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僵尸之惊情400年「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见你所见爱你所爱」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1更新:2023-03-22 09:43:18

我不太爱看恐怖片,更偏向于心理惊悚刻画类的电影。

但这种类型片往往会成为众多导演的禁区,什么是恐怖片?像日本鬼片那样还是像中国的僵尸片?好莱坞向来都把观众需求放在第一位,他们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恐怖片,所以炮制出了《电锯惊魂》《恐怖蜡像馆》这类的电影。但这类电影我不喜欢的原因是他们在追求一种感官上的刺激,而并非心理上的游戏,《美国精神病人》和《沉默的羔羊》这类题材却区别于这些恐怖电影,它们对于人物的刻画更真实和诡异。

总的来说,我还是不爱看惊悚片的,前段日子去电影院看《寂静之地》就有所发觉,这部片子新意十足,却漏洞颇多,中国人看电影是很喜欢挑剔细节的,所以不同区域的口碑对比就大有不同。

《寂静之地》

中国的恐怖片乏善可陈,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之作,这和国家未把电影分级有一定的联系。但我们确实也做不出太多有意思的东西,放在十多年前,我们还有彭氏兄弟带给我们的《见鬼》系列值得一提,但如今中国市场井喷的时代,我们更趋向于特效电影带来的视觉体验,就连好莱坞这类题材也像走到了瓶颈。

《见鬼》

伟大的库布里克拍《闪灵》时毫无犹豫,虽然像他这样重复题材不拍第二遍的导演少之又少,但后来我们仍能看到像罗伯特·奥特曼和李安他们也在不断挑战自己,不重复规矩,不炒剩饭。

《闪灵》

这又要提及当下中国市场类型电影的严重缺失,我记得《爱乐之城》上映以后,口碑两极分化,这属于正常现象,毕竟歌舞电影在中国受众群少得可怜,索性也没有中国导演敢拍。就像《比利·林恩中场战事》在北美遇冷情况类似,外国人不太懂李安的东方克制式的情感。但中国观众强烈依赖剧本和特效的情况实在令人后怕,《罗曼蒂克消亡史》只是通篇打乱了秩序和加入了大量电影美学,观众就直呼烂片。这类情况王家卫和侯孝贤也遇到过,两人大名鼎鼎,但观众就是看不明白,为什么?原因也是中国观众接触的类型片太少。

《罗曼蒂克消亡史》

我在和外国人交流电影时,会发现他们的观影量不比一些资深影迷要少,要知道他们并不是狂热迷,而只是闲暇打发时间罢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深思,过了十几年,中国观众可能连《催眠大师》都看不懂了,更别说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温吞的剧情片。

《海边的曼彻斯特》

《路边野餐》

每年中国电影行业都在扶持新人导演,我们才看得到《路边野餐》这样工业化的作品,但实际上,电影只是像一群孤独人的狂欢,在圈子内的,会骄傲不满,在圈子外的,会不明所以。我一直希望观众接受不同类型的电影,这实属不易之事,16 岁时我第一次接触了吸血鬼电影,才发现这类型电影实则会打动很多人,一来它确实不沉闷很好看,二来它也可以说打开了一个新纪元。这部电影便是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

科波拉和女儿索菲亚

弗朗西斯·科波拉,大大小小的奖拿得差不多了,《教父》系列足够名垂影史,更别说像《现代启示录》这样反战题材的伟大艺术品。他们家族各个都是圈内人,每人一座奥斯卡的传言倒真不是开玩笑,做编剧的,摄影的,演员的,导演的。科波拉的女儿索菲亚更是以处女作《迷失东京》艳惊四座,可想基因和文化传输是多么神奇的东西。

《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算是科波拉逐渐退休前最重要的一部电影,它迷人深邃,华丽复古,看完后像做了一场梦。当时制作阵容来讲,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演员更是出挑得很,加里·奥德曼,安东尼·霍普金斯,薇诺拉·莱德,基努里维斯,莫妮卡·贝鲁奇,这些演员在今日来看都是能扛大旗的人。

或多或少,后来像《夜访吸血鬼》《范海辛》《暮光之城》等同类型题材都受这部电影的影响,科波拉在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也是想给自己一个挑战,毕竟吸血鬼题材并不是那么多见,尤其是在 90 年代。

