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AY3RSOSA新专辑采访音乐就像情人你得把玩它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29更新:2023-03-19 11:06:37

DECAY3R SOSA

向大家做个自我介绍,为什么叫DECAY3R SOSA?

DECAY3R SOSA:哈喽,我是DECAY3R SOSA,来自北京,现居芭提雅。其实这个stage name从开始做音乐到现在,改过几次。最早是叫FarEastTheDecayWarlord,第一个logo也是根据那个名设计的。后来感觉这名过于繁琐,就改成了Decayer。Decay这个词是衰变衰退衰落的意思,跟我自身过往的一些经历和气质比较相符,也多少能反映自己音乐上的一些特质。后来发现老美有一支死核乐队跟我重名了,但是不太想完全改掉这个名,于是就全部换成了大写,正好3这个数字跟我比较有缘,而且还能代表反向的大写E,就变成了DECAY3R。

SOSA这个后缀是近期才加上的,是疤面煞星那部电影里的一个我欣赏的人物名字。加这个主要是我觉得能代表一个与decay这个词意思相对立,表达亢奋那一面的东西,从而达到更准确的反应我在性格,音乐以及生活上的那种两极状态。光是一个DECAY3R显得单薄了,堵气囊塞似的,弄一SOSA整宽点不错。

你觉得自己的音乐该被定义么,描述下自己的音乐风格~

DECAY3R SOSA:我自己的音乐来说的话,没有特定风格可言,我自己称之为独立/Indie或者自赏。但是多少都会把我自己喜欢的一些风格往里捏,尽可能带有喜欢的各种风格下再融入一些自己的气质。基本上,在音乐每一首曲风上的选择,在于我想表达一个什么内容,以及在一整张作品里,每一首歌与歌之间内容上是否通顺而不突兀,我个人此前是不太喜欢单曲那种形式(以后未必),更倾向于做有篇幅的东西,所以风格还是要根据内容。

我的音乐不太需要被定义成什么具体的风格,目前已发布作品看来多少有些cloud rap,indie/alternative rock的成分。也写了两首future bass,虽然还没发表,这些东西攒在一起也不好说是个啥。之后也有意做psychedelic rock,uk drill或者把我喜欢的金属/金属核的一些东西往里捏。总之,从没想把自己的音乐局限在什么框里,我只想做我想做的且带有个人特质的音乐,而无法做我想做的音乐会是我此生最大的挫败。

你从17年就开始做音乐了,当时的契机是什么?

DECAY3R SOSA:17年是我开始在网络上发歌,但是写歌什么的大概是从初中高中那会就开始自己写着玩了,这期间是一个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的过程。正好16年之后上大学学的音乐这方面,就有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来做这件事,那时手里也有几首对于自己来说稍微像样的作品了,于是就做出了第一张Mixtape。

契机的话,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发泄情绪的方式,对于我来说音乐就是我发泄情绪,治愈我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是唯一一件可以称得上最热爱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本就是一种幸福,而我也只有在音乐当中找到那种最由衷的快乐。中学那会,偶然间接触到金属,摇滚,那会年纪尚小不知道因何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听重型音乐,看各种重型的现场,跟里头甩撞燥,收集CD,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发泄窗口,因此喜欢上音乐。

你觉得在音乐创作上,哪些音乐人对你的影响最大?

DECAY3R SOSA:要说对于我自己目前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音乐人,一定是Bones,以及Teamsesh里的一些制作人比如Greaf,我大概是2013年的时候听到Bones,当时感到非常震撼,Bones可以说是我喜欢的所有乐种里他都是我心里排第一的音乐人。然后要说还有点什么直接影响的,那XXXTENTACION,Lil Peep,Ghostemane肯定包括在内,还有就是小时候让我喜欢上音乐的一些乐队比如Korn,Seether等以及八九十年代一些国摇什么的。不能算直接影响但是我很喜欢的范畴,Hip-Hop这方面Travis Scott(主要Before Rodeo和Birds那两张),一票UK Drill Rapper比如OFB,J.B2以及最近法国那个Gazo。六七十年代迷幻摇滚The Doors,Jimi Hendrix。那几个激流金属巨头,一些核队如BMTH。

抛开音乐在整体美学上影响我很大的有三个,国内的氛围黑金属葬尸湖,深山以及玩异教金时期的零壹乐队。虽然我目前没做什么极端音乐,但是相比说唱或者说Hip-Hop这个范畴,我觉得自己精神上更像个Metalhead或者说Rocker,说唱对于自己的音乐来说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以后有机会还是会想玩个重型或者摇滚乐队之类的。

说说17年发行的《可憎的痛苦/Hateful Grief》Mixtape~

DECAY3R SOSA:《可憎的痛苦》是我第一张完整的作品,收录了我在16年秋到17年秋天写的一些东西,正好那两年听triple X和Lil Peep,也算是这类音乐开始上升的一个开端吧,我在写这张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和启发还是很多的。内容上主要是我在那个阶段的一些心境与感悟。也是对自我音乐的一个最初的摸索。

