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失败的优秀电影「为何经典重映屡遭票房滑铁卢」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30更新:2023-01-02 13:39:15

4k修复版的《放牛班的春天》正在重映。

票房尚未迈过千万之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你所在城市的影院正常营业,你会选择去大银幕前重温经典还是宅家继续看世界杯直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即使影片的艺术水准很高,富有教育意义。

光里面的配曲就相当美妙动人,甚至是不少朋友的首部法国电影启蒙。

你知道你会再次感动,但你还是拒绝了感动的契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却可以反复观看同一部电影。

但也不一定非要去影院反复观看。

这何尝不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集体无意识。

01

必须在电影院看的电影类型

《放牛班的春天》作为今年第一部重映的进口片,也很有可能是今年唯一一部的进口片重映。

经典重映这把火,好像还是燃不起影视寒冬里大伙的观影热情。

与今朝的文艺荒年相比,去年以及20年8月影院刚复工那会可真是重映了不少进口片。

但总体市场反响一般,这或许也是今年开始中影集团变得慎重不敢贸然引进重映的关键。

大致统计了近年来进口片重映的票房数据,喜忧参半。

十年,共有二十五部海外电影重映。

清一色的高质量影片,不缺知名度。

或曾取得傲人的票房成绩,或曾在影迷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它们形成了良好的品牌积淀并培育了较高的用户粘性。

其中以注重感官刺激的特效电影为主打,科幻、魔幻类型占比诸多,其次为动画片、现实主义影片及爱情片。

暂且把目光集中于疫情以来的国内电影市场。

《阿凡达》是当之无愧的重映票房冠军,两次公映间隔11年。

尽管是春节档之后院线表现较为低迷的时期,依旧取得了3.76亿的票房佳绩。

在广大内地热心影迷的助推下,《阿凡达》从《复联4》手中重夺全球票冠宝座,虽然本来也就只差一步之遥。

开个玩笑,卡梅隆当时还特意拍了用纳威语以示感激的道谢视频。

重映亚军则是20周年重映收割1.92亿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至今仍炙手可热,在全球IP宇宙中生生不息。

光看拥有强大衍生品的产业链下端,就可洞悉影片重映时人气为何如此之高。

记得《哈利波特》系列网络游戏推出时,全网纷纷氪金流连忘返于魔法世界,转瞬环球影城开放又感觉我的朋友圈都穿着学院袍手持魔杖准备冲去通往霍格沃茨的九又四分之四站台,更无需提今年和好利来联名的海格蛋糕有多难抢了。

第三名是《星际穿越》,时间间隔不大也就6年,还未到七年之痒。

1.22亿照样收于麾下,票房远高于同月稍后重映的《盗梦空间》。

也许比起重铸旧梦,璀璨星河更令人心生向往。

一个无可厚非的共识是,中国观众对诺兰导演普遍怀有好感,也许是其影片引进的多宣传多加上诺兰名字又好记,尽管《信条》让他们实实在在地烧了好几遍脑细胞。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三部影片都曾在内地公映过。

并在初次上映时深刻地留下了口碑佳片的美誉以及超高的社会话题讨论度,让国内观众更加期待导演的后续跟进之作。

而至关重要之点在于,三部影片的视觉表现实在突出。

以《阿凡达》为例,它本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

不必谈什么影史票房冠军,其产业意义远大于票房本身。

并非什么3D电影的开先河之作,却突破性地开启了全球影院数字放映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也助推了我国电影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

故事很简单,表述也很通俗,但只有坐在影院里才能得到最好的沉浸。

它成功地把窝在家里用手机畅享盗版资源的观众们重新召唤回影院,正如我们眼下所期许的《阿凡达2:水之道》再次扛起重任那样。

尽管小屏幕的移动观影可以满足大众降低观影成本的需求,却难以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

而线下观影永远是一个“体验至上”的必需品。

IMAX 首席执行官 Richard Gelfond 曾表示:

每个人的房里都有厨房,但我们仍然去餐馆吃饭。

的确,即使厨艺精湛的大师偶尔也会点点外卖下下馆子。

电影未尝不是一种精神食粮。

初尝是得到感官刺激的快感,回首又有心灵抚慰思想启迪的后劲。

我们可以在手机平板投影仪中获得任何情感维度的滋润,但前者仍是影院专属特权。

风生水起的流媒体再如何来势汹汹,也必然无法轻而易举地代替影院消费。

因为视听体验依然在影院消费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前卡梅隆在《阿凡达》全球重映时曾说道:

