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和我的朋友「父亲母亲和我22父亲的一个朋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49更新:2023-03-22 17:11:43

父亲原本天性活泼,为人风趣幽默,兴趣广泛,文学,体育,音乐,绘画等等都可来得几下子。然而,后来生活的重压使得父亲渐渐变得少言寡语起来。

70年代中期,一家十几口人主要就靠父亲每个月六七十元的工资过日子,还完一部分欠村里的“超资款”就所剩无几。现在想来面对妻病子弱的生活,任谁也是开朗不起来的!我随父亲上中学的时候,父亲给我的感觉便是为人比较严肃,很少与人玩笑。至于后来和长大了的五个儿子玩笑,那是没有的事,当然姐姐和两个妹妹除外。有时候一大家子人,围着母亲说笑,炕上,地上到处都是东倒西歪的人,父亲往往会被这热闹的气氛吸引过来,可他一进来,气氛就渐渐地冷下来了,东倒西歪的人也会借故一个一个溜出去。如斯几次,父亲好像也有所察觉,就索性站在门口或者窗前听大家说笑一会儿便也借故离开了。再后来子女们都成家了,给父母亲添了孙子,外孙乃至重孙子一大片,父亲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欢乐圈,特别是对女孙子,外孙子及重孙子,父亲更是钟爱有加,一旦有空就和他们混在一起,教他们读书写字,甚至相互抬杠相互戏谑,好不高兴!但和同事或是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相处,父亲似乎总是表现得严肃有余,然而与一位姓王的老师相处却又迥然不同。

这位王老师是父亲的发小,从小一起在山上放羊,进私塾认字,又一起读完初小,再后来父亲进城读师范专科学校,王老师则留在村里小学当教员;待父亲工作后,王老师又成为父亲的同事和下属。两人一见面,先是相互抬杠,再就是抱在一起摔跤,那时候父亲人高,体力又好,而王老师一生都是黑瘦羸弱的样子,所以一上手即被父亲扔在土坑里,草丛里或是操场上,尽管如此,王老师从未生气,只是四仰八叉的躺着嘿嘿的笑,有时候如果摔疼了哪里,他便会扯着嗓子喊一声“老货”!“老货”便好像是王老师对父亲的专用称呼!无论何时如果没有外人,见面总是先喊一声“老货”,父亲似乎是没听到他喊,更好像没看到他人一般,依然只管做他手里的事情,而王老师对此也表现得习以为常。再后来王老师来县城教师进修学校上学,他便又成了父亲的学生,父亲那时还是他的班主任。

有一年冬天,外面下着大雪,一大早,正是父亲给学员上课的时候,而学员王老师,这个时候才缩着脖子,两手筒在袖筒里,顶着风,一摇三晃地踩着厚厚的积雪,从校门口进来,奇怪他没有直接去教室,而是拐到父亲的办公室,在门口,摘下破棉帽,使劲地拍打着身上的积雪,跺了跺脚,就推门进来了!进门后他朝正在写作业的我呲了呲牙,便捅旺了火炉子,自顾自地收拾着熬罐罐茶喝。一罐茶还没有煮好,父亲就下课回来了,父亲见王老师在,眼神透出一丝惊讶,王老师只是抬头撇了父亲一眼,便又低下头,一边侍弄他的茶,一边喃喃地诉说他没有上课的原因,眯缝着眼睛,直直地盯着红红的炉火,茶罐里的茶水此时正冒着泡,翻着滚,一片蒸汽正好笼住了他的脸,那神情好像炉火与茶汤才是他的听众且最懂他的心……

原来他昨天为他乡下生病的老母亲抓了药,一大早在街上找了人带回去;迟到了进教室怕父亲批评使他下不了台,所以就躲在这里喝茶,最后嘿嘿地说了一句“现在要打要骂由你!”父亲听了,关切地问了一句“娃他奶奶没什么大问题吧?”便没再多说什么!

