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小孩从小到大的纪录片「TVB高分纪录片孩子长大后什么样看这一点就知道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84更新:2023-03-19 01:05:46

文 | 米粒妈

去年,TVB做出了一档拯救收视率的高分纪录片《寻人记》,米粒妈也和大家分享过:豆瓣9.4!TVB年度第一综艺:偏科留级、不务正业的差生,后来都怎样了?

应广大观众对续集的极高呼声,就在前不久,《寻人记2》华丽上线了!

就现在的反馈来看,第二季的评分比第一季还高!

米粒妈一口气刷完了所有更新,就马不停蹄赶来跟大家推荐了。

这一季团队把目光投向更大的社会面,切入的角度却更加细致和感人,老熟人方东昇也是一如既往的金句频出、直击人心。

不过作为一个老母亲,米粒妈却从中咂摸出了一丝不同的味道——

教育的秘密,原来都藏在环环相扣的细节里!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幼时教育的痕迹,就像《寻人记》团队寻觅的碎片线索一样,成为每个人的成长路标。

这有多玄妙呢?且待米粒妈细细道来~

街头吃泡面的“N无”男孩

第一个要和大家分享的人物,是第三集的主角:徐志文。

志文第一次直面镜头,是1993年。那时他才刚读五年级,逃课、打架是常态。

节目组称他是“N无男孩”——没人陪,没人理,没人教,没饭吃。

他在单亲家庭长大,家里除了一个混吃喝不着家的父亲,还有一个对他拳脚相加的哥哥。

每天放学后,是志文最孤独的时间,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回家吃饭了,他却连晚饭的着落都没有。

大多数时候,志文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攥着零钱跑到便利店,买个便宜的杯面。

热水冲开,也算是温暖的一餐。

他在街头四处溜达,或者在便利店旁的台阶上坐到深夜。

每到下雨天,志文就会淋个湿透,不幸的时候碰到街溜子,还要再挨顿打。

为了避开街边混混,周六晚上志文会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待着,或者到电机游戏中心帮人看店。

一直拖到十点以后哥哥睡着了,才敢回家。

在他心里,家与温暖无关,充其量是个能缩着睡一觉的“帐篷”和拿点零用钱的“存钱罐”罢了。

真正给志文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是一个临时托管中心。

他是这里无人看顾的孩子中食量最大的一个,因为总怕吃了上顿没下顿。

托管社工说,孩子们最多在这待到六年级,等到上中学,大多都学坏了。

可幸运的是,志文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引路人”——黄Sir。

在没人搭理的童年,黄Sir关心他、管教他,对志文来说,无异于半个父亲。

米粒妈觉得,对一个身在“阴沟”随时可能翻船的孩子来说,一点点温暖和光亮都足以成为他的救赎。

正因为黄Sir的存在,志文二十多岁因不断消费、欠债而破产的时候,才能痛定思痛,悬崖勒马。

《寻人记2》找到他的时候,志文已经是面馆的厨子。

他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很简单:包伙食,能吃饱饭。

童年饿肚子的记忆影响了志文的职业选择,幼时遇到的“人生导师”又潜移默化地纠正了他走偏的路。

30多年后,志文不但没有学坏,还和爸爸、哥哥和解,并在节目组的帮助下,与黄Sir再会了。

看着志文和黄Sir坐在一起的样子,米粒妈没忍住红了眼眶。

孩子是真正柔软纯挚的存在,即便遭逢最恶劣的生长环境,他们也能捧着丁点儿善意,点燃照亮一生的火种。

单亲爸爸养大的孩子

提到单亲家庭,我们总不免有些刻板印象。仿佛大多这类家庭的小孩,都得不到优质的爱和教育,就像志文。

《寻人记2》却从另一个角度切入,让我们看到了全然不同的单亲生活——他们把目光定位到单亲爸爸身上。

平心而论,一段婚姻的结束一定会给男女双方的生活带来巨变。

而负责抚养孩子的那一方,肩上的担子无疑是更重的。

黄国强是1999年《星期三档案》的受访者之一,当时他已经离婚八年。

妻子刚离开的时候,他看着只有几岁大的孩子,感觉前路一片晦暗,如同“世界末日”。

教孩子读书、给孩子做饭、一家人的花销问题...都是压在这个父亲心上的大石头,他一度感觉每天睁开眼都需要勇气。

最难捱的时候,黄国强曾有过强烈的自杀冲动。

但想起自己的一双儿女,他只能打消这种念头。

一直以来,黄国强对自己的孩子都抱着很大的愧疚,因为他觉得,孩子的痛苦都是父母一手造就的。

那时,正在读小学的哥哥因为父母离婚,学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连写作业都成了大问题。

