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原型「八佰原型他和400人用一场战役欺骗了世界结局让人悲愤」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8更新:2023-03-22 04:55:17

疫情后影院开放,几经波折经历撤档与不上映的《八佰》,终于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上映了,上映三天,即使疫情人流管控下,《八佰》的票房仍然迎来爆红突破了7亿。

这部赚足观众眼泪的电影,是导演管虎历时10年的走访和资料查询,以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末期上海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真实情节为背景,拍摄讲述了这部观众称为“史上最好国产战争片”。

前天刚去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些许由于政治原因惨遭情节剪辑,又或者影片的时间限制,导演并没有完整呈现历史的细节。如果不了解真实事件的背景,对于这部全程IMAX技术拍摄的影片情节,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点迷糊,这也是这部经过改编,与真实历史事件细节不完全贴合,而饱受专业影评人、文史专家和普通观众持续不断的争议的原因。

本文将结合真实历史情节,为大家展现完整的历史事件始末,让读者在观赏这部影片的艺术性拍摄角度与技巧时,能对事件有大概的了解。

故事的地点,在上海著名的历史铭记之地--- “四行仓库”。

它是过去由上海四家银行,金城,大陆,中南,盐业共同建筑的仓库而得名。

现今当企业或者个人贷款时,只要有良好的信用资料,就能快速过审,即使到账。

80年代的上海,获得银行贷款的先决条件,则必须提供一定价值的货物作为抵押,由于抵押品越来越多,无处堆放,这才建起了这座四行仓库。

故事的时间,在1937年夏天,日军在华北自导自演了“卢沟桥事件”后,又在上海挑起了“八一三事变”,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喊出的口号是:”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

为此,日本先后在淞沪会战上投入了14个半的最精锐师团,及一半以上的海军舰队,为了抵抗战役,南京的蒋介石政府投入了80万国民党军队,奔赴上海前线。

鏖战两个月后,国民党军队的主要防线被日军接连突破,各主力部队遭到敌人分割包围,就在上海抵抗日军的情势日趋艰难下,蒋介石突然对88师下令:“全师留下,死守上海”的命令。

88师,是当年国民党部队中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之一。接到这个命令时,88师的师长孙元良立即向蒋介石求情:“孤军坚守,无异于白白送死,全师留下,牺牲太大。”

几番讨价还价后,蒋介石最终同意,88师留下一个营,最终,这支由谢晋元统领的余450余人的团,为了迷惑日军,对外妄称八百人,号称八佰壮士的孤营,就死守在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

这八百壮士,就是故事的主角!

经过筛选,“八佰壮士”最终选择了位落苏州河的四行仓库作为保守点,它的六层钢筋水泥建筑,为壮士提供了坚固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四行仓库独特的地理位置,给谢晋元的孤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仓库三面被日军包围,南面却与英租界相连,而当时,日军还不敢动租界。

因而,无论战役多么壮烈,日军也不会轻而易举动用飞机轰炸炮轰,谢晋元的孤营在相同武器的条件下,拥有视死如归,战役必胜的信念和意志,反倒抵抗住了日军的攻战,守住营地。

这支注定“失败”的营队,却在失败中抗击奋战激奋人心,拥有振奋人的士气。这股士气,必然拥有一位领头人。

这个人,就是八佰壮士的团长, 谢晋元。

谢晋元,广东省蕉岭县人,1905年生。

当他还是一名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的地道读书人时,他就发现,空谈理论或上街游行和好口号并没有太大帮助。

那个年代,为了改变这个国家,鲁迅选择弃医从文; 善于诗词歌赋的毛泽东,也丢下笔杆子,拿起了枪杆子。

谢晋元也选择了一条自己为祖国报效的路---- 加入黄埔军校,投笔从戎。

1926,他提前从军校毕业,真实投入到抗日战争的实战中,他告别家中的妻子,赋言道:“我不是好儿子,也不是好丈夫,奉养老父母,抚育年幼子女的重担,要你承担了。这场和日本的战争,会非常激烈,我们肯定会有很大的牺牲,也会有局部的失利,但我们国家一定会胜利!到时候,我亲自接你们母子回上海!”