年轻一代影迷还从来没机会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受疫情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冒着危险去电影院。在这种情况下,流媒体兴起,人们开始选择家庭影院的便捷方式观看电影。往好的方向看,对影院的体验正在缓慢恢复,部分原因是缺少观众想在电影院里看的顶级影片,《阿凡达》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你必须在电影院看的电影类型。

去年的重映也再次印证《阿凡达》所革新的imax技术至今仍属于放映市场的顶尖技术。

同理,2012年重映的《泰坦尼克号3D》诚然也是如此,是必须在电影院看的电影类型。

恰逢泰坦尼克号沉船一百周年、具有强烈的社会话题性是一方面,但在卡梅隆团队精心打造下如诗如画的海景画面和高度逼真的灾难场景才是吸引观众再度消费观影的深层次原因。

生死离别的痛彻心扉还得是在影院才能看得淋漓尽致也更刻骨铭心。

在家再怎么用影碟重温也感触不到泰坦尼克沉底的视听冲击力。

接收终端的便利性始终抵不过大银幕观影的视听震撼感。

多数进口片在重映时也都机智地打出了4K修复3D重制技术革新的噱头,但未有《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在视听层面不可替代的极致体验,并不是必须坐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类型,因而再怎样大肆宣传造势重映数据也并不亮眼。

当然,形式固然很重要,内容也不可或缺。

02

重映片也有时效性

说普世价值也好,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也罢。

往往也在于其文本的历史超越性,方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沉淀。

但要再次经得起市场的考验,还得考虑与当下语境是否贴切。

《情书》长久以来作为纯爱青春片的佼佼者,一直被模仿,却难以被超越。

而真等到4k修复版重映,却不见得万人空巷。

虽说电影有着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但观影体验真的是件很私人的事情。

两点并不相悖。

似涓涓流水娓娓道来的这份韵味,不得不承认高中时期的我就没被戳到。

大概是天生对浪漫过敏。

但这不妨碍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一直将其奉为最爱的电影。

去年《情书》放在520重映,其实总觉得不该迎合这个档期,还是冬日里下雪天重温最好。

宣发方效仿国产爱情片催泪片段配上伤感背景音乐及观众潸然泪下的短视频营销也让人不免产生过犹不及的抵触心理。

但与同期定档的新片《我要我们在一起》相比,固然选择相信岩井俊二。

当时万万没想到那部片名很俗成像刚及格的国产爱情片竟在今年的520也重映了,上映一周年也能重映,其重映票房和《情书》仅差一千万...

这块蛋糕可真是不管能不能饱腹谁都想分一块。

话说回来,坐在大银幕前重温《情书》超高清的视觉体验确实能一扫过去电脑时观看时意犹未尽的低画质阴霾,让我得以全身心投入于这个暗恋到极致的故事之中,听到那句“藤井树,你好吗”也会不禁地心头一软。

但与我同场的有些观众还是不耐烦地拿出了手机刷动态,也不乏提前离场的。

与我同去的本科同学是首次观看,早前在朋友圈看到老师深情并茂地发文怀念大学时初看《情书》如今时光飞逝的感慨,带动她对这部纯爱经典的期待值无限放大。

但之后与老师年轻时的初次观感还是有所反差,她本人表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的感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电影。

也许曾有过相同观影经验的人群还会义无反顾地进行某种文化仪式般的正式纪念。

和是否过了伤春悲秋的年纪其实并无多大干系,习惯了短视频快节奏的人们已经很难与诗词里的“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感同身受了,因而影片也不一定能切中当下更多普通受众的观影审美。

怀旧情怀难以次次成为老片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

总体而言,6500多万的重映成绩不算差,但把它拉出来和国内近年来随便一部青春片对比还是逊色不少。

品质再高也抵不过观众更愿意自掏腰包看那些滥俗却有着新鲜面孔包装的戏码。

咱们回头来看上段所说的进口片重映票房前三名。

难以替代的视听体验是吸引我们走进影院的首要条件。

而时光荏苒历久弥新的故事内核还有深厚隽永的人文底蕴才是支撑经典之作被反复传播欣赏的核心。

我会被《星际穿越》里宏大壮阔的浩瀚星空震撼到无以言表,但让我反复品味的还是影片对宇宙未知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探索和渴求。

