撵毛狗襄东的篝火晚会火把节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90更新:2023-02-21 06:27:44

东津新区东津镇,襄州区峪山镇、黄龙镇、张家集镇南部一带,人们习惯称为襄东。

襄东年长的人,称狐狸为“毛狗子”;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正(读zhēng)月节气”。

襄东习俗,正月节气到了,年(春节)过了半个月,年前蒸的馍馍(馒头、包子)已吃完了,又要蒸馍馍。

襄东还有一个习俗,正月十五、十六晚上撵毛狗。

网络配图

那时候,还没有电影、电视,农村半不槽(大不大小不小)的孩子们,晚上的娱乐活动,大多是藏猫(捉迷藏);到了正月十五、十六的晚上,便是撵毛狗。撵毛狗来历,据说过去襄东一带人烟稀少,毛狗随处可见。毛狗饿了,就去偷农家的鸡,因为没有枪,人们只有将毛狗撵走。

撵毛狗是那时候农村孩子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先年的十冬腊月,孩子们就在积攒撵猫狗用的物件:刷锅用残的刷子疙瘩(头)、扫地用残的笤帚疙瘩(头)、一米长短的棍棒头齐(末端)绑上耐烧的柴草等。

十五、十六天煞黑(黄昏),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准备好的撵毛狗的物件,吆喝连天地向村外跑去。跑到堰埂上、田埂上、或荒岗上,孩子们将刷子疙瘩、笤帚疙瘩,绑上绳子,点燃,然后抡起来,像一个个火轮;将棍棒上的柴草点燃,举着来回奔跑,像一只只火把;将地上的枯草点燃,田埂上像一条条火龙,荒岗上像一片片火海;再将鞭炮点燃,火花四处飞散。火轮、火把、火龙、火海、火花,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一个火光的世界,蔚为壮观。

网络配图

孩子们一边燃火,一边高声齐诵着民歌:“十五十六撵毛狗,撵到张三屋后头,毛狗放个屁,张三的馍馍不上气。”火的燃烧声、歌声、笑声、吆喝声连成一片,一个声音的世界,声震天地。

这样的火光、声音,是现代舞台声光师无法设计的;这样的壮观场面,是篝火晚会无法媲美的;这样的欢快情景,不身临其境是无法体验的。

网络配图

撵毛狗成了襄东百姓过正月节气(日)的重要活动。人们期望借火神之力驱赶虫兽,祈祷新年有一个好收成;火烧得越大,日子就越红火。

撵毛狗,是襄东民众的篝火晚会、火把节。

时代发展了,人们的娱乐形式变化了,撵毛狗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了,变成了一种记忆。

(杨立武)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