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攻入波兰「1939年苏军入侵波兰城市格罗德诺遭当地杂牌武装顽强抵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33更新:2023-03-24 10:10:38

电影《鹰》海报

格罗德诺(Grodno),现今是白俄罗斯西部边境城市,与波兰、立陶宛接壤,人口35.7万。这座于公元十二世纪初出现于历史文献中的古城,在至今900多年的历史中多次易主,立陶宛人、条顿人、波兰人、瑞典人和俄罗斯人都在此建立过统治。1939年9月,波兰人也曾在这里抵御过苏军,相关历史事件还被拍成战争电影《鹰》(Orlęta),并于2022年9月9日在波兰国内上映。

格罗德诺在新老波兰的具体位置

二战爆发前夕,格罗德诺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第三军区司令部的驻地,另驻有步兵第29师及其下属的两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其前身为苏俄国内战争中经波兰人操纵成立的立陶宛中央军的一部分。但8月末第29师主力经动员后,在师长伊格纳西·奥齐维奇(Ignacy Oziewicz,1887-1966)上校的带领下开往前线,后在东普鲁士边境交战中被击溃,只有师长在受伤后返回格罗德诺休养。

格罗德诺城内原本还有名为“格罗德诺行动小组”的7000名预备役武装,但9月10日这支生力军大部分被解散,其主力被调往西乌克兰城市利沃夫,并在当地与苏军一直作战到9月22日。这样到苏联红军抵达前,城内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波兰正规军,再加上德军空军的多次空袭,使得城内50%的储备弹药和武器都被炸毁。

第29师长奥齐维奇,第三军区副司令胡勒维奇

在从开战到“格罗德诺行动小组”主力前往利沃夫的这宝贵10天里,负责格罗德诺(已升级为要塞区)防务的第三军区副司令员博丹·胡勒维奇(Bohdan Hulewicz,1888-1968)上校下令临时赶制了名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简易燃烧瓶爆炸物,并组织许多预备役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为之后苏军装甲部队在格罗德诺的吃瘪埋下伏笔。

胡勒维奇上校被调往利沃夫后,接手要塞区防务的退休上校阿达莫维奇和预备役上校西德莱茨基眼看手中已经没多少兵力,就干脆躺平摆烂,不再作什么积极的防御补助措施。虽然9月17日城内还曾发生波兰地下党的起义,但由于他们的力量更为弱小,所以很快就被摆平。次日,第三军区司令员约泽夫·奥尔什纳·威尔钦斯基(Józef Olszyna-Wilczyński,1890-1939)准将撤退回格罗德诺,又从原本捉襟见肘的城防兵力里抽走一部分,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这座城市可以守得住。

第三军区司令员威尔钦斯基,第31猎兵营长塞拉芬

威尔钦斯基准将的跑路让潜伏在格罗德诺城内的波兰地下党再次活跃起来,他们占领了市中心的斯特凡巴托利广场,并以防空壕为战壕固守起来。不过时任格罗德诺补给区司令的波兰第31猎兵营营长贝内迪克特·塞拉芬(Benedykt Serafin,1893-1978)少校行动果敢迅速,很快调集部队反扑,以仅受伤2人的代价成功收复广场。

剧照:地下党试图起义

格罗德诺市长维托德·切恩斯基(Witold Cieński,1896-?)曾提议把城市交给苏联人,但被副市长罗曼·萨维克(Roman Sawicki,1888-1942)拒绝,因此他不得不离开这座城市,但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见到他,很让人怀疑切恩斯基是不是被萨维克派人暗杀了。作为这座城市接下来的实际控制者,尽管面临苏德两军前后夹击的危险,塞拉芬少校和萨维克还是决定动员一切所能找到的战力,来阻止苏军的进入。