《可憎的痛苦/Hateful Grief》Mixtape

18年发行的《冷山 / Cold Mountain》Mixtape又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DECAY3R SOSA:《冷山》主要收录了我在17年末到18年春天写的几首歌,算是我的第二张完整作品。相比上一张,这张在结构上更像张EP,叙事逻辑也比较松散,也多少结合了我自己那段时间的一些经历写的。至于冷山本身,是那段时间去不同的地方看到了几座风景还算别致的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那年冬天,去温哥华玩,有一天下午在港口,云里雾里之间看着湾口对面那个温西的山,感觉很绮丽。这张封面就是我随手拍下的一张当时的景致做成的,整张砖的大部分灵感也是在几次观山当中酝酿出来的。

《冷山 / Cold Mountain》Mixtape

去年没有发布作品,所以都在忙些什么工作?

DECAY3R SOSA:工作倒谈不上,虽然没发歌,但是也是用这小两年的时间在沉淀《南国物语》这张专,所以写东西还是一直在写的。先在北京晃荡了几个月然后夏天时就去泰国了,之后就一直在那边呆着,写写歌,看看山峦看看海,跟那噻嚯会儿琢磨点寻思点,喝点劣质朗姆酒和二流白兰地。

本次发行的正式专辑《南国物语·血火》,与前两张Mixtape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

DECAY3R SOSA:变化的话从我的角度看,还是有些的,创作理念上我是把这张砖在当成写小说一样去写,同时这次的发表也将以‘音乐小说’这个我自己胡诌的名称格式来发。因此在每首歌之间的排序上较了挺多劲,为了保证逻辑上的通顺且能相对准确地传递出我想表达的东西。我在尽量设计一个具备起承转合的叙述结构,而且相比之前的作品,这张专更像我自己的一个自传,写实更多一些。根据我自己本身的一部分心路历程再加上一点可以起到润色作用的虚构的内容去描绘一个错综拧巴的故事。

讲讲关于这张专辑的制作,录制时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历?

DECAY3R SOSA:录制这方面拉的跨度不算短,大概在四个不同的棚录过,从今年一月到八月才陆续的录完,同时在录制中也很感谢我在MI的学长制作人王晓夫给我提供了和声上的指导和帮助,参与了几首和声的录音。后期制作混音母带这方面整张专辑除了夏天那首都由我在MI的另一位学长制作人KAII来完成,我们之前合作过很多次了,《可憎的痛苦》就是由他完成的混录制作以及18年的时候我和几个哥们搞过一个Cypher,也是KAII帮我们做的beat。最后一个夏天是我冷山那张专的音响工程师混的,也是我的学长Gin完成的。制作这一块基本都是我的校友助我完成的,非常感谢他们。

你的作品似乎都有一种阴冷的氛围,而这张专辑却为何叫《南国物语·血火》?

DECAY3R SOSA: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阴冷的人,所以自然也就是在做一些阴冷的音乐。这张专虽然相比之前的作品似乎多了那么一点点明媚,但是总归还算阴冷,所以也还算获得了些许的放松。专辑名字是这样,其实这张专是分上下两个部分,南国物语是主体,南国么就中南半岛那些个地方,对于我来说这里主要指泰国,物语即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载体,意为故事或杂谈,这个标题可以简单理解为主要场景发生在南国的小故事。

血火这个后缀,算是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叫血海,我将在血海的部分把故事发展到一个更离奇的境地,这次只发上部,血海的话,虽然也完成了两三首,但是准备再给自己一两年的时间去沉淀一下,然后再完成这个故事,因为到目前,我都未能给这个故事整体想出一个理想的结局,所以先写成如此,剩下的以后再表,也正因为想不出合适的结尾,这张专的基调和结构在我创作的时候大调过好几次,调成了现在这样。关于火与海运用上的意义,一是可以参考王朔的一部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二呢其实从我自己的角度看,火是虚无,海算飘渺,不一定存在着什么答案,可能只是些已经发生的过程而已,这也是我这个故事主线上想表达的一个主旨,即虚无主义。

专辑封面是如何制作的?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封面故事?

DECAY3R SOSA:这是一张合成的图片,背景是我拍的帕塔纳克山上的芭提雅城市logo以及中心海那个湾里停泊着一些船只,然后右下角看着这片港湾的那个人是我自己,的另一张照片,把人抠下来给搞到这个背景上去了,左边是南国物语的篆体字以及做了个像是刻章那种效果的血海后缀,技术上的操作就ps这一块由我一位做3D设计的兄弟黄泉路快速,完成制作。个人logo的设计由设计师Kiryu鬼龙完成。

然后最终的染色调色是我自己完成的,我是想弄成带有一点迷幻视觉效果的那种东西,因为这个故事本身也带着点迷幻主义色彩,封面与内容也算相辅相成。这张图整体的大概构思是我去年在写热带迷失那首歌的时候突然想到的,也是我当时所身处的一个场景,只不过和图上的方向是相反的,现实中我是站在那个山顶上,看底下的港湾,图上我是站在山的对面。

