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器无声袖箭「袖箭无名暗器的卑微与伟大」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33更新:2023-03-21 20:25:54

袖箭,近战暗器之王

无名者,战斗在敌人心脏

电影《无名》刻画袖箭般的无名英雄

其自身之于中国电影,亦如一枚袖箭

暗暗刺穿电影票房经济的信息茧房

在看不见的手推动下打破票房潜规则

岂曰《无名》,影史为证,无名即名

电影是高成本投入的大众艺术。“叫好”与“叫座”,是电影评价两大基准。一般来说,官方部门、新闻媒体与影评人掌握话语权,通过舆论导向影响网络评论,构成影片是否叫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片是否叫座,其变数取决于受众逆反心理。

但新闻价值观失守,媒体口碑也容易被利益左右。总之,排片是叫座的技术支持,叫好的市场反馈。程耳恰恰是“叫好不叫座”的导演,《无名》是继《罗曼蒂克消亡史》票房惨败6年后再次挥戈。历史当然是参考基础,但开画前其实都是未知。

《无名》开画前拥有猫眼、淘票票“想看指数百万、预售破亿”的好成绩。电影预售自然离不开粉丝应援,但终究是粉丝向自嗨还是潜力股待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咋说,票房预测多少都会考虑观众预期,不至于实际排片南辕北辙。

《无名》头三天开画票房与口碑足以自立,只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基于3.5亿的票房预测,顶着自嘲式Flag的“超级商业片”,迷之堕入被排片遗忘的角落。排片虐,到底虐成啥样?在全部同期上映电影中,不客气地说,算敬陪末座。不是闻鸡起舞就是挑灯夜战,当然,略客气些的说,倒也还统领了饭点时间。

即便如此,《无名》在商业垄断夹缝中终究得以“保八争九望十”,以长尾效应跑赢全部市场预判,创造谍战片票房历史!必须承认它团结观众的手法称雄宇内。毕竟,在消费者强势的电影买方市场,能让观众心甘情愿以特工style存在,牛!

当然,《无名》确有门槛。不是闹就够了,也不是下饭剧。诗意留白,不是简单粗暴直给,喂到嘴边,尚需要自行咀嚼。但门槛高到哪里,倒也不尽然!

博尔赫斯知识渊博,甚至还有诗人身份。其作品终极意义,是透过文学形式表露哲学内涵,因而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写作特色给人一种天马行空,变幻莫测之感——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创作观念,其他作家很难模仿。这与程耳,何其相似!

他说想拍像昆汀、伊斯特伍德和比利·怀尔德那样的,无法区别商业和艺术的严肃电影。七年前,《罗曼蒂克消亡史》下映,他写下《对得起这碗白米饭》:

欲望无休无止,但我们要注意吃相。

对于这份工作,我们应有起码的品味与现时代的审美,趋于准确的表达。

不要让观众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因我们的草率无知甚至胡闹而感到羞愧。

强大过后,更应该克制贪婪,否则只会越拍越差。

中国观众甚少如此垂青某部电影,靠观众黏度和观影频次逆天改命,就更是稀罕。因为,一方面烂片泛滥审美降级,行业令观众期待几近耗尽;另一方面,劣币驱除良币的圈子,粗制滥造的速食电影撑坏肠胃,陷入垃圾观众垃圾电影的死循环。

初遇《无名》观众少不了大跌眼镜:“谍战可以这么皮?”、“主旋律能这么拍?”、“这就是超级商业片?”就很程耳!“浅阅读”时代执炬迎风,颠覆贺岁电影“轻创作”惯性,要几分执拗勇气。到底,人类被手机驯化的年代,专注思考是稀缺的东西。

其实,《无名》若是选择在十一国庆档上映,那绝对是一匹日月可鉴的千里驹。但是,在爆米花电影更畅销的春节贺岁档,充其量也只能做一匹黑马了。

当然,也只有不识时务的程耳,才能拍出不识时务的好电影。成功的“新主流”商业电影,前有拳拳到肉的《战狼》,后有史诗级场景的《长津湖》,硬汉程式与红色经典珠玉在前,而程耳偏偏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那就是历史逻辑上的艺术叙事。

是程耳啊,那幕后操刀到游刃有余的酣畅淋漓。如无题诗之寄情,表达并不全仰仗台词,未宣诸于口的往往最重要。这未宣诸于口,在诺兰的《记忆碎片》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许鞍华的《黄金时代》里,是审美诗化,嚼之齿颊留香。

作为主旋律,《无名》硬是把红色主题拍出郊寒岛瘦的文艺腔调。日寇纯粹而立体的恶,非典型性间谍的亦正亦邪,叛徒的软弱与卑微,志士的浪漫与鲁莽,骑墙者的卑劣与投机,英雄的伟大与唏嘘……跳脱过往谍战套路,呈现创作的高级感。

这就是去脸谱化!无名英雄没时刻怀揣党费,我们没在他们身上嗅到熟悉的“大义凛然”与“铁骨铮铮”。剧情反转再反转,我们甚至一度错会并为之咬牙。

就像博尔赫斯对落笔第一句之看重,程耳的电影也从不浪费第一帧画面、第一个镜头。《无名》第一个镜头从一双思忖的脚开始,镜头缓缓拉开,幽暗中视线逐渐清晰,梁朝伟那张专门为大荧幕而生的脸映入眼帘,深邃的眼眸里,充满故事感。