黄国强有次没办法,只能半夜一点钟把孩子拍醒,让他补上作业。

结果没想到儿子坐在桌前突然崩溃,最后的局面竟成了父子二人相对而泣,泪流不止。

这是黄国强第一次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脆弱的一面,从那之后,父子两人才对彼此多了一份理解。

但比起儿子,更让黄国强发愁的是年纪很小的女儿。

为了照顾好女儿,他每天都早起两小时送她上学,在路上的时间就用来陪女儿谈心。

在爸爸的悉心照料下,这一双儿女后来都出落得乐观又坚强。

23年后,黄国强再次坐到镜头前,头发已经花白。

儿女都长大成家离开了他,现在黄国强一个人住,在阳台上养了许多花草菜蔬。

先养娃又养菜的经历,让他总结出了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道理: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收获,有时候,也得看“天意”。

米粒妈对此深以为然,养育孩子的过程里,随机性可太大了,投入和产出往往不成正比。

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好三四月的事,然后静待十月份“惊喜”或者“惊吓”的到来。

其实,这一集最让米粒妈感动的一点是,虽然从头到尾都在讲述单亲爸爸与子女互相治愈的温情故事,但片子里没有一字一句在暗示或谴责“缺位的妈妈”。

在米粒妈看来,这样相互理解、包容的态度,才是单亲家庭幸福的根基。

我们总说,父母离婚后,孩子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

但殊不知,只有分开的父母肯释怀、不再彼此埋怨,孩子才会拥有健康、有爱成长环境的可能。

所以去爱孩子吧,不问结果的爱,才能收获不打折的温暖。

第一代“户外教育”学子

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作为家长的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对孩子的所有教育里,“生存教育”才是根本。

疫情席卷之下,“生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就在上个月,咱们国内教育改革下了个重锤:劳动课全面回归。

新课标针对劳动课设置的任务群,不但包括清洁卫生和烹饪等基本生活技能,还涵盖了种蔬菜、养家禽等等工农技术。

米粒妈在之前的文章里也一一详解过:教育部又一重大改革,事关所有孩子,家长群炸锅!

但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呼吁的亲近自然、户外劳动,在三十年前就被一一实践过了。

1990年,香港元朗区下白泥村的村校里,走出了“户外教育”的初代学子——田园作教室,有毒花草、昆虫、动物都是教材。

在课堂上,老师捧着一只鸽子,和学生们一起观察它的羽毛;下课以后,孩子们就赶到一旁的菜地里,有模有样地摆弄起蔬菜。

家长一脸无所谓:“反正他们肯定要玩的,现在不干活,难道他们会乖乖在家温习做功课吗?”

不得不说,家长这波预判可是相当准确。

当节目组的镜头对准那些不在田地的孩子时,发现他们正在沙滩玩得起劲儿。

问一句他们啥时候写作业,孩子们支支吾吾回答:“黄昏...或者在学校就提前写完啦~”

现在的下白泥村,是香港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背靠深圳后海湾的它,拥有全香港最美的日落。

而三十年前,这帮孩子就骑单车追着日落,在滩涂中捉鱼、摸虾,闹到很晚才归家。

没有电子产品的童年,他们“游戏”的对象都是鲜活的小生命,除了虾兵蟹将,还有刚出生的小鸭子、才断奶的山羊。

让米粒妈惊讶的是,30年后面对《寻人记2》的镜头,这帮人脸上的表情竟然和当年如出一辙。

有点儿局促却格外爽朗的笑,言谈间干脆直白的语气,晒得黝黑的皮肤...这些都和当年的童稚脸庞一一对应着。

有趣的是,当他们围坐在一起看当年的节目录影时,却纷纷表示:“对课堂上的那只鸽子全无印象,但对放学后发生的一切印象深刻。”

当三四十岁的老同学坐在曾经的村校教室里,他们一脸自豪地说:“我们能分辨蜜蜂和马蜂。”

他们是天地自然的孩子,似乎与这里的一切生灵同根同源。

这份自然教育给他们最大的馈赠也许就是“大胆”——不怕虫蚁、不怕脏累,更不怕风吹日晒,这是一种全无矫情的飒爽。

现在的他们,有的做餐饮,有的做零售,有的做物流,还有人成了全职主妇。

三十年前满山跑的孩子,现在跑向了更远的天地,但他们骨子里的淳朴和真诚,和下白泥的日落一样,一如既往,且永远珍贵。

看完节目后,米粒妈心中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是一件最有人情味的事。

不论是父母的家庭教育,学校的课堂教育,还是社会的人际教育,每一处有关教育的细节中,都少不了人情流动的意味。

卡尔·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个孩子都有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引导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尝试中寻找、在吸纳中领悟。

要知道,孩子长大后的一言一行,都能在童年经历中找到缘起。

那么不妨从今天开始,给孩子埋下一个个“彩蛋”吧,等ta长大了,我们就能一起揭晓~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