坚守在四行仓库,誓死不后退的谢晋元,无疑是这八佰壮士坚持奋战的中流砥柱。在孤军坚守的第三天,谢晋元就给师长孙元良写信:“ 誓不轻易撤退,亦决不做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全营官兵必向倭寇取偿相当代价。”

“ 绝不负师座,不负国家”

这个曾将岳飞的“精忠报国”作为座右铭,立志为国献身的勇士,用他打仗的技巧和能力,死死坚守在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日军,甚至将四百战士谎称为八佰壮士。

刚毅果敢的谢晋元,率领着一支敢死队,他激励全体官兵说:“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这份坚守,不断摧毁着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也激发了日军越来越多的愤怒与屈辱,他们将四行仓库的战士视为“闸北可恨之敌”。

这群可恨之敌,在隔江对岸的租界里,却被英军称为“勇敢的中国敢死队”。

四行仓库保卫战,与其他战役不同而载入史册的原因,在于空前绝后的战场奇景以及成千上万人普通人亲眼观战的敌我厮杀。

隔着苏州河的四行仓库,另外一面是英租界,那里生活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及外籍人士,他们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麻木,狭隘与专注眼前的自我生活中,逐渐被江的另一边的英勇骁战所震撼,渐而加入这场全国激昂的狂欢中。

“还有一支中国军队没撤”, 隔江的上海市民沸腾中,在争相竞走相告着,他们看到了对岸弹片横飞的战场,却没有躲开的意思,他们看到士兵中干掉日本士兵及炸毁战车时,忍不住齐声叫好,拍手雀跃。

他们甚至用大黑板写字画图,向仓库报告日本军队偷袭,齐声喊叫提醒中国士兵;知道仓库的食品和药物缺乏,他们又自发组织起来,捐赠食品和药品,第一天就通过租界送去2万张大饼和各种水果药品。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看似不愿放弃的中国军人在保家卫国,鼓舞士气,却不知这群可爱的人民的士气和日渐激昂的抗日情绪,也在不断激励着士兵们不放弃,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为自己而战,更是为国家,为人民。

“玉芝吾妻爱鉴,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屈辱。

那是一名不知名的将军,在留给妻子的绝笔信中,淳淳而道。

军队的谢晋元是战役里的领袖,而在领袖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同样勇敢无畏的普通士兵,留守仓库时,自知此战必死无疑的谢晋元早已将军队中每个人的名字记录。

因为在战役壮烈牺牲后,谢晋元希望国家能够优待这些烈士家属。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那是21岁的陈树生,在面对日军即将在仓库底楼打出一个突破口时,随即留下一封血书,就身绑手榴弹,从窗口纵身一跳,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四行仓库中留下了298封类似这样的遗书,每个人都准备好为国献身,他们的名字未必能够完整地载入史册,却成为激励苏州河另一边民众的楷模。

上海市民中,一名22岁的女孩杨惠敏,作为战地服务队童子军的她,总想为谢晋元与壮士们做些什么,她带着一面国旗,在夜晚夜黑不见五指中,冒着生命危险,通过租界,将它带到了四行仓库。

杨惠敏作为女子,她的铿锵气魄,给士兵们带去鼓励与气势。当四行仓库的三面都飘扬着日本的太阳旗时,这面缓缓升起的中国旗,迎风飘扬,分外显眼。

那是中国军队坚持奋战的证明,也是中国必胜的信心。那面迎风的红旗,让对岸的上海市民沸腾骄傲,让西方媒体看到中国力量,也让扬言“三天灭掉上海”的日本恼羞成怒。

英雄的背后是人民,让四行仓库的普通士兵瞬间成长如钢铁战士般的动力,是为了这个国家千千万万的祖先后代再也不受屈辱,“丈夫许国,实为幸事”,英雄让人敬佩,人民让人感动!