一年多后,父亲调到一所回民中学当书记,王老师毕业后回到乡下继续当老师,而母亲此时已带着弟弟妹妹搬到了县城生活。

一个夏天,大中午,外面骄阳似火,王老师从院子进来。衣帽依旧,一顶蓝色或许是灰色的帽子,一件蓝色或许是黑色的中山装,白衬衣被汗水浸的发黄,黑裤子,黑布鞋,上面满是泥土。敞着怀,脸上挂着汗珠,只是人比往常更黑瘦些!进屋脱鞋上炕,因为腰腿疼,一连声地叫唤。母亲赶忙搬了枕头给垫了腰,随后便和父亲一道陪坐在炕头上。王老师坐舒坦了,就向父亲母亲道起他的苦情来,说他的老母亲的病,日常生活如何难服侍,稍有不如意,就招来老母一顿臭骂或是“暴打”,口说手比,惹得父母一阵大笑。待说到儿子如何不孝,儿媳妇如何咒骂他,王老师学说地更是惟妙惟肖,满嘴的污言秽语,加上模仿了儿媳妇的女声,我听得只想笑,那神情,那动作,活脱脱就是地方戏舞台上丢丑的男扮的女旦。王老师比说的时候,嘴角挂着笑,眼里却噙满了泪,母亲听得只落泪,时不时说些安慰的话:“他王叔叔不必上心!骂人的话都被风吹走了!留下的都是她娃娃的罪孽!”。父亲则是神情严肃地追查了王老师儿媳妇的祖上三代,得到的结果是“其祖上也算有德,但家门不幸,方出此女!”,王老师则认为是他自己一定是哪里亏了人!而母亲则说“毕竟年轻,还是孩子,将来说不定会转变好的!”,顺便还举例为证,说是邻村谁家的媳妇,初为恶妇,后为贤媳,一股孝名远播等等,诸如此类安慰王老师的话,王老师似乎已是洞见未来,连连叹着气,执拗地认为他自己断无此好命,说什么狗总是改不了吃屎!

时隔多年,王老师在父亲走后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事实证明,母亲当年希望王老师儿媳妇变好的想法未能实现,也说明“知子莫若父”,王老师的确没有那个好命!王老师退休以后 ,儿子一家进城打工 ,他则带着老伴回到农村老家种地,据说他的一把好苦,连村里的老农也佩服得很 。只是苦下的粮食,到年底都被儿子拉进城换了钱而这钱自然也到不了王老师的口袋,至于他的工资卡,很早就被儿媳妇没收了。王老师去世的前一年,大哥正陪着母亲住在乡下,听到王老师病了,就翻山去看他。正是深秋时节,老家的天气已经很冷,王老师夫妻都是病身子,可屋里连个火也没生,炕上的被子也甚是单薄。大哥给了100元钱,让买些碳取暖。王老师也不客气,接过钱说一声“我现在连你的钱也要!”。这话的意思就是,大哥是个农民,挣钱不容易,可如今生活所迫,他也的确需要这100元钱!说着王老师竟一时语塞,两行老泪横流。我看了大哥发来的视频,想到当年的情景,想到已故的父亲,想到父亲与王老师一生相处的点点滴滴,也禁不住悲从中来!可叹王老师一生命运多舛,更感慨他当年的断语!的确,狗何曾改得了吃屎呢?

我最后一次见王老师,是父亲去世的那年!

