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从大白鲨到鲨滩猎杀主题变磨砺故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12更新:2023-03-19 17:14:07

傍晚时分,一处幽僻静谧的海滩上,踢球的男孩发现了一个被冲上岸的安全帽,上面还固定着一架小型便携运动摄录机。孩子回放录像,画面中一个冲浪的男子落水了,在他沉浮不定挣扎之时,海里一张尖牙利齿的恐怖大嘴赫然出现……《鲨滩》在平静的开场中突然加入惊悚,预示危机的到来。这是灾难电影屡试不爽的桥段,1975年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大白鲨》也是如此:一群年轻人围着篝火在海边弹琴聊天,喝得醉醺醺的漂亮姑娘边跑边褪去了衣裳跳进海里,爱慕她的男青年追过去,却听到了她的惨叫……

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灾难片杰作,电影《大白鲨》聚焦于海岛小镇上的捕鱼能手昆特、警长马丁和海洋动物专家马特组成的“捕鲨小分队”,他们乘着渔船开往远海,誓要猎杀这条血债累累的“海中怪兽”。

一般认为,灾难片表现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自然灾难,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对生态主义价值的彰显。《大白鲨》中海洋动物学家提及因“外海食物不足”大白鲨才反常地游到浅海袭击泳客。而先前被捕获的一条小鲨鱼的胃脏被解剖后发现:里面除了没被消化的鱼,还有铁皮罐头和车牌,这些都直指鲨鱼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污染,导致了鲨鱼(大自然)的反扑。

1975年上映的《大白鲨》,打破了当时史上最高票房纪录,并最终获得三项奥斯卡大奖。《大白鲨》还给美国影视剧营造的恐怖文化增添了新的经典形象,曾在当时造成全美海滨浴场的门可罗雀。此后三部续集和众多鲨鱼电影被接二连三地拍出。

近期上映的美国电影《鲨滩》就把恐惧引向整个大海。如同英文片名“The Shallows”所示:人物要与之斗争的是“海滩的自然环境”,而非《大白鲨》英文名“Jaws”中的“鲨鱼嘴”。《鲨滩》中,布莱克·莱弗利饰演的女主角南希大部分时间都被困在海中礁石上,而非和鲨鱼搏斗。她遭遇的危机始于鲨鱼的威胁,但更多的是被放逐在无垠“蓝色沙漠”上的无助。

该片与2010年呈现探险者被困峡谷、壮士断腕以求生的《127小时》,以及2013年展现迷失太空的宇航员历尽磨难返回地球的《地心引力》相似,都是个体生命靠一己之力与自然抗争、荒野求生的故事。《鲨滩》中偏僻的海湾跟无人的峡谷、无限的宇宙一样,都是自然伟力的展现,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但人在自然中遭遇生命威胁,也能爆发出强大的求生意志,这同时肯定了人的价值,歌颂了人的坚强与智慧。南希是一位女冲浪手,这种搏击巨浪的极限运动就体现着人的勇敢无畏。无论冲浪还是求生,她与自然抗击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体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强大。片中海上的鲸鱼尸体给南希暂时的庇护,一只受伤的小海鸥成为被困礁石的她唯一的陪伴。影片最后,南希和鲨鱼搏斗的高潮段落中,鲨鱼嘴上扎着的鱼钩,这解释了鲨鱼反常凶暴的原因。这些情节都一再彰显了影片的生态主义价值观。

从“男英雄”到“女英雄”

如果说《大白鲨》是一则与自然搏斗获胜的男性英雄故事,那么《鲨滩》则是一个女性主义文本。主人公南希是抗击自然最终绝处逢生的女英雄,这个美国医学院的女生面容姣好,身材火辣。影片的主要观赏价值就来自于险境中南希矫健的身体和顽强的精神展现出的力与美。南希之所以对冲浪情有独钟,是因为母亲也曾是冲浪好手。片中出现的男性角色自身难保,不仅提供不了帮助,还时时让南希感到被威胁。最后险境中的南希自己游上了岸,那位赶来的拉美男人谈不上救回她,只是唤醒了她。而深陷危机的南希不仅曾极力试图挽救男性冲浪者,最后还拯救了那只受伤的小海鸥。

自然没有杀死她,反而让她强大,她最终战胜了恐惧,获得重生。影片最后,回到岸上的小海鸥已迎风振动伤翅。幻想镜头里,苏醒的南希也看到了微笑的母亲。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