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曾引起民众不满为何只有一只耳朵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38更新:2023-03-22 20:11:03

作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大部分去北京的游客,都会到天安门前参观。

而天安门上悬挂的毛主席的画像,路过天安门的人,也都会驻足瞻仰一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曾经换过多个版本。还引起过市民的不满,这其中究竟隐藏了多少细节?如今我们看到的画像,又经过了多少番筛选呢?

相信每个人都曾经看过开国大典的片段,当时,天安门城楼中央就悬挂着一幅毛主席的画像。

在那幅画像之上,毛主席身穿中山装,面露微笑,眼神坚定。

这也是人们对毛主席画像最初的印象,事实上,这并非天安门上毛主席画像的最初版本。

在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民众满心期待毛主席的到来。

不过毛主席并没有第一时间来到北平,他还需要为“进京赶考”做准备。

于是北平艺专的师生们,连夜赶制了8幅领导人的画像,董希文主笔完成了画像的创作,当时除了毛主席之外,还有朱德、聂荣臻等人的画像。

在元宵节之前,这些画像被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之上,同时在城门上还写着“庆祝北平解放大会”。

这些领导人的画像平添了几分欢乐的气氛,这也是毛主席的画像,第一次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之上。

不过这一版的画像,在天安门上并没有悬挂太长的时间。

5个月之后,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做出了调整,其他领导人的画像被撤了下来,最终城楼上只悬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的画像。

此外在两个人的画像之中,还放了一枚巨大的五角星,这也是为了庆祝抗战胜利12周年。

这次调整也对毛主席画像的造型进行了改动,这是天安门上的第二版毛主席画像。

在这之后,人们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即将召开的开国大典上。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选择哪一张毛主席的画像让周总理犯了难。

这个时候他看到从苏联回来的李敏,在给毛主席拍照,就决定让一些专业的摄影师,为毛主席拍摄正面照,然后从中挑选合适的悬挂到天安门上。

随后这些正面照被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可是在看过之后,毛主席却并不满意。

他觉得,这样的照片太过于一本正经,如果非要挂自己的画像,形象最好可以从之前的一些照片里找,那样更自然一些。

在得知毛主席的想法之后,周总理立刻开始着手挑选,毛主席在战争年代拍摄的照片。

在挑选一番之后,周总理觉得毛主席和朱瑞的一张合影很不错。

照片中的毛主席穿着呢子大衣,看起来非常的庄严,毛主席看到这张照片之后也很满意,最终决定就使用这张照片里自己的形象。

照片选好了,可是在当年并没有相片放大的技术,所以需要通过绘画的方式完成画像的创作。

这个任务最后落到了中央美院教授周令钊的肩上。

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周令钊很清楚它的重要性,他是在1949年9月接到的任务,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所以他立刻开始仔细观察照片并加以调整和设计,随后他在天安门城楼下搭起了六米多高的架子,开始了画像的创作。

在绘画即将完成的时候,来到城楼检查工作的聂荣臻观察了一下画像,他发现毛主席当时在拍照的时候,衣服领口的扣子并没有扣上。

这原本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考虑到这是要在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画像,他认为画像的造型需要足够庄严,他提议画像上毛主席是不是应该扣好领口的扣子。

聂荣臻提出的这个问题得到了重视,随后周令钊也请示了周总理。

周总理在听到这个提议之后觉得很好,于是让周令钊调整画像,把毛主席领口的扣子扣好。

经过调整,在9月30日周令钊顺利完成了这幅高6米、宽4.6米的画像,随后重达1.5吨的画像被悬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之上。

可是在9月30日深夜,开国大典马上就要召开的时候,又有人提出了意见。

当初选择的照片有白边的存在,在画像创作的时候,这部分空白被写上了“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这是毛主席的亲笔题词,周令钊觉得这样可以填充画面。

可是有人觉得这样破坏了画像的整体性,如果去掉这几个字效果会更好。

周令钊深以为然,因为时间紧急,他叫人搬来梯子,他用颜料将这五个字涂成了和衣服一样的颜色。

最终的效果也很好,远处根本看不出调整的痕迹,而这幅出现在开国大典上的画像也是毛主席的第三版画像。

开国大典使用的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上也并没有悬挂太长的时间。

不到一年之后,中央就决定更换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

这是因为在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的时候,和斯大林合影的时候,对比一旁穿着笔挺元帅服的斯大林,一身中山装的毛主席看起来显得非常简朴。

而这张照片被全世界各国的媒体转载,不少人觉得这和毛主席的身份并不相符。

当时正好临近五一劳动节,于是胡乔木提议,为毛主席画一幅新的画像。

因为他觉得五一劳动节马上就要到了,如果在天安门城楼上,继续悬挂毛主席戴着帽子的画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其实在胡乔木提出这个建议之前,周总理就有了给毛主席画一幅标准像的打算,因此这个提议得到了他的首肯。

