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拍的电影「回忆安康电影院」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54更新:2023-03-21 15:10:32

今天在网上看见一张安康电影院的老照片,勾起我很多童年记忆。这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院,毫不夸张地说是当时安康的娱乐中心,它要比同期的安康汉剧团和秦剧团热闹得多。

我是1964年,两岁时在安康电影院看的第一场电影,听妈妈说名字叫《岸边激浪》,什么故事情节我全然不知道。只记得电影里面有人在吃肉、喝酒,我大哭大闹,一定也要吃。妈妈只好把我抱出影院,哄了半天,等电影里人吃完了才进来。(这说明我的好吃是与生俱来的)。

或许是因为这次不光彩的经历,大人看电影不带我了;或许是还看过,但大部分时间在睡觉,反正我不记得还有那时候看电影的经历。1965年,回到老家彬县乡下,那里连电都没有,更不用说看电影了。

再次进入安康电影院,是1968年国庆节,刚从彬县回到安康。电影名字叫《钢琴伴唱红灯记》,就是样板戏《红灯记》的前身。只记得身穿制服、戴着大盖帽的李玉和,身着鲜艳红衣服的李铁梅,还有朴素的李奶奶,一个接一个地在钢琴旁边唱个没完。我既听不懂,也毫无兴趣,失望之情,难以言表。

再次看电影到了1969年3月,《泥塑收租院》,这次印象很深刻。由四川美院制作的大型泥塑系列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大地主刘文彩收租时的情景。刘文彩的恶霸行径、大斗进小斗出、把冷妈妈打入水牢、还有年轻母亲不能给自己孩子喂奶,而要给刘文彩做奶妈等等,让观众气愤填膺,很多人在电影院里泣不成声。这次电影过后,时间不长,就开始了忆苦思甜运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请贫下中农忆苦,听齐建华老大娘讲过去的事情;请解放军战士思甜,还有用麦麸和野菜煮的忆苦饭,连盐都不放。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是这样的:“天上布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斗地主把怨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有一天,我在家里一手抱着妈妈的大枕头,一手抱着我的小枕头,一本正经地给其他孩子讲,解放前,地主家一天要吃这么大一袋粮食(指着大枕头),而穷人只能吃这么一小袋粮食(指着小枕头),我妈问你咋知道的,我说是我自己想的。

扯远了,我们接着看电影。从那以后,看的电影就多起来了。记得看过的老电影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打击侵略者》、《奇袭》等等,都是革命题材的电影,百看不厌。

那时候,也有很多外国影片,都是来自与中国友好的国家。比如越南的《阿福》、《回故乡之路》、《丛林之火》;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伏击战》、《第八个是铜像》;朝鲜的《摘苹果的时候》、《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在那鲜花盛开的村庄》、《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等。当时有句顺口溜是这么形容各国电影的:“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说起《新闻简报》,那是在放映正片前,先播放一小段纪录片,比如有时政的《毛主席接见外宾》、《西哈努克亲王访华》,有科普的《对虾养殖》,有反映传统医学的《针刺麻醉》,也有反映批林批孔运动的《复旦校园卷狂飙》等等。不能不说电影在当时是很好的宣传媒体。

七十年代初,还有一类电影叫“内部电影”,通常都是作为批评对象的,还要求多少级以上的干部才能观看。我是小学生,没有级别,但父母都够级别,我也就混着看了不少。比如有一部《风暴》,是反映“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据说里面的主角雷撼觉是以刘少奇为原型的,敢歌颂“叛徒、内奸、工贼”的电影当然要受批判。但我的理解可不一样,我以为毒草电影的结局是好人失败了,坏人胜利了。我回家问妈妈,为什么好人都赢了,还说这是个坏电影?

还有一批电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我记得有三部:《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看电影时,觉得很过瘾,因为很打仗!当时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就是看打仗不,如果打仗的很,那一定是好电影。但是电影院外面有很多图片展,主题是“打倒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很多图片是日本鬼子残杀中国人的,把我看得咬牙切齿,对日本的仇恨在那个时候就发芽了,一辈子痛恨日本人。

还有一些是科教片,比如日本的《火山爆发》、《火山禁地》、上海的《捕象记》;还有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

要说看的最多的,那还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杜鹃山》和《平原作战》。

当年成人电影票(我们叫大人票)0.15元,学校包场,学生票一张票0.1元。样板戏不知道看过多少遍,反正里面的台词倒背如流,唱段大部分都会。四五十年过去了,我现在张口就能来“党叫儿做一个钢强铁汉”,“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的一抓就起来”,“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我钱少不能买”等等。除了看电影,也看剧本,什么叫“西皮”、“二黄”,这些京剧知识,就是那时候启蒙的。

七十年代还是有不少好电影的,比如有描写土地革命的《闪闪的红星》,有反映群众支前的《车轮滚滚》,有歌颂钢铁工人的《火红的年代》,有歌颂铁人王进喜的《创业》,有农村题材的《青松岭》、《战洪图》、《艳阳天》、《金光大道》,有战争题材的《渡江侦察记》、《南海风云》、《碧海红波》,这些电影里的插曲,脍炙人口。通常一部电影放映后,一夜之间,插曲响遍大街小巷,电影绝对引领潮流。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就是周恩来总理邀请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来中国拍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中国》。江青这个脑残,为了整周总理,发动了一场批判“反动电影”《中国》的政治运动。因为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看过,只听说恶毒丑化社会主义祖国,比如在一个中国家庭用餐时,饭桌上居然只有一碗菜和一个酱油瓶,而这时候响起来背景音乐“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这简直太反动了!10岁的居然我写了一篇作文,批评安东尼奥尼,老师作为范文,让我在全班朗读。四十多年后,我在网上看过这部纪录片,不愧是大师之作,感谢周总理,感谢安东尼奥尼,给我们留下一部反映七十年代真实中国的纪录片,当年少不更事,太对不住您了,现在给您道歉!后来,为了回应帝国主义的挑衅,我国也拍了几部纪录片,如《万紫千红》,《杂技英豪》等。

邓小平复出后,跟掌握宣传口的“四人帮”格格不入,在电影里也有所反映,比如有歌颂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决裂》,有歌颂赤脚医生的《春苗》、《红雨》,有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欢腾的小凉河》,也有战争题材的《难忘的战斗》,儿童片《阿夏河的秘密》等等。

粉碎“四人帮”以后,电影行业也迎来了春天。第一个冲击波是解放了一大批“十七年”的老电影。影迷们大呼过瘾。《刘三姐》、《早春二月》,《洪湖赤卫队》、《柳堡的故事》、《杨门女将》、《暴风骤雨》、《林则徐》、《霓虹灯下的哨兵》、《女篮五号》,《女跳水队员》,《冰山上的来客》、《一江春水向东流》、《七十二家房客》、《甲午风云》、《阿诗玛》……那几年的电影太多太多了,我大部分都记不住了。

很快,第二个冲击波来了,一大批外国电影公映了,日本的《望乡》、《追捕》、《人证》,印度的《流浪者》、《大篷车》,这些电影让看惯了革命题材的我们耳目一新。

第三个冲击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拍的电影,1979年5月,我最后一次在安康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是香港的《三笑》。然后17岁的我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离开了安康,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结束了。上大学以后,每个星期六学校放映露天电影,又看过许许多多的电影,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容我以后再讲。

这张照片是1978年的安康电影院,因为墙上的海报是电影《红日》和日本影片《望乡》。听说老电影院是在九十年代被拆的,给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安康电影院,永别了!一路走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