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婚姻观「这些名人的婚恋观从他们的传记电影中可以窥探一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97更新:2023-03-17 18:10:06

今天是白色情人节。如今,人们的婚恋观渐趋多元和开放,阶级、年龄、性别等等“障碍”都已可以跨越。而一些历史名人因为站在聚光灯下,其婚恋观更易被讨论。不管你赞许也好,不赞许也好,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丰富的感情也正是构成其多彩一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代表电影:《伊丽莎白》(1998)

传奇的伊丽莎白女王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婚姻的社会政治功能远远大于个人意志。作为君主,联姻是那个时代几乎不可缺少的手段,但伊丽莎白一世却将“终身未婚”当作政治筹码。虽然错过了初恋,但却成就了一个让英国崛起的伟大君主。

代表电影:《成为简·奥斯汀》(2007)

善于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简·奥斯汀本人却终身未嫁。电影挖掘演绎了奥斯汀的一段爱情往事:20岁那年错过真爱后,理智的奥斯汀把全部热情投入到了创作中,这也似乎比爱情更能充实其人生。事实上,其小说中,她展现出的与当时世俗婚姻观的微妙距离感,放到今天也不过时。

代表电影:《王尔德》(1997)

这个让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最愿倾心长谈,在诗歌、戏剧、童话、小说创作、文学批评上都有广泛涉猎的才子,却因为与道格拉斯•波西伯爵的一场相遇,文学生涯和声誉完全被毁掉,还因此入狱,家中所有被拍卖,妻子带着两个儿子远走他乡,并给他们改姓。王尔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代表电影:《梵高传》(1956)

虽然有关梵高的电影重点都放在了他的艺术生涯上,但《梵高传》中却展现了一段这位终身未娶的画家对于一位叫“凯”的女士的追求:在第一次被拒后,直接登门拜访——对于当时讲究体面的时代来说,够执着,够疯狂,也够“梵高”。

代表电影:《罗丹的情人》(1988)

罗丹和卡蜜儿这对恋人,虽然都富有才华,且心意相通,但在对待感情上却完全不同:罗丹可以同时追求艺术与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并投入到炽热的恋爱中,而对于卡蜜儿,艺术和情感根本就不能分开,这也最终酿成了其悲剧人生。

代表电影:《时时刻刻》(2002)

作为简·奥斯汀的忠粉,同为作家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把写作看得比婚姻、爱情更重要。不过,她有过一段婚姻。虽然她的丈夫忠实,且尊重、爱护自己的妻子,但这无法缓解保守精神困扰的伍尔夫的困扰,最终也无法改变她选择死亡——当然,伍尔夫的同性爱人也不能。

代表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2006)

两个满腹才华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做“实验”,来探究人性和爱情、婚姻,但虽然选择了“开放式婚姻”,且成就了各自的著作,但阻挡不了他们的婚恋中仍然充满了嫉妒、报复和算计,他们的痛苦与纠结,与一般人无异。

代表电影:《弗里达》(2002)

墨西哥著名的女画家弗里达的感情世界和她的画一样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和曾经的老师迭戈·里维拉是一对情意相投的伴侣,不仅有共同的事业,还有共同的政治理念和热情,但这并不能阻止弗里达和别人,甚至是同性产生感情——虽然传统的道德上不可取,但烈火般的弗里达也给我们看待世界、婚姻、爱情带来了不同的视角。

代表电影:《玫瑰人生》(2007)

有着“小云雀”之称的法国国宝级歌手艾迪特·皮雅芙,同样是一个不会让婚姻左右人生的女人。她可以爱得疯狂,也可以在离开时不带一点纠结,甚至把“离婚”化作泳池边的一句闲谈。不过,这样充满激情的人往往也总是会遭受巨大的冲击。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