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导演风格「从时代背景来看彭浩翔的黑色幽默电影展现出什么特征」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64更新:2023-04-10 18:39:52

电影是一种集创作者生活环境、主观价值、性格特征于一体的个人艺术表达,导演在进行电影艺术创作时会有意识的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使电影艺术变得更具个性。

罗曼罗兰也曾提到过:“没有个性的文化是一种使人感到注定毁灭的悲剧性文化。”

90年代后的香港电影市场充斥着诸多思想失色、粗制滥造的类型片,使电影本该具有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逐渐被商业价值取代。

彭浩翔就是在港片一片颓靡的态势中强势逆转,将自己坚持的个性文化与对电影梦想的艺术情怀融入到电影创作中,制作出一部又一部贴近大众,反映香港特色文化的电影作品,获得观众与影视界一众好评。

在创新中讲好“完整”故事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历史时期以及与它相应的那个社会,都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都受其‘内在精神’的制约。”

电影作为一种内容与影视并存的独特艺术,导演自身创作的艺术观念会对电影风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彭浩翔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演,用镜头记录了自己这一个时代香港的社会风貌,刻画了这个时代下群众的精神面貌,以及承载着整个香港文化的真实图景。

1997年香港的回归使大多数民众产生了负面情绪,金融危机的到来使香港经济持续低迷,电影市场又充斥着这种粗制滥造的系列片和类型片,加之盗版影碟的冲击使电影界陷入低谷。

年轻一代的导演如彭浩翔,将这种大环境下香港群众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融入到自己的电影创作中去,用另类的叙事方式,独特的叙事视角讽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冷漠与背叛。

才有了诸如《买凶拍人》、《低俗喜剧》中直言指出香港电影落寞的原因在于不在乎电影制作的细节以及电影界金钱至上的原则;

《青春梦工厂》中感慨香港大学生是无梦想无责任感的"垮掉的一代",以及《出埃及记》中抨击体制的黑暗与混乱,《大丈夫》中反讽两性关系之间对立与矛盾等等这些作品皆充斥着导演自身的文化个性,深刻描绘出金融危机下当代香港群众的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

不仅如此,电影还应该是反映社会背景与历史时刻相互交集的场所。

黑色幽默电影《出埃及记》和《维多利亚一号》是彭浩翔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导演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勾勒出的蕴涵着当代香港社会的体制与文化。

《出埃及记》是一部在一定程度上讽刺英政府的统治对香港社会带来秩序上的混乱,正义被淹没,无权的小人物在面对生命的威胁时,寻助无门,最终难逃厄运。

彭浩翔在影片的开始用一个极具荒诞的长镜头描绘了含笑的维多利亚女神默默注视着一群蛙人欺辱一个手无寸铁的男人,警察们最后还一致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你不加入我们,那么不正常的人就是你。

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秩序混乱的世界,人的疯狂与毁灭只会是必然结果。

而在《维多利亚一号》中导演怀着同样批判的意识着重展现了金融危机来临前,被时代抛弃的个人的无意识行为。

在电影中,带凡是带有政治、历史背景的元素都要求导演具有辩证的历史观,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观众“认识论”的构建提供保证,更是对于维护观众文化权利的责任所在,所以在彭浩翔的电影中不管是对于本土文化的剖析或者是社会意蕴的表达都充分体现了导演本身的主观精神世界。

彭浩翔善于观察与模仿,但在模仿的同时往往会加入自己的创新意识,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向观众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

艺术不仅来源于现实,更是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所以一部充满导演文化个性的好的片子,不能只局限于满足观众对于视觉效果的需求,还应该在历史和人性,文化和精神上为观众提供一种现世性的思路。

通过对虚假、荒诞的事物的描绘,敦促观众反思其蕴含的真实、美丽的情感,也为同行创作者在充满雾霾的商业作品中展现出充满文化韧性,平衡艺术与商业的思路上提供独特的创新点。

突破地域界限,融合多方文化

黑格尔曾经论述到:

文化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彭浩翔的崛起是伴随着香港电影市场的式微,纵观彭浩翔的电影走向,在创作伊始,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风格,反映香港社会的文化变迁以及都市生活,后才逐渐走向与内地文化语境逐渐融合的趋势。

许多香港导演“北上”之后刻意丢掉了自己的本文化,迎合内地观众口味,但在制作方面又不如内地导演更了解内地观众的喜好,进而失去竞争力。

但是彭浩翔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融合"港味"于内地电影的创作中,让话题逐渐多元化、生活化,其实也侧面反映出,随着市场的发展,香港群众也逐渐放开怀抱,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世界的多元,从容面对困境。

在转型初期,彭浩翔遇到了诸多的不适应,比如说在电影《伊莎贝拉》中,电影内容的背景创作是置于澳门回归的大背景下,讲述女儿错认爸爸最终圆满在一起的故事。

这部电影对于以往彭浩翔的电影作品比较来说,算是口味最轻的的黑色幽默。

或许也不应该将这部影片归为彭浩翔黑色幽默电影之中,这部电影上映后引得观众一片唏嘘,谁都没想到,一向重口味的彭浩翔,这次居然换了"汤",但是细节上还是标有彭浩翔的标签。