就算“吸血鬼”在西方国家如此盛行,影史上也只有少数猎奇的导演对此感兴趣,历史上最早的“吸血鬼”题材电影则是出现在 1922 年德国导演 F·W·茂瑙拍摄的《诺斯费拉图》,此片和《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剧情都是以“德古拉”作为引子展开,就当时来讲,这样一部诡异的电影确实引发了诸多舆论,但这一题材不断衍生后,吸血鬼这一词开始变得泛滥,甚至平淡无奇。

西方传说中,历史上第一个吸血鬼便是“德古拉伯爵”,他曾是战场的勇士,却因为言论而失去了爱人,于是他对信仰产生了质疑,发誓要与神灵对抗,化为吸人血得永生的怪物。电影便大胆地沿用了历史传说来重新刻画了德古拉这一角色。

背景发生在德古拉成为吸血鬼的四百年后,伦敦年轻的律师乔纳森被委派到罗马尼亚德古拉的城堡处理他在伦敦的地产手续,怎料他的未婚妻和德古拉死去的爱人长相相似,德古拉被爱囚禁了四百年,他看到了自己重生的希望,于是囚禁了乔纳森,变成年轻的模样去到伦敦,由此而展开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

这部电影核心仍然是救赎与爱,德古拉因为爱而失去自我和信仰,他是一个为爱痴狂的人,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和爱人重逢。这是一个复杂而可悲的角色,我们可以看出科波拉对这一角色用心地刻画,无论从他对米娜的痴情还是对外界的反抗和自我的孤独,都证明了这个角色的不朽。

我当然很喜欢加里·奥德曼的表演, 他从不符号化一个人物,更秉持着“只有烂演员,没有烂角色”的标准去看待自己。 他的每一个行为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似乎要把你融化,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角色,纵使他的爱太执迷,可那又怎样?就像米娜一样,从心灵到灵魂,都在为这个男人而颤抖。

我当然也是喜欢薇诺拉·赖德和基努·里维斯的,对于这么完美的两个人实在无法抗拒,那可是他们年华最好之时,薇诺拉·赖德还没有拍《剪刀手爱德华》,芳容犹在;基努·里维斯也还没有在《黑客帝国》里成为救世主,再看现在,才觉得厮人已走,留有感怀。

科波拉的镜头中“德古拉”是悲剧的化身,同时也是完美的存在,所以他的大量美学色彩都用了鲜红色和黑色来进行对比。那一袭红色的长袍印象颇深,暗黑的城堡之中,白发的德古拉穿着红色长袍爬在城墙上,鬼魅的眼神,布满皱纹的面容,一改之前尖牙的形象。再到后来加里·奥德曼变身现代都会人士,高礼帽,黑框眼镜,礼服加身,活脱脱一名上流人士,令人着迷。似乎从那儿之后,大量的吸血鬼电影开始一改丑陋的形象,继而变成俊美的少年,这有些脱离鬼怪的设定,但市场的需求逐渐扩大,人们对于吸血鬼就愈近完美的幻想状态。

这从《夜访吸血鬼》和《暮光之城》就有所察觉,甚至在美剧《吸血鬼日记》和《真爱如血》等美剧中也有所体现,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和罗伯特·帕丁森等人都是吸血鬼作为人类的完美化身,观众总是期望能在这样的人身上找到某种幻想。从另一方面来讲,“吸血鬼”的存在又是具有摧毁性质的,但西方的社会总会把某种幻想变成现实,再衍生一系列的文化输出,从这一点来说,东方的文化特征更明显,却始终都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

所以说《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成为了新纪元以来最经典的吸血鬼之作是毫无疑问的,它有你所想看到的一切,浪漫的爱情,俊美的主角,刻骨铭心的剧情,暗黑绝美的场景配置。当这夸张的一切被组织在一起后,科波拉用他的审美把一切都平衡了,由此我们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美丽和幻灭。

这部电影必然是个悲剧,只有在悲剧下才能衍生伟大的爱情,这有些像莎士比亚古典戏剧的标准模式,可为了制造戏剧的高潮,人们不遗余力地把男女主角拆开,可只有那样,我们才能回到现实里伤感,每每想到这个故事,都抱有遗憾,才会珍惜所拥有的感情。

《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是我接触恐怖类型片最早的一部,其实它更像一部爱情片,而它的内核是很人性化的,它不虚张声势,不刻意制造气氛,只是在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中掺杂了恐怖的元素而已。其实说到底,我们都是渴望被爱的人,渴望像德古拉伯爵,为爱,惊情了四百年,只为等那一个人。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