副市长萨维克,预备役参谋伊格莱夫斯基

在苏联红军抵达前,集合在格罗德诺城内的乌合之众包括:第29步兵师补充营、第31猎兵营、总参二部预备役参谋安东尼·伊格莱夫斯基(Antoni Iglewski,1899-1979)组织的200余人的游兵散勇、原驻利达的第5航空团的探照灯部队和一些警察、宪兵。9月19日,第31装甲预备役中队和第94高射连带着两门40毫米口径博福斯高射炮也赶到格罗德诺会合。

剧照:波兰人在涅穆纳斯河大桥上设置防线

1939年9月20日上午,苏联红军第27装甲旅侦查营的博格达诺瓦少校,指挥着一支由11辆苏制BT-5/BT-7坦克、1辆GAZ-FAI装甲车和数量汽车组成的小部队从南部接近格罗德诺。侦查营企图在没有进行任何有效侦察的情况下通过涅穆纳斯河上的公路桥进入格罗德诺,结果遭到桥上波兰守军的猛烈射击,一些没有防护能力的汽车被摧毁。

剩余的苏军坦克分散窜入格罗德诺,遭到城内波军的围堵和追杀,虽然波兰人自称摧毁了全部的坦克和装甲车,但据苏军报告显示他们只损失了4辆坦克和1辆装甲车。而波兰人这边损失也不小,第94高射连连长约瑟夫·穆夏尔(Józef Musiał)少尉在战斗中阵亡,一门高射炮也在向坦克开火的过程中被击毁。

剧照:波军操作博福斯高射炮

随后,由波卢卡洛夫少校指挥的27辆苏军轻型坦克赶到,并决定继续攻击格罗德诺城区南部,很快苏军第27装甲旅也派来一个营的坦克部队,使得波卢卡洛夫少校手下的坦克激增到65辆,不过这次进攻还是失败收场,苏军仅在河流左侧占据了部分建筑物,形成一个小型登陆场。傍晚,苏军第119步兵团的两个营在炮火和机枪的掩护下也渡过河。

苏军傍晚的这次行动,目的是攻占格罗德诺城郊的东正教和天主教墓地,守卫这一阵地的只有十几名波兰志愿者,他们在深夜被苏联人赶出了阵地,这一阵地的失守使得苏军能对格罗德诺铁路桥形成直接威胁。不过总得来说,苏军在第一天的进攻还是失败的,除了损失了上文提到的若干坦克和装甲车辆外,苏军另伤亡官兵26人,6辆坦克被击伤。

剧照:堆满沙包的苏军BA-20装甲车

整个20日晚上,苏军都在炮击波军阵地,双方也都各派出小分队刺探对方前沿阵地。波军退休准将瓦茨瓦夫·扬·普热兹茨基(Wacław Jan Przeździecki,1883-1964)曾提议全军应撤到立陶宛境内,而这也正是总司令部的命令,但遭到大部分防御者的反对。尽管如此,普热兹茨基还是动员了1000余人撤出格罗德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波兰官员及其家属。

9月21日早上,第20步兵旅的一个机动步兵营和第27装甲旅的又一个坦克营抵达,苏军将所有坦克和绝大部分装甲车分摊到各个营的步兵连中,并为每个车组分配了特定任务。当天凌晨,经过炮火准备,苏军同时从西南、南部和东南三个方向向格罗德诺市中心发起攻击。苏军没有封锁这座城市的北部和东部,算是给守军开放一条逃生通道。

苏军元帅叶廖缅科也参与了攻打格罗德诺

在当日的战斗中,苏军第119步兵团1、2营在两个波军步兵连的反突击下一度陷入危机,不过在第16步兵军的机械化连的支援下得以转危为安,沿内穆纳斯河左岸进攻的该团3营也遭到波军的猛烈抵抗,不得不寻求第101步兵团的支援。未来的苏军元帅安德烈·叶廖缅科(Andriej Jeriomienko,1892-1970)指挥着第6骑兵军的机械化部队也加入作战,但受阻于大桥旁的烟草厂无法行动。