那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我一直犹记于心。

科学理论不是不讲人情的数字符号,更不是公式定理的叠加堆砌。

硬邦邦的外壳里包裹着软绵绵的情感,是人类最朴素最质朴的情感力量。

而身为麻瓜的我们会被JK罗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造下的魔幻世界所惊艳,幻想有朝一日猫头鹰会给递来霍格沃茨的入学申请书不假。

但使我们反复伫足留恋的还是那些关于友情与成长、关于独立与勇敢的美好品质。

更别提第一部本就在整个系列中属于最忠实原著百看不厌的那种。

长期以来我觉得不那么执着于《阿凡达》视觉特效的话,其故事相当老道,是西方一脉相承的经典叙事,只不过把西部片的故事嫁接到了科幻片类型之中。

但其情感是充沛且浅显易懂的。

醉心于技术革命的卡梅隆并没有忘却对生命的自省以及欧美原始积累罪恶之路的反思。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的冲突中我们能直接接收到反战反暴政反殖民的主题。

而这主题适用于任何年代任何国度,毕竟和平是全人类矢志不渝所共同追求的。

谨记这几部电影在革新升级影院观影体验的同时并没有失去故事本身的凝聚力。

其中深层次的哲理意蕴依然值得深思。

所得大于所见。

科幻与魔幻是让它们脱颖而出的外衣,吸引新的观众源源不断地消费观看。

而本就是超脱于现实加以虚构的世界观,必然不会像《情书》那般由于叙事背景滞后于时代浪潮而显得难以共情。

况且大快人心的惩善扬恶也是全世界广为认同的价值观念,我国观众也能奇妙地发现崇尚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儒家观念在好莱坞大片中照样通用。

而这些都是跨越时代局限与文化鸿沟所亘古不变的。

此外,大家是否注意到疫情前《龙猫》和《千与千寻》相当不俗的重映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千与千寻》并没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视听层面的升级处理。

近年来伴随着中日外交平稳,《柯南》、《哆啦A梦》剧场版及《你的名字》等日本动画电影在国内屡次收获票房佳绩,较为浓厚的二次元氛围是宏观层面的大环境。

但现象级的热烈反响还是离不开宫崎骏本人的市场号召力以及影片在国内传播二十年之久令人过目不忘的影响力。

受众面早已从当年风华正茂的80后延展到如今正年轻的00后。

虽说重映讲究恰逢其时,但内容过硬那便可因时制宜。

时隔多年再看,久石让的音乐再度响起时那些浮躁的心绪也会不自觉地消散了。

我们还是会二话不说喜欢上善良勇敢的千寻,温柔细腻的白龙,纯粹真诚的无脸男,这些经典形象无需加以3D包装就可再次激发观众的心理认同。

因为经历磨难寻找自我的故事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永不过时。

《龙猫》也是如此,童年的纯真美好永不过时,血脉至亲间的羁绊永不过时。

《悬崖上的波妞》虽延续着宫崎骏一如既往的环保与反战的主题,但由于影片本身画风有些低幼不像前两部更覆盖全年龄层观众加上知名度偏低档期选错,因而重映票房较为低迷。

随着时代语境的更迭,即使有的影片曾是轰动一时的经典,但如若与当今消费习惯有所偏差那便难以产生共鸣。

我个人很钟爱的《指环王》系列尽管也是打出20周年纪念有着全新4K重制的旗号却并未有前几部影片那般幸运。

三部曲总票房仅1.5亿,甚至第一部的重映票房还低于目标受众更窄的《情书》。

当时为了配合国内五一黄金档延期上映了第三部《王者无敌》,引进过程并不一帆风顺。

但能为中土世界波澜壮阔的不朽史诗献上一张电影票的寥寥无几。

这些年殊途同归的超级英雄电影层出不穷,快餐文化下能耐心接受三小时时长观看一部传统拍摄手法制作剧情稍许冗长曲折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难以掀起预期的大规模观影热潮也算在情理之中。

而在我心中,《魔戒》是不可逾越的传奇。

我永远沉迷于为了自由不断抗争的信念感。

信念感永不过时。

当时也真的有朋友一鼓作气一天在影院连刷三部,想必也是一种信念感在支撑吧。

但毕竟还是以一二线城市的影迷为主,再怎么活跃也下沉困难,拉不动普通观众入场。

《指环王》系列的遇冷也为我们上了一课,不是每部好莱坞大片重映都能成功救市。

经典重映也并非稳赚不赔、一本万利的生意。

但它于电影市场还是观众自身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份子。

03

非必要,但不可少

很好奇大家每次听到某某电影重映时下意识的反应是什么。

卖情怀?炒冷饭?

