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民歌 看场「巢湖文化风瞧老戏」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96更新:2023-03-19 01:02:08

老家的陈氏祠堂落成十周年庆典,举族聚会,热闹非凡。在乡下,族氏庆典除了聚会聚餐,最有面子的事莫过于请来戏班子唱上几天家乡戏,每家接来众多的亲戚朋友,借机团圆相聚,拉家常叙旧情,其乐融融。应公婆邀请,我也带着满满的追忆之情回去瞧戏。

吃完中饭,婆婆不急不慌地带着我往戏台去。远远就看见一个巨大的红色气棚立在两座民房之间的空地上,周围零零散散摆着一些应时做小生意的推车、桌凳。近前一看,棚里早已坐了不少观众。多是互相认识的故旧。乡里人淳朴,椅凳都是事先放在里面占位子的。我们顺利找到了位于前三排中间我家的宝座——一条大板凳。

挨着堂妹坐下来,我仔细打量着台下台下,脑子里极力搜寻着儿时记忆中的戏台情景,似曾相识又陌生许多。观众仍是老百姓,台下仍是泥巴地,演员还是那些老装扮,当然也不乏新行头,所不同的是他们除了胡琴、锣鼓还是人工操作外,其它基本全部改用现代化设备了,舞台是可以随时装拆的钢架搭成,电脑投影幕布横挂中央,随时滚动着演员表和各种表演所需的场景,还配有一台可造混响的电子琴,差不多完全与时俱进了。

堂妹问,大嫂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看戏吗?我笑说:打死也忘不了啊。

三十多年前乡下,电视机是传说之物,谁家能有个收音机那也是令人垂涎的奢侈品了。最让人喜欢的娱乐节目自然是唱戏,先是样板戏,后来改革开放允许唱老戏,庐剧便成了千村万户人的最爱。可当时也不是每个村子都能请得起戏班子的。逢上哪个村办喜事请戏班唱戏,方圆几公里的人都要奔走相告。白天要做农活,晚上才有功夫瞧戏,偶遇天气骤变,会气得捶胸顿足、咒骂不已。

所谓“瞧”戏重点在于瞧,瞧啥?瞧热闹居多。晚上扛着大板凳成群结队去别村瞧戏,土台土场下里三层外三层围着老老少少,蹲着的,坐着的,站在板凳上的,小孩踦在家长老颈子上的,年轻人爬到树丫巴上、园墙头上的,各凭本领占据有利位置,一个个脖子伸得老长地“瞧"着。

因为台上没有扩音器,演员们声嘶力竭也无法让所有人听清他们的唱词。所以很多年轻人并不是为了看戏,而是去调皮捣蛋甚至是借机去谈情说爱的。的确,戏台下也曾成全过不少有情男女。

看得入神的自然是那些戏迷,戏痴。那时戏班子较少,名角儿更是就那么几个。八十年代初好像有个无为的团队最有名。班主姓甚名谁我已忘了。有次我们村队长娶媳妇,请了戏班子。我已不记得唱的啥名目了,只记得全村像盛大节日般欢乐。演员们被分派到各家管饭,不像现在都是包场给钱,不再管吃住了。当时我家分到一个旦角女演员,和我妈差不多年岁,我妈喜欢她不得了,还和她悄悄结了干姊妹。

俗话说,唱戏的是疯子,瞧戏的是傻子。明知是假却被戏中情节逗得哭哭笑笑,痴痴狂狂。庐戏的情节都很简单,无非公子落难,小姐讨饭,尔后又时来远转,金榜题名;好人翻身,奸人受惩之类的。每遇哭戏,台上极尽煽情之能事,台下便是涕泪交流,唏嘘声一片。

最令人捧腹的小戏叫爪子戏,常作为开场戏,起着调节气氛之作用,也作主角临时有事救场而用。丑角上台,嬉皮笑脸,插科打诨,专拣荤段子戏说,常调侃得台下有些新媳妇、大姑娘面红心跳,却很对草根百姓们口味,常引得台下坏笑声一片。

