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民剧院成为永久记忆我希望他能一直存在在那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93更新:2023-04-10 00:53:53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人民剧院大厅

繁华的人民路中心地段,曾经有人民剧院和胜利电影院,而新光电影院和皖江电影院东西遥相呼应。此外,城西的解放电影院、城北的长江电影院,也构成了当年安庆城区多家电影院争奇斗艳的火热格局。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人民剧院已成为安庆城区仅存的一家“老字号”电影院。

历史的脚步里,宜城一些有着辉煌历史的老剧场和电影院却落寞在城市一隅,任凭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很多甚至面临被拆毁的命运。“皖江”、“新光”、“解放”等电影院,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他们仿佛迟暮,但清晰、永远地留在老安庆人的记忆里。步行到我市最繁华的人民路,仅存的“人民剧院”招牌依然存在。只是,在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楼宇间,少了当年的“大气”。半个多世纪的变迁,电影院经历了起伏兴衰,几起几落,但也承载着一座城池的成长,一个时代的记忆。

人民剧院:老安庆人

记忆中的“人民大会堂”

安庆文史专家、《皖省首府老安庆》作者张健初向安庆晚报记者介绍,清道光年间的安庆城廓街衢图,老火药局向东出城,另有一道水关。从图上看,水关类似城门,但上面没有城楼。鹭鸶桥是老城七大排水主沟之一,多雨季节,城区积水由此至水关排出城外。1929年,配合安合路修建环老城东北城墙的菱湖路,由柏子桥延伸到沿江路,在枞阳门外(现在的汽车南站位置),建起安庆历史上的第一座汽车站———安庆汽车总站。新市路也由老水关处破城墙,与菱湖路进行了划时代的对接。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座汽车总站迁至老城最中心的位置,也就是人民路与吴越街丁字型交叉口的人民剧院位置,直到1951年搬出。

“位于吴越街口的人民剧院,是1957年拆除人民京剧院吞并大中华浴室修建的,主要演出各类戏剧。之前的1950年秋,以私营公助的形式,扩建安庆汽车站候车室为剧场。半年后,政府部门又投入资金改建成后来的人民京剧院。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老安庆人习惯称人民剧院为‘人民大会堂’,听似荒诞,但在老城,它确有类似的地位。”张健初如是说。

今年80岁的黄代善老人,1955年就在我市文化部门工作,之后一直在人民剧院从事电力、放映等技术工作,直至退休。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人民剧院的前身是人民京剧团,那时一个剧团一个剧场,所以又称京剧团基本剧场。1956年之后,剧团均由公私合营性质,改为国营性质,剧场也随之更改。当时的剧场,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用,但下雨天就漏雨,1957年进行了翻盖,翻盖后的剧场,安庆地委曾命名为‘人民大会堂’,但之后改为‘人民剧院’。人民剧院真正挂牌是1957年。”

“剧团剧场实行国营以后,安庆主要有三大剧团,分别是胜利剧团、人民京剧团、民众剧院。胜利剧院以严凤英为代表;民众剧院以王少舫为代表;人民京剧团属于一般化的,条件不够,人少班底差。现在的一些老安庆人平时还是习惯称人民剧院为‘人民大会堂’,但在老城,它确有类似地位。1957年翻盖后的人民剧院主要用来开会,其次是演戏,最后才是放电影。那时安庆的主要领导会议以及保密会议等均在人民剧院进行,保卫非常严密,普通老百姓是不能进入的。我当时主要负责扩音器装置,每次开会在几百人左右。除了开会,我们剧院还是剧团演出的主要场地,以前什么级别的剧团,在什么样的剧场演戏也是有规定的。”黄代善老人说:“当时人民剧院放电影很少,主要是开会和演戏之用,是安庆城名副其实的政治文化中心。”

半个世纪的变迁:

起伏兴衰,几起几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我市电影市场十分红火,看电影成为老百姓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文革结束后的那个年代,电影院总是一票难求,人满为患。这个时期的人民剧院,也经历着同样的辉煌。

原人民剧院经理刘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候,电影院就与供销社、肉食站一样,‘一票难求’。每次放映的时候,人民剧院能容纳1000多人的大厅场场爆满,遇到好的电影上市时,往往要通宵排队买票。很多市民一部电影都会看上几遍,像《卖花姑娘》等电影,就算是夜里两点的场次,也都爆满。嗑着瓜子,喝着凉茶,看着电影,这就是当时最时髦的生活。”

现任人民剧院经理张群生告诉记者:“以前的电影发行,是由电影公司统一配片,电影也都是胶片放映,至今我们还保留着以前的胶片放映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城市大众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电影的“好时光”已经慢慢过去,电影院也越来越冷清,这期间,录像厅取代电影院红火一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深受冷遇的电影院经营艰难,不得不另找商机,一些电影院摇身转变成了网吧、游戏厅、娱乐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皖江”、“新光”、“解放”等“老字号”影院,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记忆。

作为安庆城区硕果仅存的一家“老字号”电影院,人民剧院也曾“一枝”难“独秀”。设备的老化、生意的清淡,举步维艰。人民剧院经理张群生告诉记者:“近十年的时间,来人民剧院看电影的市民很少,观众席上经常是稀稀拉拉地三、五个人,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比观众多。在职工工资不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虽然经营艰难,但我们仍坚持了下去。这不只是因为人民剧院是安庆最后一家‘老字号’电影院,更是因为‘一个城市需要文化生活,而人民剧院是城市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这块承载着安庆人记忆的‘老字号’招牌,能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老字号”招牌:亟需修缮、

改造舞台设施

电影院设备老化,环境跟不上广大市民的需求,使得我市大多数“老字号”电影院在“洗牌”中被淘汰。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国产电影的复苏,国外大片的引进,数字化影院的发展,再度唤醒了曾经是我们娱乐文化主角的电影院。2010年4月,人民剧院内部的数字影厅开始试营业,成为安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影厅。

作为安庆城区目前唯一一家经营电影放映、会议接待、大型文艺演出的国营单位,人民剧院迄今已承接了六届“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节”,也一直是安庆市“两会”等重要会议接待场所。每年承接会议、演出近百场,接待观众人次达四、五万以上,人民剧院已成为安庆市人民群众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记者在人民剧院的一楼大厅看到,无论是舞台还是座椅,它的历史厚重感无可厚非,但内部硬件设施的陈旧、老化的弊端和缺陷着实显现。记者踩着木质台梯,走上舞台,脚底发出“咯吱”的作响。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舞台建立到现在,已有30年的历史,基本没有改变。

2014年,安庆市“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人民剧院负责人考虑到舞台电动吊干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批准取消了接待演出的任务。

张群生经理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各级领导和部门为了打造好人民剧院这块文化阵地,先后对剧院倾注了很多关注。人民剧院自身近几年筹集资金先后投入了近四百万元,更新数字电影设备,但舞台设施方面已无力进行改善,现有的设施条件已不能满足大型演出的要求,亟需升级改造。

采访中,家住四方城小区的姚胜利说:“记得人民路附近以前有很多电影院,现在都没有了,幸好还有人民剧院。小时候,我经常在人民剧院看电影,看演出,希望它能保留下来,毕竟有我们安庆人很多的记忆存在。”

更多安庆本地资讯,微信搜索zsanqing0556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