《南国物语·血火》专辑封面

《最后一个夏天》曾在今年6月释出先行demo,讲讲关于这首歌~

DECAY3R SOSA:《最后一个夏天》是我去年上半年在移居泰国前写的唯一一首歌,也是从这首歌开始我萌发出一点点要写张专辑的想法。北方的夏天对于我来说是个无聊且乏味的时节,我不喜欢夏天,但是在四季鲜明的地方你也难免要过夏天,可是在热带地区那种只有旱雨凉三季的地方,并不存在夏天这种问题。当时我意识到我会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那内个夏天,自然就是属于我的最后一个夏天。至于先放出demo版是因为这首歌混了两个版本出来,两个版本虽然混音效果不太一样但我都很喜欢,无法拿捏了选择困难了,所以干脆先把一个版本当demo发了,另一版搁在专辑里。

《最后一个夏天》- LXVESXNG, [EP]

专辑曲目中蕴含的《威斯康星》、《芭堤雅》等场景切换是否与自己的经历有关?

DECAY3R SOSA:是的,整张专辑都是从我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去创作的,但是也不能说百分之百完全一样。不过这些地点跟场景,都是真实的,而且切换的顺序跟我现实里经历的顺序也是一样的。

最后两首歌能否可以理解为身陷“南国”、向往“北方”的“断线风筝”?

DECAY3R SOSA:其实是反过来的。大体结构起是在威斯康星以及北方(伤膝河,夏天),乘在南国(热带迷失开始),也可以说身陷,转是在插曲:山岭大道那首,这也是整张唯一一首我在18年时写的小东西,算是最早写的(其次才是最后一个夏天)。把这首小歌当插曲放在转上,是给接下来的几首作铺垫,思绪再次拉回到北方里的扑朔,北方那首歌最终不是向往,而是彻底的脱离,放在结尾其实是为了给之后回到南国的内容做引子,尾声1:断线风筝只是上半部分起承转合里的合,一个阶段性的结束。

放飞的风筝,如果断了线,也就随风消散于空中了,所以不必强究其意,北方与断线风筝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在辩证自我的虚无主义。在我没有确定好南国物语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前,为眼下已经塑好的基调给出的一个结论。这不算故事的结尾,可以理解为是下半张血海的开始。

除刚才提到的,另外向大家推荐一下这张专辑中自己较为满意的三首歌,说说原因~

DECAY3R SOSA: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三首,《海角丹心》,这是从开始写歌到现在对我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一首歌,是我在最不痛快的时候写的,同时也是我写词耗时最长的一首,每天都写一点大概写了十天左右。再多说两句的话,本来南国物语最早我是想单纯讲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或者说过程,海角丹心本来就应该是全砖的结尾,但是随着创作期间有了新的感悟,觉得救赎这个主题有点微观了,我想表达更远一些的东西,所以关于救赎是否应为贯穿的主题就不了了之了。毕竟所谓眼前的救赎并非永恒的,至于海角丹心里所表达的真正意思,我觉得看各人随便理解也好,能感受到什么就是什么。

第二首的话《威斯康星》吧,就是说这首唱的反正是怪焦灼的,触景生情了。

第三首,《物哀》。大概是跟那玩文字游戏呢,我在表达我所认为的美感,那种破碎的美感,我从来都不欣赏过于标致的那种美,予我而言,无哀即无美,我自己的美学中总得有点哀愁,这是我所追求的。

DECAY3R SOSA:这两段采样均来自一位日本导演园子温的两部电影,第一个是《在无爱之森呐喊》段落2:21:15-2:22:09,第二个是《冰冷热带鱼》段落2:20:07-2:21:07

希望这张《南国物语·血火》获得怎样的反响,你认为会被听众所认可么?

DECAY3R SOSA:其实这是我做音乐这几年来第一次正经想去宣传一下,之前从没真正的找什么方法去宣传自己的音乐,主要就如我前边所说,我做音乐第一点就是要先取悦我自己,不管做什么类型的东西,首先它要能让我自己听到后感到高兴也好治愈也好发泄也罢,我并没太在意别人想听什么,而在于我想怎么抒发。所以反响的话,如果相比之前能收获更多的听众那固然好,没有什么太好的反响也没关系,因为我也没想改变我做音乐的初衷,只要我还能写,我还想写,那么我就会继续做这件事直到灵感枯竭的那天,纵使这件事从现在到以后可能也不会给我带来任何方方面面的获益,但是这是我喜欢的事,所以只要我还能弄,就会继续做。

至于认可的话,我不好说,毕竟这是每个人主观上的东西,如果你听我的歌你能从中感同身受或者能得到些什么,宽慰呀发泄什么的,从而喜欢我的音乐,那我会感到那种因认同而产生的高兴与愉悦,这也便是不光取悦了我自己,同时也取悦到他人了。如果不喜欢我的音乐,那也没什么所谓,众口难调么我也不想去为了调谁的口味而做音乐。

最后有什么话想要送给大家?

DECAY3R SOSA:音乐就像情人,你得把玩它,互相的疯狂的把玩,并取悦着彼此。它永远是生活里的一道重要的调味剂,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找到那个能让自己感到惬意的点,那都是仅属于你自己的无限界的宝藏。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