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日两国吸毒「二战你不了解的真相毒品帝国德日美苏士兵嗑药后疯狂战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02更新:2023-03-21 14:13:07

二战初期的纳粹的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对苏联实施偷袭,迅速攻占法国,空袭海峡对岸的大不列颠,远征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士兵们如同一架战争机器一样,冷血而又不知疲倦。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起他们昂扬的斗志和身体,难道仅仅是纳粹思想对士兵的洗脑吗?是什么让他们不知疲倦地战斗,跟在德国战车的后面却不需要休息,立刻就能投入战斗?答案就是“冰毒”。

“冰毒”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过它的“大名”。但是它的专业名称“甲基苯丙胺”就很少有人了解了!

“苯丙胺”(amphetamine)来自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音译为“安非他命”。1887年罗马尼亚化学家拉扎尔•埃德林(Lazr Edeleanu)首次人工合成了苯基乙丙胺,他把这种化学物质命名为“苯丙胺”(amphetamine),也就是“安非他命”。

四十年后,“苯丙胺”被美国化学和精神药理学家戈登·亚勒斯(Gordon A.Alles)偶然发现,它的化学结构式和麻黄碱非常相似。1929年6月的某天,他给自己注射了50毫克“苯丙胺”,7分钟以后,他就感觉鼻黏膜发干,血压升高。17分钟以后他出现心悸,产生了“幸福的感觉”。8个小时之后,血压基本恢复正常,脑子里的奇思妙想不断出现。

后来的阶段,他给哮喘病人身上做了20毫克的口服实验,2小时候,患者出现了愉悦的感受,但哮喘并没有得到缓解。接下来的一周,他采取了将计量提高到50毫克的实验。但患者只有精神兴奋作用,但戈登·亚勒斯却发现了苯丙胺的药用价值。所以戈登·亚勒斯很快在美国申请了苯丙胺硫酸片的新药专利。

由于甲基苯丙胺具有的兴奋作用,很快就被各国军方列为军需药品大量生产。但实际上,毒品的滥用之前就已经广泛流行。

一名叫弗里德里希•威廉•塞尔杜纳的药剂师助理就从罂粟中提取了浓缩液——鸦片,它有很强的麻醉作用,可以缓解疼痛。后来,它又从鸦片中由此又离出了吗啡,达姆施塔特•恩格尔药房的老板埃曼努艾尔•默克于1827年为企业制定了目标,也称为当今的药业巨头默克公司的始发之地。自从1850年针剂吗啡出现之后,1861年到1865年的美国内战和1870年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吗啡针管无处不在。

当时,吗啡的止痛和麻醉技术到达了巅峰,军队和民间深受影响,从欧美到亚洲。到处都是它的消费者。当时的美国有两种兴奋剂的药剂是不需要处方的。也就是普通人理解的,它们可以随便买卖。一种是含有吗啡成分的安神剂,还有一种是含有可卡因成分的合成饮料,比如一款叫做马里尼亚的古柯药酒和当时的可口可乐。

说到可口可乐,那可是大名鼎鼎。1885年左右,美国的药剂师彭伯顿(Pemberton)将可卡因和咖啡因混在一起,制作了一种名为可口可乐的饮料,1903年前,每公斤的原配方可乐中可卡因的含量据说高达250毫克。当时的可口可乐具有提神和让人感到愉快的致幻作用。

1897年8月10日,拜耳公司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他发明了二乙酰吗啡,一种吗啡衍生品,俗称“海洛因”。

泰姆勒药厂的首席化学家豪席尔德博士借鉴了日本科学家的经验后,在1937年成功研究出了一种新的“甲基苯丙胺”合成方法。1937年10月31日泰姆勒药厂正式向德国专利局提交了甲基苯丙胺专利申请。他的商标名称就是大名鼎鼎的兴奋剂“柏飞丁”。德国制造的“柏飞丁”不会导致血压快速上升,兴奋作用更温和、更持久。

当时的德国药厂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称,毒品也同样是高品质。得益于德国高品质的化学工业,甲基苯丙胺供应量充足,在1940年4月到7月之间,就有高达3500万片药片被分发给了德国士兵。

上文提到“甲基苯丙胺”开始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在麻黄碱的化学结构中去掉一个氧原子生成的结晶,也被称为“去氧麻黄碱”,它在日本被称为“觉醒剂”。发明者长井长义详细记录了从“麻黄碱”中提取出“甲基苯丙胺”的方法。

“大日本制药”,也就是现在的“住友制药”。为了营销搞噱头,他们把”甲基苯丙胺”改名为“非洛滂”,这一称呼是来自希腊语“喜欢工作”的意思。日本海军飞行员把它叫做“猫目锭”或者“突击锭”。日本士兵服用后可以不知疲倦的工作直到疯狂。日本“神风特攻队”敢死队员在和美军的战斗中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之后冲向美国舰队的。

同样的,日本陆军就没有海军那么“幸运了”,“吗啡”这种官方镇痛剂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他们只能拿“鸦片”和“大麻”这种替代品来镇痛。