比如类似香港街道的澳门小巷,说话方式依旧是粤语等等。

这种程度的迈出,正是彭浩翔已经融合多方文化的开始,反映了在香港电影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香港导演为进入内地市场所做出的准备。

其实在彭浩翔早期的作品中开始与内地文化融合的标志是《大丈夫》的上映,电影中已经明显出现了内地演员,虽然不占主要戏份,但是这部电影是彭浩翔开始融合内地文化的尝试。

直到2004年的《公主复仇记》,启用内地演员陶虹成为电影主演,彭浩翔才是真正突破了地域界限。片中彭浩翔将陶虹的角色设置成来港工作的内地妹,和钟欣潼饰演的港女平分秋色,谁也不逊于谁。

在这部影片中虽然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但是彭浩翔在题材的选择和语言的使用上已经开始逐步适应。

之后彭浩翔随“北上”步伐来京发展,推出“春娇与志明”系列,从一开始的在宣发与制作上的水土不服到后面的票房大卖,彭浩翔一步步改进自己的创作细节。

在迎合内地观众的同时也并没有抛弃特有的“港味”,利用本身与内地文化的差异,在讲爱情的过程中也切入了一个“香港人在北京"的故事,让电影的风格透露出一种港里港气的京味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视线,票房一路攀升。

学者李欧梵曾谈到香港电影的特色:“就在于‘杂’性……甚至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从各种形式的拼凑中创出异彩。

彭浩翔能够吸收各种文化合理的杂揉成一种新的特色,既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又能够在他文化笼罩下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一方面体现了香港社会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全球时代文化观给艺术创作者们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使不同的文化在全球文化共同体中展现出不一样的活力与风采。

主体性与身份认同的正面建构

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关于影片中塑造的所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服装道具等等内容都与其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相互关联。

自“九七”回归后,香港人在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迷茫和徘徊的状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香港人对于本土文化的信任是多于意识形态的再建构,从以上章节的述论中,不难看出香港人的自我意识是随着本土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的。

“九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港民们对自身的身份仍然存在迷惑,国家意识淡薄。

在内地,香港代表着西方,而在西方,香港属于中国代表着内地,但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又使香港民众存在认知偏差,这就导致香港一度认为自己是没有归属的独立个体,才出现了“香港人”这种专属称呼,这样的状况实际上对内地人民与香港民众关系之间的亲密产生了阻碍。

直到后来香港年轻一代导演逐渐走向舞台,不断融入多方文化,引入内地元素,且中国内地也不断向香港传递具有国家意识的艺术作品,加之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济间的贸易往来,推动国家意识的传递,彼此间的文化交流才逐渐密切起来,为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建构提供保证。

从彭浩翔前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所具有的“港味”意识十分浓厚。

比如《买凶拍人》中的黑帮,《大丈夫》中的夜总会以及《青春梦工厂》中的日本女优并没有关于中国内地元素的加入,电影故事发生背景,讽刺主题都是就香港本土的文化、教育展开,但其中却透露着对于香港命运的焦虑和对新一代年轻人迷惘状态的失望。

随着CEPA协议的推出,彭浩翔的作品慢慢融入关于内地的元素,比如《公主复仇记》的女主陶虹,《春娇与志明》以及《春娇救志明》中的选角、在北京的取景等等无不体现着导演的用心。

但是电影的内容不仅仅是选角和取景等表面影像内容的变化,更多的是对自身身份怀疑的态度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内地文化的展现,如天安门、胡同巷更为现代的都市文化生活,且后期彭浩翔电影的是在三地分时段上映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

这样文化的传播就不会仅仅局限于一处,带有着港式文化的京味儿风格的电影更有助于内地群众了解香港文化,也有助于香港人民归属感的产生。

但是,内地文化与香港文化的差异性也并不一点要完全融合,给他们彼此展示的空间,有融合的部分是因为香港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孩子,一脉相承。

其实,两地差异化的显现也并不一定就是对身份认同的阻碍,经历百年沧桑,香港也已经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中华文化向来是开放包容的,允许差异的存在也是我们进步的关键。

虽然在彭浩翔的电影中,关于内地文化的彰显并没有如香港般亲切,我们也愿意相信很多香港人民包括电影导演们也是渴望试图融入内地,但是可能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还是对内地存在一些顾虑,香港才是他们信赖的家园。

所以电影完全可以承担起为内地和香港人民建构同一国家主体意识的文化使命,作为一种传播途径,展现各地区间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消除香港地区对祖国内地幻想性的信任危机,培养香港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借着电影这一不受时空限制的艺术的传播,给内地人一个真正了解香港的机会,促进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同时也多创作和向香港输入一些制作精良具有文化个性的主旋律电影。

展现祖国的强大与包容,增强其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骄傲,给内地和香港导演的创作,以及电影内容的制作提供一个新的突破点。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