴而典雅,平实而醇厚,娓娓道来,余味悠长。在观影谈影间,她投注了自己生命的晖光与温热。”

法兰西式的自由

黄爱玲 文

本文原载于《梦余说梦 : 黄爱玲电影随笔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黄爱玲

资深影评人。1976—1985年游学法国,攻读电影,曾担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在电影资料馆工作期间,黄爱玲结合大量丰富的资料,历年编著了香港电影研究专著十多部,并参与影片修复计划。其编著的《诗人导演——费穆》一书被公认为最具分量的费穆研究专书。

自由是什么?法国人自有一套说法。在日常生活里,他们也总是将这份法兰西式的自由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不惜违背美国人最爱挂在口边的“政治正确”,而且还要理直气壮。举一个例子:若然你坐在巴黎拉丁区的咖啡馆里,跟对面不相识的法国人聊起“自由”这个主题来,他肯定可以呱啦呱啦地跟你说上半天;当然,你要容忍得了他一口接一口喷到你面上来的二手烟,法国人绝对维护吸烟的自由。这回观看“欧洲影画戏大观之法国篇”的多部作品,最大的惊喜是马赛赖比(Marcel L’ Herbier)的《未亡的巴斯高》(Feu Mathias Pascal, 1925)和积葵巴朗彻尼(Jacques de Baroncelli)的《烟花舞娘》(La Femme et le Pantin, 1928),说的都是自由——男人的自由和女人的自由,相映成趣。

马赛赖比(Marcel L’ Herbier,1888-1979)是法国电影人,他在1920年代以一系列无声电影作为前卫的理论家和富有想像力的实践者而闻名。他的导演生涯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总共拍了40多部电影。中译名马塞尔·莱尔比埃。

积葵巴朗彻尼(Jacques de Baroncelli,1881-1951)曾获得法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法兰西荣誉军团勋章(骑兵级)。主要导演戏剧。中译名雅克·巴朗切尼。

《未亡的巴斯高》改编自意大利的小说,故事也发生在意大利。巴斯高是一名性情有点古怪的年轻男子,他在一年一度的嘉年华里认识了好友的心上人,本来是为好友向女孩表白心意,最后却自己堕入情网。这边厢的河畔,烟花朵朵,歌舞欢腾,热闹得像我们古代的元宵佳节;那边厢的花园,却是深情款款,无声胜有声,倒令人想起戏文世界里的后花园定情。花前月下,公子佳人甜蜜蜜地舞着,接到下一个跳舞场面,已经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后的闺房了。只可惜,这温馨美梦很快就被势利的岳母戳得稀巴烂;我们的通俗剧里多婆媳纠纷,西方伦理网络里却爱拿岳母与女婿的关系做文章。所谓屋漏逢夜雨,母亲去世,他回到家里,心爱的女儿又病殁,本来可以很煽情的一场戏,在赖比的处理下,却出落得深沉含蓄。男主角伊凡麦斯金(Ivan Mosjoukine)的演绎很有节制,大特写下的那张面孔没有歇斯底里的号哭,只见他将压抑着的悲痛化为惨淡的狂笑,然后走到床前,抱起冰冷的女儿,步出房门;包裹着小小身躯的白色床单无力地拖在地上,像一抹白光划过阴暗的房间,看似一张林布兰(Rembrandt)的油画。

《未亡的巴斯高》剧照与伦勃朗的优画《西缅与耶稣的孩子在神庙中》(Simeon with the Infant Jesus in the Temple)

林布兰(Rembrandt,1606-1669) 是欧洲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称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他排名第九,次于第八的安妮·法兰克。他所处的年代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荷兰的科学艺术与商贸成就达到顶峰。年少成名,惟半生潦倒。中译名伦勃朗 。

此片的前半部很多内景戏,着重心理描写,影片去到下半部,整个调子都不同了,变得轻松嬉戏。巴斯高因为受不了妻子,离家出走,入到赌场,如有神助,逢赌必赢。在去罗马的火车途中,他偶然读到了一段新闻,说他已自杀身亡,突然灵光一闪—“死了,不就是自由了吗?”只见一个脱胎换骨的巴斯高,终日在罗马这座大城市里溜达,细小的身影印嵌在几何图形的大阶梯上;他没有了名字,没有了过去,却有了新的活力,一切可以从头再来,包括爱情。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蓝》(Trois Couleurs: Bleu, 1993);谁人没有想过“假如我可以再来一次”呢?但是这个世界没有不用付代价的便宜事,巴斯高获得了自由,却失去了“身份”,变得谁也不是。影片末段出现了两个巴斯高,过去的他嘲讽现在的他,最后他决定回家一转,面对现实。回到老家小镇的一段,岁月苍苍的大街小巷叠印着普通人家的楼房,仿如梦境,那是回忆栖身之地。从最早期的卢米埃兄弟(The Lumière Brothers)到费亚德(Louis Feuillade)、尚维果(Jean Vigo)、尚高克多(Jean Cocteau)、尚雷诺亚(Jean Renoir)、布烈逊(Robert Bresson)等,法国电影里的诗意都建基于最平常的生活细节之上。