台上正式开唱,思绪被拉回。二胡声悠然响起,锣鼓钹罄叮咙仓啷一阵敲打,那种演戏的气氛烘然而起。舞台设备变得先进了,服装道具变漂亮了,音响效果更清晰了,不变的永远是那土腔土调的乡音俚语,还有那经典传统的故事情节。我回头望望观众场里,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老大爷,中年人不多,小青年更少。据堂妹说,班主叫魏晓波,夫人叫汪莉,他二人是主要角色,其他人也都唱得熟练。

我看了半天发现整个班子不过十几个人,基本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一会儿是皇帝老爷一会儿又变成家仆衙役,一会儿唱花旦小姐一会儿又演青衣或老旦,打时间差随时换妆。琴师就一个,锣鼓手也就一人。而且据说团里基本都是夫妻或情侣关系,这样比较好管理也省开支。不难看出其实他们也很不容易,因为总是室外演出,太冷太热都无法进行,班主说一年只能唱半年,其它时间就只能闲着吃老底,正好教教徒弟。

台上演的《李三娘挨磨》,女主沙哑的嗓子哭得梨花带雨,泣不成声,台下虽鸦雀无声却未见多少泪眼。堂妹笑说:以前人好呆哦,跟着戏中角色哭得死去活来的,现在人都聪明了,知道是假不再哭了。我说:不是现在人变聪明了,而是那时人们都生活得太清苦,家家缺衣少食,所以对台上的悲苦极易产生情感共鸣。现在人生活富裕了,衣食无忧,那种对苦难的共鸣之弦也就涩了,弹不开了。

前几排的老太太们看得特别投入,有人低声耳语她们便投去不悦眼神。实际上她们看的并不是具体的戏曲内容,而是在追忆一种往日情怀,一种对心中偶像的隐秘爱慕。堂妹说,这些老奶奶们都喜欢魏晓波,说他不仅舞台上能文能武,能荤能素,扮啥像啥,重点他本人五十多岁了仍十分俊逸,英姿倜傥。只要他上场大家便聚精会神,不仅听戏更是在欣赏他的美貌和一招一式的做派。估计老头们对那女班主也怀有同样的怜爱吧。哈哈,追星真是不分城乡不分年龄更不会分阶层啊。

晚上终于等到汪莉出场唱孟姜女。果然扮相秀丽、身姿绰约。一开口更是声如银铃、清亮悦耳。唱功与演技不必说自是最好。只是在唱词与形式上仍是几十年前的老路子,少有改进。

锣鼓点震耳欲聋,我被吵得头晕耳鸣,提前出棚了。回头望望台下满座的沧桑面孔,不免为台上的一众演员们感到担心。如今的年轻人提到庐剧就摆手不屑嫌难听,你说再过若干年这些老人们都去了天国,庐剧还能唱给谁听呢?

按说,庐剧也是我们巢湖地区甚至是安徽省的优秀传统剧种之一,想当年巢县庐剧团的名声是多么的响亮。一大批的庐剧老表演艺术家曾经为多少戏迷所追捧和迷恋,像李道周、水曼丽等等,那都是明星人物啊。据说丁玉兰唱的秦雪梅观画曾被选送去了人民大会堂表演,受到了周总理的称赞呢。可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庐剧却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难登大雅了呢?人家黄梅戏也是地方戏,怎么就能发扬光大唱遍神州、妇孺皆知呢?

我浅漏地分析了一下,原因不外乎几点。一,地方文化部门没重视,草台班子零打碎敲始终难得提升; 二,零散的戏班子为了门户之见各自为政没能携手共进统一发展; 三,剧本内容过于单调,唱词过于通俗乡土甚至粗鄙,缺乏文化韵味和艺术感染力,难登大雅之堂; 四,形式陈旧、没有创新,无法吸引年轻受众加入进来,五,整个演出队伍中文化素质偏低,缺少理论教材、无提纲正规剧本,只能凭言传身教,难以正规延承……。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