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江香港金像奖「第一代香港电影人的谢幕香港影坛嚣雄曾江人生处处是精彩」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84更新:2023-03-22 14:00:47

他就是那样,成为那个走了最多香港电影路的过来人,拿了多少奖杯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华语影坛都记得他是“东邪”黄药师。

噩耗传来,4月27日,香港资深演员曾江溘逝于防疫酒店房间,享年88岁。

曾江演过太多角色了,而且演艺生涯跨度极长。

由1955年学生时代拍的初涉影视圈入门作《同龄鸟》开始,到2022年逝世还有刚上映的遗作《边缘行者》,算起来从影有67年了。

除了读书及从事建筑行业那段日子,演艺事业就占据人生一甲子。

各界同僚对于曾江突然离世的消息都表示震惊,形容香港影坛又失去了一个好演员。

不同年代观众看到的,会是不同的曾江。

我这个年代,看曾江老前辈的作品大多是《窃听风云》和《唐人街探案2》这类经典的角色。

60年代的香港观众,记忆里的曾江应该是儿时看粤语片《碧眼魔女》中的金手书生。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电视台,常有这批大致是60年代生产的黑白片 。

雪妮饰演魔女,戴着女鬼面具从棺材中站起来,却被曾江饰演的大侠大侠取笑她那么优雅,叫快把面具脱下,要看下这美女。

那带点恐怖但又化为笑料的一幕,现在回想,他带点傻气邪气,实在是一种对武侠小生的颠覆。

曾江就有这种传统文武小生定型以外的“戏里戏外”特色,把他和同辈的同是一线男星如谢贤(铁汉柔情)、胡枫(朴实戆直)区分起来。

《碧眼魔女》已是1967年的老片,同样难以想象,那一年他拍了起码12部电影,市场蓬勃可想而知。

这距他重返影圈,只不过是三年前的事。

在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颁奖典礼上,颁奖词是这样说的:

犀利眼神、桀骜神情、曲折经历……在这些影片中,他演的都不是主角,出场时间有限,但风采直追主角。

这些词语,后来都成了曾江电影角色里的“标配”。

刚出道就获得邵氏的力捧,不仅获得了主演,戏源也是一部接一部。

帅气外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着跟成龙一样的性格——拼命。

1964年他出演《大马戏团》,穿着紧手演出服,像美国超人一样,做起了空中飞人的特技。

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在当时还没替身的概念,无人敢接下这个危险角色的情况下,曾江一马当先。

在这部片里尽管他只是配角,但风头却盖住了主角。

而就在前年,网上流传着一则曾江拍《一级指控》时的花絮,当时已经86岁的曾江还在坚持吊威亚,不用替身。

在香港影视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

他说;“配角出场机会不是太多,在银幕上这么少的时间要让观众感受到,是(比主演)更加艰难的。”

也确实,步入老年的曾江,依然有许多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出世。

这比同时段的好友田启文、谢贤好多了。

在内地观众眼中,曾江普遍为大家认识,却是因为83版《射雕英雄传》中演东邪黄药师。那是港剧引进内地的最先几部作品,与更早的《大侠霍元甲》、《上海滩》,成为了某个时代的全民记忆。

金庸评价黄老邪:邪中带着三分正,正中带着三分邪。

这句话其实用在曾江身上也是最恰当不过了。

有不少观众认为,曾江版的黄药师,是最符合金庸原著风格的,经典中的经典。

90后的年青人怕都没经历过每周准点邻里围坐一起看一部电视剧的经验,以至当提起曾江,冷不妨得知,他们是跟爸爸去看《007》 才知道这个人(演一个北韩军官),多少还是有点惊讶的。