卢米埃尔兄弟(The Lumière Brothers),即哥哥奥古斯特·马里·路易·尼古拉·卢米埃尔和弟弟路易·让·卢米埃尔,是法国的一对兄弟,出生于欧洲最大的制造摄影感光板的家族,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兄弟俩以每秒16格拍摄影片,第一部此规格的影片,为1895年3月拍摄的《工厂大门》,并向商业与科学团体举办试映会。

费亚德(Louis Feuillade, 1873-1925)是电影导演兼编剧,费亚德在二十世纪早期的法国电影发展和流行化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哲学就是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介应该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娱乐工具,而非只是面向少数精英阶层的边缘艺术形式。中译名路易斯·菲拉德。

尚维果(Jean Vigo,1905-1934)是一位法国电影导演,对于法国电影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影响相当巨大。维果一生虽然只活了29岁,一生执导的电影总长亦不超过三个半钟头。然而,他却是法国电影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中译名让·维果。

尚高克多(Jean Cocteau,1889-1963)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设计师,编剧,艺术家和导演。考克多的代表作品是小说《可怕的孩子们》,电影《诗人之血》,《可怕的父母》,《美女与野兽》和 《奥菲斯》。中译名让·科克托。

尚雷诺亚(Jean Renoir,1894-1979)。是一位法国著名电影导演,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次子,法国电影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于1945年凭《南方人》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作品包括《乡村一日》(1936)、《大幻影》(1937)和《游戏规则》(1939)等,影响深远。中译名让·雷诺阿。

布烈逊(Robert Bresson,1901-1999)。法国导演,本是画家,1933年转入电影界。二战期间被关入德国集中营,在那里认识勃里克柏杰主教,离开集中营后受主教所托拍摄以贝达尼修女院为背景的剧情长片《罪恶天使》,从此确立其以哲学性、天主教思想为主题的电影风格。名言: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中译名罗伯特·布列松。

假如《未亡的巴斯高》是男人狂想曲,《烟花舞娘》便是女人的版本了。此片直译《女人与木偶》,清楚得多了。影片一开始,便是马德里博物馆里一张戈雅(Goya)的油画—四个女人手拈床单的四角,将一名斗牛勇士抛上抛落,影片亦以同一幅画结束。故事在西班牙的斗牛名镇塞维利亚展开,女主角康姬蒂有点像卡门,美艳狂野,不受束缚,却显然多了心计。她认识了富有的情场浪子马迪奥,对他若即若离,时放时擒,如猫捉老鼠。马迪奥第一次到康姬蒂的家找她时,她主动吻他,当他想再吻她时,她却拒绝:“我吻你是因为我喜欢你,但你不可以没有真正爱我而吻我。”主动的永远是她。二十年代的法国银幕已非常大胆,尤其对比起清教徒的美国,片中马迪奥偷窥康姬蒂为几个男人裸体跳舞的一场,便将那色欲的荒诞世界拍得极为精彩—右前景挂着一个牛头,后景几个男人看得兴奋莫名,丰盛的女体在薄薄的布幔后面扭动着,偶尔伸出手脚来。乍看是女色与游猎的关系,往下看去,猎者与被猎的地位却倒过来了。康姬蒂第一次到马迪奥的家去时,还是一个身份低微的穷女孩,他正在大宅里享受着无边的春色,而她却站在门外,仿如两个世界;其后,二人的关系倒转来了,马迪奥将康姬蒂从灰姑娘变成了公主,自己反被锁在大门之外,依然得不到她。女人,你的名字不是弱者!法国人大抵特别钟爱自由放任的美丽女子,怪不得他们的电影能塑造出如《祖与占》和《蛇蝎夜合花》(La Sirène du Mississipi, 1969)中那般不一样的女性角色来。

戈雅(Goya,1746-1828)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是西班牙皇室的宫廷画家,半岛战争时留在马德里,绘制了西班牙王位觊觎者约瑟夫·波拿巴的像,也用画作记录了战争,也就是在研究上仍有很多歧见的《战争的灾难》。

电影在书中不是文本分析对象,而是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正如戴锦华所言:“爱玲的影评文字一如其人,素朴而典雅,平实而醇厚,娓娓道来,余味悠长。在观影谈影间,她投注了自己生命的晖光与温热。”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