正是这个意味深长的镜头,看向观众的双眸,仿佛是在向观众发出邀约,“要跟我一起,完成这故事吗?” 观众接受了这邀约,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无名》。所以,从第一个镜头邀约开始,《无名》的角色与观众已镜像般遥遥相望,息息相通。

有隐喻,有铺垫,有暗示,有呼应,但更多留白。《无名》的编、导、演,在叙事、视听、表演、剪辑上都有艺术省略,至少两种以上叙事方式强调悬念。可能省略过头,以至于未能形成完美逻辑闭环,从而照顾不到更多受众,平添不少争议。

故事本身腔调十足,程耳讲故事的腔调更足。腔调从来都不廉价,因为机会成本高。要懂自律,不流俗,不从众,会自洽。腔调又多少有些局气。它比气质少些学究,又比味道多些情趣,只有接招的人才能get到,何谓它头顶星空与内心准则。

豁然开朗时你才知道,原来这袖箭里,导演的至情至性在其中,演技的如梦如幻在其中,品啜的有滋有味在其中,也就懂得了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是炫技还是故弄玄虚?都不是!审美背后,分明蛰伏更多文化隐喻。就好像,比起杀身成仁的钢铁意志,革命浪漫情怀,更能在“他人即地狱”的孤岛熬过压抑。

《无名》不妥协于满足情绪消费,而锚定电影艺术创作价值。不像现场纪实更像娓娓回忆,不是简单引用而是抽象写意,使妇孺皆知的历史事件在心理层面重新编码。风格殊异寻常,腔调毁誉参半,选角而粉黑大战,这样的《无名》注定有争议!

新媒体语境下电影艺术不再精英化,审美思维让位于审丑。受众更宽泛但权威声音更少,职业水军容易趁虚而入。豆瓣因《无名》再次失声。被饭圈言论诋毁拉垮的分,让人再次领教人性的卑劣。显然,是不是春节档,《无名》都绕不过这一遭。

但一时乌云蔽日,挡不住口碑发酵的后劲。《无名》在唾沫星子里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二刷三刷还刷,细节又双叒叕发现,无名体火线出圈。而就算撇开一切精致细节,《无名》仍深具震撼,因为它不是香艳的花间词,是一阙真正的大江东去!

反映大时代的戏,应如一粒沙含娑婆世界,一滴水映万物生灵。就好像《无名》虽讲上海故事,见地方特色,然而全片上海话、粤语、普通话、日语方言杂糅,却在烟火气的细节质感中,四两拨千斤的勾勒出铁马冰河的肃杀与剑挽狂涛的宏大。

大时代会为小人物精神赋能。你我都是无名之辈,做着这世间伟大又渺小的事。乱世中人哪怕是一条狗,身上都承载着突破生存困境的生命力量。而这力量,会在信仰与集体主义中升华出美感,穿越时空打动屏幕前的观众——这就是感染力!

然而,相对于题材本身正点,更令人感动的是导演的真诚。《无名》上映前程耳说不要低估观众,“不要觉得观众理解不了,他们连自己的人生都可以处理,他们难道还处理不了一部电影吗?”尽管,这番话后来被曲解成艺术家的傲慢与偏见。

感谢程耳在物欲横流年代,仍把电影看作高尚艺术表达,而非单纯盈利工具。就连与院线电影人连麦直播时,面对尖锐的排片现况,他也依然宽容温厚反复强调:评论自由,排片自由。即使,导演与主演想看自家电影,也不得不马滑霜浓暗夜行。

23年4部长片,这种近乎苛刻的艺术自律,世界范围内好似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导演有。譬如,为《阿凡达》做20年准备的天才疯子,詹姆斯·卡梅隆。

如果不懂商业,程耳就不会想到用王一博搭梁朝伟这种伟大灵感。毕竟,《无名》注定是一部闷骚的史诗级谍战商业佳作——这几乎是从他选择梁朝伟与王一博这俩的那一刻,就开始注定的。谁都知道钝刀割肉疼,他竟然,还敢一次就使俩!

如果不懂商业,程耳更不会拍出一镜到底,荷尔蒙飙升、魅力值拉满的西装暴徒王一博。“他在影片中贡献了让我惊讶,将来也一定会让观众惊讶的东西。”毕竟,这种令人血脉贲张的硬桥硬马,撑起了《无名》“超级商业片”中为数不多的“商业”。

格调与气质,决定了不肯弯腰折节的《无名》不是大众型电影。但它一定值得学院派将来很多年拉片。是达·芬奇的密码,噙着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你摆脱整理剧情的仓促,必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二刷《无名》,是另一个藏着糖的全新世界!

不妨再等一等。只有觉醒的观众,才有觉醒的电影。《无名》苟赢并将赢到底,春节档终究没误入“票房勃起,文化却痿了”的囧途。电影复苏,可待矣!

娱乐内参:王一博凭什么不塌房

王一博:与刘德华、梁朝伟、北村彰英同频的后浪

王一博演技进化史:《陈情令》、《有翡》、《理想照耀中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