另一方面,从南部和东南部推进苏军则更为成功,第119步兵团2、3营交替掩护前进,前后攻占第29步兵师炮兵团的营房、邮局、发电厂和油库。到21日下午,苏军已推进到市中心,在装甲部队的支援下,城内波军据点相继陷落。到当日深夜,只剩格罗德诺城堡和职业学校等据点还在顽抗。

剧照:被燃烧瓶击中的苏军坦克

由于晚上黑灯瞎火,苏军装甲部队行动不便,战斗得以暂时停歇。城内不少波军趁机脱下军服躲藏入平民之中,另有不少人突围去了立陶宛,其中包括这次战斗的指挥官副市长萨维克和塞拉芬少校。次日中午,集结在城外的苏军部队全部进城,这次仅付出了负伤7人的代价便将整个城市完全控制,并俘虏了城中剩余的1000多名波兰武装人员。

据苏联官方记录显示,在20-22号三天的战斗中,苏军共有53人死亡、161人受伤,另有19辆坦克和3辆装甲车被摧毁,其中大部分是毁于波军临时赶制的燃烧瓶建议爆炸装置。但一些波兰历史研究人员不服气地认为,苏军肯定隐瞒了自己的伤亡数字(虽然毫无根据)。另一方面,波兰人在这次事件中的人员伤亡数据也很难确定(苏军宣称歼灭300余人),因为波兰人认为苏军枪杀了不少被俘的波军(大部分没有证据)。

1938年的格罗德诺城市一角

这些被波兰人称为“屠杀事件”的事情中,只有在格罗德诺动物园东面的一片树林中被枪毙的20名波兰学生兵属于实证,另有一些学生兵零零散散地倒在各条街道,但似乎无法辨认他们是被枪杀还是在战斗中阵亡,尽管如此这也不影响波兰人的宣传。早在1941年,波兰远征军司令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将军就对据说是来自格罗德诺的幸存者说:“你们是新生的抵抗之鹰。”

1990年,波兰新政权在华沙无名烈士墓上新挂了块纪念1939年格罗德诺保卫战的牌匾。1993年9月5至8日,应战斗和烈士纪念保护委员会的要求,他们又组织人手在原格罗德诺城德鲁克庄园附近进行了挖掘工作,挖出84具被苏军集体掩埋的波军遗体,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又挖出11具。2015年,波兰东北部城市比亚韦斯托克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格罗德诺大街。

青梅竹马的三位小主角

影片《鹰》以一名虚构的12岁波兰少年莱昂的视角来展现格罗德诺事件,莱昂原本和青梅竹马尤琳娜、塔德克是一组三角恋欢喜冤家,结果却在最纯真的年龄赶上二战爆发和苏军的入侵。9月20日,莱昂作为童子军的一员,勇敢参加了支援士兵们抵抗苏军的战斗,当由于最后抵抗失败,莱昂也不幸做了苏军的俘虏,最后因年龄较小而被释放。

虽然目前影片已在波兰国内上映,但在我国境内目前只能看到该片的预告片。从现有的预告片内容上看,该片又是苏东地区影片所特有三角恋 儿童视角等俗套模式,战斗场面也规模不大,但在波兰国内还是颇受好评,结合当前俄乌冲突的国际大背景,其上映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唯一令波兰观众颇有微词的是,影片男主角莱昂是学校里一名饱受欺负的犹太人。

剧照:男主角给波军士兵运送弹药

一些波兰右翼网站以此为借口抨击道:这个犹太人(主角莱昂)在影片中承受力了那么多所谓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他的兄弟也是一个活跃的左翼分子,在这种背景下,这个小孩居然会站出了以波兰爱国主义者的姿态与波兰军队携手作战抵抗苏军的入侵,而且影片中根本没有体现他思想发生转变的过程或契机,这事儿在逻辑上不是很荒唐吗?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