但的确如此,不能完全期待新一代了解老一辈的前世今生了。

虽然那故事不乏再次重温的价值,因为那也大可看成为那一代香港电影人的故事。

逝去的,不只是时代的记忆,还有我们父辈的青春。

从影一甲子的曾江,一生的经历遍布亚太地区。

他祖籍广东中山,但是他将香港作为自己的“桃花岛”。

到后来才知道曾江原本出生在上海。

2012年曾江在《海上孟府》的发布会上,现场飚了一段上海话,谈起他与上海的渊源。

他和女主角陈冲闲谈时,也是讲上海话。

1934年出生的他,经历都很大江大浪。

1949年前后到香港的上海南移家庭,后来当然也汇聚成为香港故事的一部分。

大家落地生根,以吕大乐“四代香港人”的说法,曾江成了这框架下的第一代香港人。

而这第一代确实有浓浓的外来气息。

曾江家族(华侨和广东家族往上海发展)代表的正是那南来资本移民组成的重要部分,带来有资本、人材、技术(其中不少工业界和电影界)。

结合广东省内到港的力量,才组成当年香港电影发展的资源原型。

曾江妹妹林翠南迁到香港后,住过的半山巴丙顿道,经张爱玲《倾城之恋》书中提及,已成了一种离乱暂且容身的苍凉比喻,但那小小一条街泛著老派的优雅。

而后曾江有机会赴美国修读建筑,在其时更算是天之骄子。这家庭背景和教育使他跟训练班出身的同代演员都不一样,当然也塑造了日后的戏路及发展空间。

例如谢贤是1936年香港出生,广东番禺人,入训练班出道;

胡枫1932年广州出生,1953年考入电影公司。

这一代,未是全部土生土长,却是在这裹成事。

曾江在采访中说道:

“那时候,我们少计较一个人的出身,而多留意他最终可到达哪个终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能否倒下之后重新振作,努力翻身……那时候,我们还相信很多事情都在离开校园,踏足社会之后才发生。”

这是香港第一代电影人成功的基础,而今天,他们陆续退出了舞台。

曾江恰好处于香港粤语电影的第一个高峰时代。

虽有些滥制片得用“七日鲜”去形容,但无可质疑那个年代的香港电影类型繁多,给到了演员们极大的发挥空间。

曾江另一系有别于同代男星的演出,是《黄飞鸿》系列演凌云楷,相比曹达华演的死板,他的世故甚至轻微的反叛,老像挑战着关德兴这黄师傅的道统。

可戏路太多,反而间接说明,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主戏路,以至担起主角的代表作。