还是终于能为心爱的电影补上一张电影票了。

虽然本文主要论述对象是进口片,但国片重映数量远远超过海外,市场回馈也更惨不忍睹。

你知道《大话西游》在内地重映过三次吗?大张旗鼓的“还星爷一张电影票”可并不灵验。

2015年也曾重映了《一代宗师》全新3D版本,票房还未收回重制成本。

一系列八九十年代的老港片还真的走进影院重映过,但基本都以千万级别惨淡告终。

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保证当代电影创作积极性,颁布了《国产电影复映暂行规定》的通知,政策的调整使得国内发行方纷纷转战进口片市场。

它们中的有些颇受青睐,而反响平平铩羽而归才是常态。

除去20年8月影院刚复工那会,绝大多数进口片的档期多为国内电影市场的淡季。

排片少、场次少也是正常的,因为不能挤兑新片放映空间。

无法撼动新发行影片的龙头地位,也就定然不会成为主流趋势。

但在影院放映停摆无片可映的空窗期,需要重映片担当曲线救市、恢复客流的重任,需要它再次强化影院端口消费的不可替代性。

文化产业的一大特色在于,产品初次生产成本高而再生产成本较低,可以产生持续性的效益。

电影重映亦是如此,挣不了什么投机取巧的大钱,但却是旱涝保收的生意。

它们是补充,是调剂,是过渡。

也是供养电影本体与滋补观众审美必不可少的源泉。

对剧情与结局早已烂熟于心,猎奇心与求知欲远非重复观影的首要因素。

让我们选择走进影院重复观看的动机还是渴望再次体验那些曾让我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情绪价值,以及唤醒那些承载着个人初次观影时的情景记忆。

在密闭全黑的公共空间中,彻底地沉浸于入片状态。

通过神圣的纪念仪式中抚慰曾经借由盗版资源观看的些许愧疚感,获得某种影迷身份认证的归属感,这是影院端口势不可挡的优势。

每次经典重映,就像是一场影迷重聚的狂欢。

对电影的热爱和迷恋让一群陌生人的生命版图在短暂的时刻紧紧地交汇在一起,共享着某种相同的怀旧情绪。

即使是同一历史阶段的受众,在当下语境下切身经历过一次规模性重映后也会联系个人处境焕发出新的观影感悟,这大概就是温故而知新了。

当然,重映也不一定是原汁原味的。

上世纪官营机构和艺术院校就以文化特权的方式垄断独享外片资源,使得我们被迫借由地下渠道领略光影魅力。

而今日引进这些影史经典时还会因种种不可知因素被删减被篡改。

那些经典之作由于时长限制常常会分导演剪辑版和正式公映版,而大陆观众还会被额外附送审查部门的二次创作版。

即使满怀憧憬地走进影院我们也无法货真价实地品读经典,只能悲哀地观看阉割版本。

因此也不难理解有的朋友煞费苦心长途跋涉只为在电影节展欣赏完整而又地道的艺术。

但是我们还会期许能以较少的时间及交通成本重温更多的影史经典,重温那些必须坐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类型。

让本土电影文化复兴与多元电影文化交流别再只是个遥远的想象。

除去国外那些具有先进技术支持的视听大片,我也依然很想看到我国三四十年代与八九十年代的优质电影在大银幕前再次大放异彩,并不只限于小西天影院。

哪怕是我国现存最早仅有22分钟的默片《劳工之爱情》(1922),我也期许在其百年诞辰之际于有幸体会中国影史一笔重墨的重见天日。

眼下的无米之炊究竟该如何聊补呢?

我们都很怀念,全世界高质量影片层出不穷的时代。

不要给电影重映贴上太多的票房负担。

但是那些优秀的电影,我希望它们能赚一百年的钱。

-END-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