八佰壮士的战事最后胜利了吗?

也许继续打下去,在武器旗鼓相当,人数虽有偏颇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凭着一股士气,倒也未必会见得输。

日军却远无法承受输掉淞沪会战的屈辱,他们带着一股傲气试图快速占领中国的野心,四行仓库的坚韧一方面让他们敬佩,另一面也让他们恼羞成怒,并开始采用一切极端手段,不计后果,企图攻击四行仓库的孤军。

坚守战役四天后,谢晋元收到了蒋介石下达的“撤退”命令,曾再三表示“全营将士准备与仓库共存亡”的谢晋元后来得知,坚守四行仓库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打赢战役。这场必输的军队坚守的原因,是蒋介石希望通过中国军队顽强奋战的决心获得国际支持而”表演的一场秀”。

这场“秀”并没有帮蒋介石获得期待的国际支持,面对徒增部队炮火的日军及调集高射炮的增多,英租界开始感受到安全威胁,并以“人道主义原因”要求蒋介石停止战斗。外交计划落空,又承受英美等国压力的蒋介石,只得下令撤退。

这个结果,并不是谢晋元能够承受的,他声泪俱下地祈求,然而军令如山,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同时,为了租界另一边千千万万的中国平民的生命,谢晋元接受了撤退的要求。

他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抗日战争如果光靠四行仓库的四百士兵,是远远不够的,唯有租界另一边那四十几万的中国人同样站起来,中国才会有希望。

站在苏州河的另一面,看着人民日益高涨的热情和士气,他在等待,等那群人民都苏醒过来的心。

谢晋元向全军下达撤退命令,他和营长开始具体商量撤离事宜,看似简单,实则险象丛生的撤退,是四行仓库全体士兵最后的挑战。

正因为撤离,人们才得知,原来四行仓库真正的人数是四百多人,而非对外谎称的八佰壮士。

最终,在日军用探照灯和4挺机关枪封锁撤退的必经之路,还配以各种轻重武器进行压制时,敢死队拼死抵抗掩护,最终顺利全体撤退,共伤亡人数22人,安全撤进英租界300多人。

但一进入英租界,遭受日本威胁的租界就缴械和软禁了谢晋元和他的部队,迫于中国民众的压力,租界最终没有将谢晋元及其部队交给日本人,却将其软禁长达4年。

在这4年里,谢晋元与部队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他仍坚持率领将士每天准时出操锻炼,还自行举办运动会,唱歌会。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照例带兵出操时,被汉奸汪精卫收买的士兵击杀,猛刺谢晋元的胸部和太阳穴。在被软禁的4年期间,曾无数次逃过日本浪人和特务暗杀的谢晋元,却没能逃过这次刺杀,年仅37岁,就牺牲了。

壮士虽死,虽败犹荣。

四行仓库和谢晋元的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了。然而,失败的战是否就不打了?

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时写过:“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死去的谢晋元和这场必定失败的战役,却永久地活在当代人民的心里。

当上海30万市民听到谢晋元逝世的消息时,举国悲愤,市民自发涌入马路吊唁,各界人士纷纷用各种方式悼念抗日英雄。

这场战役最终以“失败”落笔,却唤醒了千千万万被压逼的中国人抗战的心,就如鲁迅渴望用文笔去唤醒中国人沉睡的心般,四行仓库保卫战并不是一场做给外强的“秀”,却是一场民族奋战苏醒的战役,正因为谢晋元和无数牺牲的普通士兵的事迹,才引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站起来,踊跃加入抗战。

失败的战役,带来的却是希望的光焰!

文章故事部分来自《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下方链接进行购买阅读,书籍讲述历史背面让人觉得温暖的故事,以及一个历史爱好者的感想随笔集,有历史人物篇,也有战争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