随后,周总理找来了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辛莽,负责毛主席画像的创作,辛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也担任过延安鲁艺的美术老师。

在进行画像创作的时候,辛莽采纳了胡乔木的建议,他从毛主席之前所有的照片中找出了一张,然后作为模板创作毛主席画像。

经过精心的挑选,辛莽选中了毛主席的一张免冠照,这张照片是一张侧身像,毛主席眼睛微微望向上方。

辛莽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主要是出于艺术角度的考虑,他认为这样的形象寓意着一切抬头向前看,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胡乔木的赞同。

在选好照片之后,辛莽开始了绘画工作,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前,他顺利完成了画像的创作,这张画像也按时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之上。

不过当人们看到这幅画像之后感到并不满意,他们觉得这幅画中毛主席的形象有一些失真。

与此同时,在这幅画之中,毛主席只露出了一只耳朵,让人感觉毛主席偏听偏信。

而且斜向上的眼神,也给人一种目无群众的印象,这和人们心中的主席形象相去甚远。

北京的市民们也纷纷表达,希望可以更换天安门上的主席画像。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在得知这件事之后,毛主席也找来了画像仔细端详了一番。

随后他叫来了胡乔木,他半开玩笑地问道:“怎么只有一只耳朵呀?”

这个时候胡乔木也觉得,这幅画像毛主席形象的选择存在问题,换一幅画像势在必行。

而此时正好临近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周恩来觉得在庆典时,应该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一幅庄严的主席画像。

于是画新画像的任务,再次落到了辛莽的头上。

有了之前的教训,这次辛莽在挑选主席照片的时候更加谨慎,最终他选中了一张主席和全国劳模的合影。

在这张照片之中,毛主席的表情显得非常庄重,眼神也很深邃,非常的有气质。

此时距离国庆节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辛莽联合几个画家一起绘制,终于赶在国庆节之前完成了画像的创作。

这次主席的画像显得更加庄严,眼神也是平视前方,这次的画像大家都觉得比较满意,这幅画像也一直被悬挂到了1952年的10月1日。

不过这一幅画像也并非最终版本,在后来的时间里,毛主席画像也经过了多次的更换与调整。

为了保证毛主席画像的效果,有关部门决定,挑选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完成画像的创作。

他们从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中召集了30多名画家来到北京,分别绘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领袖的画像。

经过层层的筛选,最终张振仕脱颖而出,他的作品也通过了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的审查,自此之后他成为专业为毛主席画像的画家。

在被选中之后,张振仕作为主笔,根据之前辛莽创作的标准像为模板,绘制了新一版的毛主席画像,这也是第六版画像。

最终这个画像,在1952年国庆节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

张振仕创作的这版毛主席画像,因为面容非常和蔼同时十分端正庄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毛主席画像都使用这个版本的造型作为草本,而毛主席画像的更换也不再像之前那样频繁。

后来在1963年的国庆节,毛主席的画像曾经更换过一次,再就是在1967年的时候曾经更换过一次。

到了1976年毛主席逝世,美术家王国栋为毛主席最后绘制了毛主席的画像,而这也是最后一个版本的毛主席像。

如今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就是这一版的画像,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版本。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一直悬挂在室外的环境之中,平时不仅要遭受风吹日晒,还要受到雨水的侵蚀,这会导致画像的颜色会出现变化。

为了让画像能保持最好的状态,这个画像需要一年更换一次。

一般每年国庆节之前,毛主席的画像都会被取下更换,为了避免影响天安门附近的交通,这个操作一般都在夜间进行。

如今毛主席已经去世多年,也有人提议既然每年都要更换画像,还不如不要再悬挂毛主席的画像。

当时这件事被西方的媒体得知,他们也很重视这件事,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毛泽东的时代要结束了。

面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没有犹豫,立刻做出了回答。

他表示。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将会永远保留下去。

同时他还补充说,之前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会悬挂毛主席的画像,这件事不够严肃,也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

邓小平的回答,说明了取下人民大会堂中毛主席画像的原因,事实上在取下画像之前,中央就对此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指示明确指出,根据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具体规定,要减少对个人的宣传,鉴于毛主席画像、语录、诗词在公共场所悬挂太多,因此需要做出适当减少,从而达到必要的限度。

邓小平清楚法拉奇提出的这个问题,并非仅仅只是关心天安门上的画像,她更希望了解的是人们对待毛主席的态度。

尤其之前一些不怀好意的外国媒体猜测,这是要全面撤销毛主席画像,这才有了法拉奇的问题。

这让国内的民众也感到困扰,所以他想要借着这个机会表达对毛主席的态度。

最后邓小平再一次表示,自己不赞成拆掉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同时中国人民也不会同意把它拆掉,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从这之后,再也没有人提过拆掉天安门上毛主席画像的事情,毛主席的画像也一直悬挂在那里供人瞻仰。

如今,无论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毛主席的注视,他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开。

相信在毛主席的注视下,我们也会将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强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