1970年曾江演出了一部没太多人提及,但今天看来极有意思的龙刚导演作品《昨天今天明天》(龙刚可能是香港影坛最被低估的导演),影片云集大批其时重要明星。

可是看起来,也像是提前预告了他们这个电影时代的消亡。

早前《昨天今天明天》放到今天来看更是先见,因写的竟是莫名其妙地一次发生在香港的大瘟疫,市民抢购日用品,全城危机,得把染病者关起隔离。

曾江在片中演一位朴实带粗黑框的处长,统筹对抗那场瘟疫。

但导演花了大量空镜头,交代香港的街头户外实景,从公司商场、拥挤交通、新建的公共屋邨到山中的水塘都有。

事实上,之后的整个70年代,文艺小生都没大出路了。

吕奇转拍风月片,谢贤拍起了黑帮片。

功夫热潮过后,许氏兄弟才是香港票房的新保证。

曾江在影视圈中拍起《应召名册》,甚或后来大胆演出去拍《狂情》。直到70年代终结,《疯劫》正式与旧的香港电影拍法和演出方法告别。

小生到了这时候,年纪也不小了,必须得另外寻找出路。

而这个出路,就是TVB电视台。

70年代的电影,留给接近40岁的香港演员们的机会不多了。

于是曾江从电影转到电视剧发展,演过《狮子山下》(早期版本有固定角色),民间电视台方面,他最早加入的并非TVB而是拍佳视版本的《射雕英雄传》(76年,演郭啸天)。

但进到TVB才真是他电视时代开始。

由此才造就了脍炙人口的《射雕英雄传》83年版“黄药师”一角。

谢贤则延续他的潇洒形象,以《千王之王》作为他为数不多的电视时代代表作。

也正是从这曾江找到令人有印象的戏路了,但那不是某部剧的某角色,而是在众多剧中,他也像演同一类角色——那个七分邪三分正的父亲,或绝大部份是奸的大富人家企业老板。

那是TVB群起造星的年代,五虎将到更后期的家庭伦理剧,都需要父亲形象的奸角被打倒。

这是曾江的机会。

随之而来是一大串给人印象的角色,那是TVB开始大批拍摄武侠剧的时代。

他演过1983版《笑傲江湖》的岳不群、1977版《鹿鼎记》的陈近南。

90年代跟着剧种由武侠转至家族商场斗争类,再有了另一批高辨识度角色——《誓不低头》陆国荣、《我本善良》齐乔正、《大时代》龙成邦。

曾江在香港电影的复苏时刻,要等到《英雄本色》时才算起。

曾江才以坚叔一角回归众人视野。那句:“坐监就坐监啦,做什么生意啊!”依然浩气干云,是他中期不多的仗义角色的极致。

可以进过黑道,可以邪,但不能坏,这角色像东邪一样展示一种江湖的世故。

曾江饰演的过往父亲形象绝非完美,可这就是人生。

对于很多演员来说,中年已经是演艺生涯的顶峰了,但对于曾江来说,却好像是刚刚开始。

“(我)越老越有味的!”曾江是这么形容自己。

而继承了黄药师的“邪”,现实里的曾江,是业界出了名的说话直,总是得罪人。

最有名的风波是被谢贤甩了一巴掌,不过后来在曾江的病床上,两人冰释前嫌,谢贤也诚恳地鞠了躬。

但好在第三任妻子焦姣的劝说下,曾江的性格柔软了很多。

在《鲁豫有约》上,曾江谈及和焦姣的这段感情,形容她是上天派来的“天使”。

早年因为意气风发,不懂爱情,不知道怎么疼爱人。在他和焦姣之前,就有过2段婚姻。

但所幸,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

他和焦姣,一直相敬如宾,感情深厚。

在参加真人秀节目《花样爷爷》上,他就罕见地提到了对于感情的事情。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我们的朋友一个一个走了,只有我和我的老伴,但是我不知道我和老伴谁先走。我想到这个事情就很不开心,但还是得预备好了。我知道(死亡)一定要来的,但是我不怕——快快走掉,没有问题的,但是病个十年八年,老伴怎么办?

除了引以为豪的电影事业,他心里还记挂着爱人。

再回到电影上,80年代中后期,港片的疯狂育养了远方另一代新电影人。

昆汀·塔伦蒂诺迷们由追捧吴宇森林岭东徐克,到找来香港电影人合作,由袁和平到周润发,亚洲面孔在90年代思想浪潮下,得到步步为营的进展,出现了吴宇森周润发李连杰的好莱坞作品之余,亚洲面孔作为好莱坞剧中绿叶也有了明确需求,这很快也变成曾江的新领域。

当然了,论英文沟通,演员视野,硬演出技术,曾江都是不二的选择。

于是才有了《替身杀手》 《安娜与国王》 《007之择日而亡》等的机会。

这也标志着香港电影对好莱坞电影注入的新能量。

千禧年后,第一代香港电影人已步入老年。

在流行的商场、江湖斗智片中,往往需要一种老成持重的奸角,代表一种其时兴起的新民间敌人,去被颠覆或打倒,那可以象征地产霸权、幕后造王者、江湖阿公、官僚系统的大Boss黑角色。

这种角色必须要的生命阅历、霸气、老谋深算,幸运地也被曾江接过来。

于是才出现了如《窃听风云》系列、《寒战2》、《追龙》中的角色。

曾江说,希望自己100岁时仍在演戏。

直到最后几年,曾江以同代人比较,依然算多产,跨步至网剧,新电视台ViuTV,甚至参加内地真人秀,可以说在同辈演员中,没有另一位可以守到最后还那么多产的这一步,只有谢贤和冯宝宝罕有再出镜演的《杀手的黄昏》可相提并论。

跨越半世纪的一线香港男明星,已经没有还活跃演出的了,曾江可以说是最后一位。

他因疫情隔离导致的欠药失救的结局,重复了他金像奖得奖作品《窃听风云3》的戏剧人生。

当问到他自己的水平,曾江很明白,他是A级车尾,B级头。

他其实没有最大的野心,不像谢贤很早就自己搞电影公司。

他更像个技术型人员,而非那种天才万人迷的明星。

相比起当影帝,他可能更享受自个儿驾飞机、扬帆和开电单车。

但他就是这样,成为那个走了最多路的过来人,从黑白粤语片时代到港片的高低潮,出入电视小荧幕,再转身回到电影。

是否明星也不重要,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身边那个长辈的影子。

——END——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