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获奖作品「柏林电影节获奖影片拍摄争议超大的禁忌题材大胆为女性发声」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62更新:2023-03-23 07:58:15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出现了这样一部影片。

没有知名演员、知名导演,却胜在作品中揭露现实和戳中人心的「女性禁忌题材」,强势拿下评审团大奖。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虽说故事主角是两个女孩,镜头也像记录生活一样平淡。却偏偏拥有最炙热的情感,影片结束时让所有观众忍不住红了眼眶。

故事发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主角名为奥秋,是一名还未满18岁的少女。最近,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州内有这样一个规定,那就是:18岁以下少女堕胎必须得到至少一位家长的同意。这让奥秋十分头痛,因为她生活在重组家庭中,母亲和继父都不关心自己。

时间一点点过去。

因为怀孕,奥秋的心情发生诸多改变,不愿意接受这个孩子,却又想不到解决办法。奥秋开始变得焦虑又极端,吃各种可能伤身体的药物,崩溃捶打自己的肚子,幻想现在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直至某一天,奥秋终于无法忍受,将这件事情告诉好友兼表亲Skylar。商量过后,两位少女决定前往纽约以告别孩子。

经济窘迫的她们紧张万分,从打工的超市中偷取零钱作路费,开启一场别样的旅程…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一部基调十分压抑的影片。通篇都是冷色调、逼仄的场景,从而营造出让人心慌的氛围,看完后十分沉重。

在奥秋和Skylar的预想中,繁华的纽约应该是充满人情味的。不会像小镇上的医生一样冷血,在奥秋流露出想要堕胎的念头后放教育片,称堕胎是蓄意谋杀,建议把孩子送到领养机构。

这一类医生冷漠而自私,不明白不应该到来的生命对女孩一生的影响有多么大。同时这一人物形象也暗指社会中将女性视为生育工具的人群。

奥秋和Skylar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相应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奥秋代表被迫害的女性,Skylar则象征着勇敢的自我救赎。两人一同在纽约寻找医生做手术这一行为,是意外怀孕少女对于人生的勇敢纠正,让这个悲伤的故事拥有了唯一的阳光。

从影片开篇,观众们就有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奥秋孩子的父亲是谁?

但很意外,影片并没有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解答。而是将重点放在“奥秋堕胎有多么艰难”这条叙事线上。

不过从影片所呈现的种种细节来看,奥秋是被迫发生性行为的,且性侵者很可能是每天骂奥秋bitch的继父。

虽说没有把侵犯者是谁这件事明说,但还是给观众一种愤怒的感觉。这种留白的手法非常高级,比直接揭露性侵者更加具有力量。

奥秋和Skylar在纽约中寻找可以做手术的医院,这一段情节则特别压抑。因为没钱,所以她们只能精打细算吃便宜面包,睡在车站。影片所选用场景全部都是电梯、公交、地铁这一类密闭空间,营造出一种透不过气的密闭感。

地铁上对两位女孩进行猥亵的男人是一笔带过,但极具力量。哪怕只是短达20秒的镜头,也成功呈现出「女性生活有多么艰难」的尖锐事实。

影片之所以名为《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因为影片中奥秋在手术前的一场陈述。社工对奥秋表示:“我问你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比较私密,你只需要回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就可以了。”

伴侣是否不愿意避孕?

有没有被伴侣暴力对待过,如扇耳光之类的举动?

发生性行为时是被威胁吗?

短短三分钟的询问中,奥秋的表情变得越来越难堪、难过。那段被逼迫的经历再次涌上心头。虽说这些询问是手术前的例行公事,但不可否认,这给奥秋带来了二次伤害。

影片结局很美好。奥秋的人生并没有因此被毁掉,但影片外那些像奥秋一样的女孩,可能没那么幸运…但好在,影片彻底撕开和女性怀孕有关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为什么两性关系中,女性总是被迫忍受的那一个?

明明意外怀孕的过错方是男方,为什么最后一切后果都是女方来承担?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但相信在这部电影的火爆后,大众会明白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