父亲患病以后,每天都有人来看望他。先是住在城里,父亲的学生,同事,邻居,以及兄弟姐妹们的交往等等,整日宾客盈门,父亲有时候也不胜其扰,开玩笑似的说“对他实施车轮大战”。再后来,父亲病势日渐沉珂,自己决定要回老屋将养,于是一家人又陪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屋。对我而言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屋,从我离开那天起,到父亲病重回去的这一年,屈指算来,一别真正38年。这个父亲一手建造的老屋,晚年又曾给父亲寄予希望老屋,如今破败的不成样子,和村里人家的院落一比,简直就是一个土坑……

父亲回到老屋,来看望他的四邻八乡的亲戚朋友也是整日拖头不断。和城里人一样,没有一个空手来的,各种土特产,五花八门的小商品堆满了一地,父亲也和在城里一样,客人带来的东西只能拿给他看一眼,可怜他由于疾病所限,即使尝一小口也不可得!父亲看完客人拿来的礼物,便拿出他放在枕头下的小本子,一笔一画地记下来。有一次我随意翻看父亲的人情账本,发现父亲即使躺在病床上,做事也是一如既往的认真,人情账记得甚为仔细:X年X月X日X人,苹果2斤,X牌牛奶一箱等等一丝不苟,只是笔迹日渐衰弱,笔画慢慢歪斜……有道是“千金易赔,人情难还”!父亲一定希望将来病好后自己一一偿还,然而对父亲而言终是事与愿违了!常言说父债子还,父亲穷困一生,却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分钱的经济债,而这笔人情债只能靠他的子女们偿还了,但愿我们日后能够记得!

父亲的最后一笔人情债就是王老师的!

父亲去世前一周,中午时分王老师出现在老屋的院门口!我已是30多年后第一次见他,他依然好像是30多年前的装束,只是人显得更黑更瘦,躬了要,使个子也显得小了很多,白了胡须和头发,脸上依然是挂着汗珠,好像30多年来这汗珠从未干过……说是搭了村里人的顺风车到山顶上,然后自己走下来的。“老了,不中用了,这点路已经走不动了!”一边说着,一边抱怨自己的腰腿不争气!

王老师来到父亲的病床前,父亲费力地伸出一只手,王老师两手握住,叫一声“老货”,眼泪已是像断了线的珠子,“执手想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父亲说:“我想你无论如何都要来的看我的!”。此时父亲说话已经有些费力,王老师耳朵也不好使,我便大声地将父亲的话转述给他。

王老师说:“只要有口气,那是肯定的!只是腰腿不争气,挣扎着走了几次总是翻不了那座山!”

父亲说:“你让儿子把你送一下么!”

王老师说:“我念叨过,人家不搭提,我也赖得求他!”

父亲突然意识到,我几十年不见王老师,恐怕我不认识,就又对我说:“这位王老师我们从小在一起的,”似乎要和我讲述他们一生交往的经历,王老师听了赶紧说“孩子都知道”,我也说“我知道!”。

王老师又说:“我们两个就这么一见!”随后把父亲的手放到被窝里,扭头就出了门!父亲又嘱咐我招呼王老师喝酒,说他爱喝酒,但酒量不行,让看着不要喝多了!

王老师那天酒只是喝了一口,就再也不肯多喝!临行时,和母亲话别,让母亲想开点,嘱咐大哥做好父亲大行的准备,也没和父亲告别,就出了门……

蓝天白云大山,立在村口等车的王老师住着长棍,始终没有回头,五月的山风吹动着他的衣衫,几只小旋风围着他打转,依稀是当年他和父亲在山坡上放的羊,沧海桑田,岁月流逝,而如今的他也是风烛残年,那背影就像老家山坡上立着的老苍鼠,任凭山风胡乱梳理着他的皮毛!

我不记得王老师给父亲带了什么东西,应该是什么也没带!而父亲也没有想往常一样记录属于王老师的人情债。当天下午,父亲第一次出现意识不清的现象……

岁月经年,王老师已于几年前去世了,据说饱受了临终的苦与痛。的确,如他生前所言,他没有父亲母亲那样的福气,父母临终的时候,所赖一大群子子孙孙,整日伺奉床前,故而没有受什么大的痛与苦。而王老师临终,全赖比他年长且和他一样病重的老妻,如今他走了,难道把他尚未受完的苦与痛留给他那位可怜的老妻,让她继续替他承担和忍受吗?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