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在国外不普及的原因「移动支付是欧美人发明的为何却在发达国家水土不服」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84更新:2023-03-19 15:32:45

就月活人数来说,支付宝看上去更符合“国际”二字的定义。究其原因是由于国外移动支付并不流行,甚至把全球各国的使用人数加一起可能还没有我们国家多。

那么为何移动支付在国外,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没能流行起来,甚至有些水土不服呢?据我分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张塑料制信用卡就已经诞生了,之后便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流行起来。相比于现金支付,信用卡不用找零、不用携带过多货币的优势让人们体会到了一种全新的支付体验。

到了八九十年代绝大部分人已经习惯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支付了。换言之,人家几十年前就不太使用现金支付了。电影里看到的现金支付,要么是一些非法交易,要么是本身经济与信用不行、办不出信用卡的人只能支付现金。

其实不说远的,咱们的香港地区也流行使用卡片支付,港剧里经常听到八达通吧?这玩意兼具信用卡和移动支付功能,但和现金支付没有半毛钱关系。

国内流行使用信用卡大概是20年前的时候,但始终没有发展起来。除了一线城市外(比如上海),三线、四线城市甚至在农村地区几乎很少见到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情形。后来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咱们国家的主流支付方式直接从现金支付跳到了移动支付。

由于国内原来主要使用的是现金支付,移动支付相比于现金支付的方便性可以说是跨越式的。我们假设使用现金支付的便捷度为30,移动支付的便捷度为90,便捷度的大幅提升较大使国内老百姓愿意、也有动力改变原来的形成已久的支付习惯。

另外一方面,信用卡支付的便捷度可能为70。移动支付确实更方便一些,但没有那种跨时代的体验感升级,这不足以促使老外改变几十年的支付习惯。

习惯这个东西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人性是喜欢稳定,不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因为新鲜事物会带来陌生感、将人从“安全区域”拉出。这也就是我们说习惯成自然的道理所在。

如果一个地区大部分人都保持着同一个习惯,那么这个习惯就成为了当地的风俗。改变风俗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呢?大家可以参考嫁女收嫁妆这一风俗始的,这里就不多说了,自行体会。

要人们改变积累了多年的习惯只有两个方式,要么通过不断给人利益强制形成新的习惯,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刺激,通过持续贴钱让人们做某件事情;要么让人体会到新的行为模式可以带来远好于曾经的体验。

移动支付相对于现金支付来说满足了上面说到的第二点,也就是远好于习惯行为的体验。但移动支付相对于信用卡支付却无法带来跨越式的体现升级,同时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持续砸钱促使老外们长期使用移动支付。

再给大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假设某人现在的月薪为5000元,面对月薪2万元的工作机会时,绝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跳槽;但面对6000元的工作机会时就要考虑上班地点的远近、能否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等诸多综合因素了,极有可能最终不会跳槽。

要实现实时的移动支付必然需要移动网络,而且必须是稳定、快速的网络。支付过程中卡住了的话反而会延长交易时长,降低支付效率。

国内大部分地区均能够实现移动网络全覆盖,为移动支付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但欧美发达国家在移动网络方面不算发达。像纽约、洛杉矶、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没什么大问题,但欧美发达国家的很多地方无法实现网络全覆盖。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假如方圆5公里内使用网络的人数达到1000人是该项服务的保本量的话,欧美不少地区在该范围内的使用量可能只有100人。亏本的网络服务哪家公司会愿意去做呢?移动网络覆盖率不高影响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关于国外电商为何没有国内兴旺的事情。

道理也很简单,电商的核心之一是物流,国外根本不可能做到3公里内有几百甚至上千个快递。3公里可能就几家人家一天几个快递,物流成本非常高导致需要收取更高的派送费用。有时候物流费比商品的价格还要高很多,你说电商怎么可能在国外发展得很好呢?

所以一项产业能否在一个国家发展起来是要结合国情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老外觉得电商损害了实体经济才不发展。

以上三点是移动支付在发达国家并没有像国内发展得那么旺盛的最大原因。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达国家的人们也开始逐渐接受移动支付,使用率相比于前几年有了大幅增加。特别是海外商家们为了迎合国内游客的支付习惯会特意安装移动支付设备终端,这其实也算是因为中国经济强大后促使老外改变原有习惯的表现形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愈发强大、国际地位的愈发提升,全球会越来越多地以中国为中心,跟着中国的步伐走。何为时尚?强者做的事情就是时尚,相信崇洋媚外这个词会终有一天将彻底消失。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