尽管有各种副作用,比如盗汗和神经失调或者幻觉等等,而且当时的纳粹德国卫生部副部长列奥纳多•康迪也开始怀疑了“甲基苯丙胺”的副作用,1941年7月1日开始,纳粹德国制定了《鸦片法》,该法将“甲基苯丙胺”列为了“限制使用药”。但实际上,1940年到1945年,纳粹德国就发放了2亿片“甲基苯丙胺”。平均下来,每6个士兵就至少吃了20片“兴奋剂”。而民间则更为滥用,“甲基苯丙胺”被换成了相对温和的“苯丙胺”在民间广泛使用,它就是“安非他命”。

要说到毒品滥用,德国元首希特勒可谓是滥用毒品的第一人,他的“御医”特奥多尔•莫雷尔博士本来是治疗皮肤病和性病的医生,加入纳粹党之后,因为偶然的原因被人介绍给希特勒治疗消化功能障碍。当时还是1936年,希特勒每次吃过饭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腹胀,两条腿也长满湿疹,身上瘙痒难忍,所以他不得不打上绑腿,甚至连鞋都穿不了。当时的莫雷尔意识到这是某种肠道疾病,莫雷尔让希特勒服用一种名为“穆他弗洛”的药品。这种药的主要成份是一种益生菌。希特勒服用后果然药到病除。从此之后,他就成为专用“御医”。开始的时候莫雷尔经常给希特勒打一针德国默克公司生产的20%葡萄糖溶液。1938年,在一次因斯布鲁克的演讲当中,希特勒发烧了,但是莫雷尔一针下去,希特勒的发烧症状就消失了。

在1941年的夏天,纳粹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受挫,在战事期间希特勒染上了疟疾,莫雷尔开出了一针维生素钙剂并添加类固醇和速效胰岛复合剂给希特勒注射。为缓解疼痛,莫雷尔还给他注射了20滴杜冷丁,一种类似吗啡的鸦片类制剂。很快这种兴奋剂疗法产生了效果,它也让希特勒的权力得到了巩固。之后的莫雷尔就开始了放飞自我,各种实验性药品频频被他使用,例如托诺弗斯芬(一种从子宫中提取的丝氨酸)。还有从公牛体内提取的抗抑郁药物睾丸素和前列腺素。随着时间的流逝,注射到希特勒体内的药剂高达80多种,甚至还有古老的水蛭活体疗法等等不胜枚举。

1943年7月18日德国经过库尔斯克坦克会战后,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当时的希特勒肚子疼得难以忍受,莫雷尔医生给他开出了一种麻醉剂——优可达,这种药物含有羟考酮 (抢三声),是一种鸦片类物质。他的止痛作用是“吗啡”的两倍、致幻效果超过“海洛因”,但是并不会引起嗜睡作用反而是令人精神抖擞。

1944年9月23日之后的一周内,希特勒接受了四次明显是吗啡依赖者的吸毒频率治疗,他是由吗啡和莫沙维林(一种天然罂粟碱加工的合成药物)合并使用。莫沙维林是一种松弛肌肉的药物。据当时的莫雷尔回忆:元首非常开心用力,握着我的手,感激地说:“我们有莫沙维林真是一件幸运的事儿。”

1944年9月底,另一位“御医”吉辛在餐桌旁发现了莫雷尔医生开的一种药物里边含有“阿托品”和“的士宁” (一种剧毒,有麻痹脊髓神经的作用)成分。 而“阿托品”有令人精神兴奋的作用,“的士宁”却具有令人全身疲乏、畏光的效果。希特勒一系列的异常行为都非常符合这种药物施打后的症状。

实际上,二战中毒品的滥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据老兵回忆,1941年左右,英国开视使用“不睡觉片”,也就是“安非他命”,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英国第8集团军蒙哥马利就采购了大量的“安非他命”给士兵有限制的使用。

而作为英国军队的同盟国美国,在二战中也使用过“不睡觉片”,并严格保密。有传言称如果在执行远距离作战任务时谁拒绝服用,那么他将来晋升的机会会非常渺茫。

苏联士兵发明了一种叫做“战壕鸡尾酒”的饮料,由烈性伏特加和可卡因混合而成,苏联的物资供应商曾经向斯大林建议,每天为战士们提供100克“战壕鸡尾酒”。

到了战争后期,由于盟军的轰炸,镇痛剂吗啡的供应被切断了,吗啡是由鸦片提炼的,而鸦片的分布主要在中国、当时在英国控制下的南亚次大陆和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等地,这些地方在战争期间是不可能弄到的。当时德国强大的化学工业又一次震惊了世界,“杜冷丁”和“美沙酮”先后被发明出来。到1944年,德国生产了650吨左右的镇痛剂,士兵们暂时得救了。

尽管纳粹利用毒品作为培育超级士兵的温床,但这也并能挽救他们覆灭的命运。利用一些特殊药品培育超级战士,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军方的核心机密,他们至今仍不愿意放弃利用药品培育超级战士的方向,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