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汝涛简历「牛汝辰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序编写地名语源工具书的缘起」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55更新:2023-03-20 15:16:39

原创 牛汝辰

1983年秋,我在乌鲁木齐出差时购得《国外地名语源词典》一书,翻阅之余,便萌发了编写一部《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的想法。回京后,便有目的的开始做准备,这时我才发现问题很多、难度甚大,绝不像我原设想的那样简单。

首先,要考证古地名的含义,就先要了解汉语的古音、古义及其演变,要有渊博的语言文字知识。例如:周连宽先生在《大唐西域记吏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一书中考证屈支国名时运用音韵学知识来考证古代地名。他写道:"龟兹,音kiwi-tsi。而屈支的屈,区物切,其发音属溪纽,收音属物韵,音kiuət;支,章移切,其发音属章纽,收音瞩支韵,音t′si,屈支,音kiuət-t′si。丘慈的丘,去求切,其发音属溪纽,收音属尤韵,......丘慈,音k'iəu-dz'i。从上述语音分析来看,屈支、丘慈之龟兹,既不同纽,也不同韵。"他认为:"无论是kuci、küci抑或是kuqi,都不能代表西汉时代龟兹的古名,只能是受佛教影响后梵化的名称。"

其次,要考证边疆(也包括内地一些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域)地名源于何种语言,非常困难。我国现有56个民族,80余种语言,还不包括已消失的古代民族语言。正如冯承钧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西域地名》一书的序例中所说:"其中最难的,就是语言问题......又一方面要考究汉译的地名本于何种浯言,这种问题就更难了。仅就丝绸之路天山南路来说,除开世人已识的梵文雅浯、俗语,佉卢语、突厥语、大食语、古波斯语、中世波斯语、西藏语、蒙古语种种语言不计外,还有好几种世人未识而尚在研究的;两种吐火罗语(牛按.焉耆--龟兹语)、窣利语(牛按,粟特语),于阗语、特种钵罗婆语。要把匈奴语、月氏语、鲜卑语、契丹语、西夏语加在里头,这个数目就很可观了。一个人的知识无论如何鸿博,总不能面面俱到,就是把东西汉学家的成绩综合起来也是免不了疏漏错误的。"冯先生所举还仅仅是新疆的南部,如就全国来说其难度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第三,中国史籍浩繁,不同文献又多有不同的记载和考释。例如:库车,汉代史书作"龟兹",《释氏西域记》作"屈茨",《出三藏记集》作"拘夷",《大唐西域记》作"屈支",《新唐书》作"丘慈",亦作"屈慈",《元史》作"苦先"、"苦叉",《清史》作"库车"。除了名称的更替变迁不论外,同一名称的由来和含义往往有不同的说法,使人茫然不知所从。

第四,有些史籍及现代较有权威的书籍,如《辞海》,所记载的某些地名的由来含义完全是错误的。但是地名含义解释上的"正"却难以压"邪",并大有其"蔓延"之势。如"塔里木河"《西域同文志》释为"回语,谓宜于耕种之地"。《辞海》释为:"塔里木",维吾尔语意为"田地,种田"之意。其实这与其本意差之千里,"塔里木"系维吾尔语,意为"注入湖泊和沙漠里的河水支流"。这一解释是正确的,并为学术界所公认。

第五,有些地名屡置屡废,名称不一,各代又相差千里,而同名者,造成种种历史的复杂性。例如,南朝宋初置招远县,治所在今山西朔县,隋改善阳县,唐武德二年复置招远县,治所在今山西沁源县西,次年废。金天会二年(1124年)又置招远县,治所在今山东招远县。因此,解释其含义就不能以最先设置的旧县名的由来来解释已迁址的新县名。这一类地名往往取其政治上和地理上的含义。

第六,历史上各民族命名的地名,有的是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下来的,但大多是用汉文记载的,而汉字不善表音,使地名难以复原。特别是用汉文翻译地名,有的切头去尾,以至一名有四十多种译法,如维吾尔语erik(水渠)一词就有四十九种译法;"巴尔楚克"缩写为"巴楚"等等,这又增加了地名的复杂性。

虽然从事这项工作如此之难,我并没有失去信心。一方面查阅大量史地古籍,一方面搜罗新的科研成果。凡属不得其解的问题,或发函向当地询问,或求教于专家教授。我从着手这项工作至今已历十余春秋,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为止。在多方面的帮助之下,才得以把这样一部不成熟的地名语源工具书献给广大读者。考虑到地名的命名由来极为复杂,把握不太大的或没有公论的分别列出各家之说,供读者参考。并对其明显讹误的指出其不足,尽量反映出编者的倾向。

本书曾得到地名学前辈曾世英(已故)老先生的关怀和鼓励,并审定了部分词条,我对他的热情帮助表示深深的敬意。陈宗振教授审定了部分词条,并给予了热情帮助。张公瑾教授写来长信,详细回答云南省及一些傣语地名的语源问题,还得到褚亚平教授的关怀和指导。巴莫阿依博士和乌拉熙春博士在彝语和满语地名方面也给予了热情指点,另外还有许多同事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怀,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由衷地感激以上先生和朋友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我74岁高龄的父亲也为此书做了大量细致的校对工作,实属不易。

该书手稿于1991年就已交湖南某出版社,并签订了出版合同,后因考虑经济效益,出版社单方面毁约,致使该书不能及时出版,后又辗转多家出版社,最后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承蒙民族大学出版社丁文楼社长的信任和帮助,才使拙稿得以面世。出版前我又遵丁社长之嘱根据新的行政区划作了修改。由于编者学识不达,讹误和疏漏实属难免,恳请海内外同仁斧正。

牛汝辰

识于北京西郊忘名轩

1998年6月26日​

附录:凡例

​一、本书按类别排列。行政区划名称按《1997 年行政区划简册》排列。其他各类以笔画多少排列,笔画相同的以起笔笔画排列,按横、竖、撇、捺、点、折的顺序。首字相同的再以第二个字的笔画多少和笔形顺序排列。书后附笔画顺序索引表。

二、所收地名以今名为主,名称主要以《1997年行政区划手册》《辞海》和《中国地名录》等书的标准名称为依据。所收词条包括市、县及著名的乡、镇、村、山、河、湖、海等。市、县名截止日期到1996年底。适当收入了个别历史地名和简称。全书共收词条约2800条。

三、所有地级行政区划中的“地区”“州”“自治州”和“盟”的词条正文从略。这些词目虽在目录中列出,只是为了查找方便和帮助读者搞清其市县的隶属关系才列在目录中的,这类词条因大多与市县名重复,故词典中并没单列词条的释文。

四、拼音以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地名室编的《中国地名录》为准,不标声调。

五、文中只简要叙述了与各市县名称有关的建置沿革。文中所说某县建于何时,主要指该县县名出现的时间。

六、本书采用历史纪年,年次之后加括号注公元。公元前的年份前加“公元前”,公元年份不加“公元”字样。民国时期按公元年代。

八、索引中凡行政区划名称加了省名简称,非行政区划名称未加省名简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