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系大片「全程黑白的大闷片看完后彻底跪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65更新:2023-04-11 04:14:45

一到年底,小巴就开始莫名地激动。

作为电影杂食动物的小巴,虽然对于《海王》这种爆米花没有丝毫的抵抗力。

然而如果能够看到一部高水准的文艺片,那也还是极好的!即便碰到的几率不下于写出一篇十万加……

不过,每年的年底都是年度佳片扎堆的时期,所谓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基本就是这一两个月出现的片子。

而阿方索·卡隆执导的《罗马》估计是今年颁奖季的重头戏了!

罗马

Roma

导演:阿方索·卡隆

主演: 雅利扎·阿巴里西奥 / 玛丽娜·德·塔维拉 / 迭戈·科蒂娜·奥特里 / 卡洛斯·佩拉尔塔 / 马科·格拉夫 / 丹妮拉·德米萨 / 南锡·加西亚

目前豆瓣评分8.3,其中有80%的打分者给到了四星以上,而国外媒体早在电影登录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就已经给出一水儿的五星好评。

其实,说到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就得提到他另外两个兄弟——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以下简称伊纳里图)和吉尔莫·德尔·托罗(以下简称托罗)。

虽然名字实在难念,但是一旦小巴说出他们的成就,估计就顺口多了。

2015年,伊纳里图开始发飙,执导的《鸟人》不仅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自己也拿到了最佳导演。

而就在第二年,伊纳里图凭借《荒野猎人》连庄最佳导演,还把陪跑了那么多年的小李子送上了奥斯卡影帝的神坛,终于让吃瓜群众心满意足地抹了抹嘴。

谁能想到,才过了两年,墨西哥导演就又来了。这次的荣光,给了托罗导演的《水形物语》,他复制了老乡伊纳里图三年前的辉煌,包揽四项奥斯卡,其中就有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那阿方索·卡隆呢?

其实这家伙是最早尝过奥斯卡甜头的人,早在2013年的时候,列位看官能猜到是哪部电影吗?

对了,就是《地心引力》!

凭借该片,卡隆拿到了最佳导演奖。

也因此,他跟伊纳里图、托罗则被称为“墨西哥三杰”,几乎将奥斯卡当成自己家后花园一样,拿奖拿到手软。

而作为三杰中名字最容易记的卡隆,在时隔五年后的今天,终于推出了自己史诗“大闷片”——《罗马》。

托罗导演在介绍这部片子的时候,说《罗马》是他人生最喜欢的五部电影之一。

说实话,小巴在看这片子的时候,前半个小时纯属强撑,闷到不行。

一小时后,则全神贯注于电影画面的每一个细节;

两小时后,彻底跪下,不禁在自己“2018年国外十佳电影”的名单上默默写下了“罗马”二字。

片中的诸多细节就像片中重要的表现符号水波一样,在脑子里来回摆荡。

这部全程黑白,几乎没有配乐的墨西哥电影,讲述的故事相当琐碎。然而本片却有个特点,那就是角色几乎都是女性。

我们的主角可莉奥,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女仆。

影片开始的半个多小时,正如小巴所说,就是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

小孩打闹:

女仆搓衣:

全家人看电视:

给公子做早餐:

我们几乎就像是跟随摄影机在观察这一家子的生活细节,你真的可以说:无趣。

但是等到可莉奥和男友开房,做一些无法言说的事时,本巴的兴趣才被勾起来了。毕竟,一个男人在求欢前,裸着耍一段功夫,还是很少见的前戏手段。

不过戏剧冲突,也就在此展开了。

当可莉奥和男友在电影院亲热时,告诉他自己怀孕了,便立马遭到了抛弃。男友熟练地来了一招“尿遁”,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去个洗手间”

与此同时,可莉奥的雇主家也遭到相似的变故。雇主太太的丈夫在外面不仅勾搭小三,而且从此不再归家,放着妻子和四个孩子自生自灭。

“爸爸不回家了”

虽然遭遇相同,可莉奥和雇主面临的困境却截然相反。

身无分文、出身贫贱的可莉奥,只能选择继续寻找抛弃自己的渣男,毕竟他还是孩子的父亲。然而千方百计找到后,面临的结果更糟。

她不仅被二次抛弃,还被侮辱和威胁。

“你他妈要是不想被我打个半死,想保住你那破孩子的话”

可莉奥所处的阶级,决定了她的无依无靠,就连母亲的地都能被政府强制征收。而又是阶级,决定了她的思想,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地在雇主家继续做事。

这个时候,遭到丈夫抛弃的女雇主,却选择了和丈夫一刀两断。

去朋友家过年狂欢:

任性地撞车发泄:

到海边和子女度假:

作为一位生物化学家,她虽然需要转行到出版社做全职工作,但是好歹她可以独立撑起整个家。

所以,《罗马》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便是:阶级决定论。

卡隆在接受采访时说,“《罗马》是对墨西哥社会等级制度的一次探索,在那里,阶级和种族一直顽强地交织在一起,直到今天”。

不同的阶级,便会造成不同的人生选择。更为残酷的是,即使遭遇同样的人生境况,中产阶级的知识女性也有能力打破悲惨局面。

但是作为下层阶级的女仆,她只能舔舐自己的伤口,即使生下了一个死胎,她也只能默默承受,什么都做不了。

“可莉奥,我非常遗憾,你的宝宝是死胎”

可如果这部电影如此简单,如此肥皂剧,小巴也不会被它惊艳到了。

导演卡隆真正用来讲述这些主线故事的篇幅,大约只有一大半。影片其他的部分集中在了新年狂欢、森林扑火、学生运动等等社会层面。

这些零散的篇幅,乍一看,和主线故事可能联系不大,然而却铺开了这部片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

作为土生土长的墨西哥人,阿方索·卡隆经历了墨西哥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他之所以在这种肥皂剧式的家庭出轨故事中,加入大量的隐喻和政治事件,就是为了展现一种宏大历史下的个人遭际。

这种电影,我们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也拍过。

比如张艺谋的《活着》: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而阿方索·卡隆虽然并没有让影片的故事时间跨越30年,甚至50年。

因为在《罗马》所述的两年时间里,他大大增加了历史的细节和容量。

这些细节,90%都来自卡隆的回忆。

卡隆甚至怕破坏对这份细节的还原,怕外国摄影师不理解他的意图,最终决定自己扛摄影机当起摄影师。

所以我们才能理解到为什么前面半个小时,影片的节奏这么慢。为什么男主人回家倒个车,摄影机齐车高,那么富有有仪式感。

因为卡隆还是希望呈现出一种不同阶级的生活对比。

中产阶级家庭时间的余裕,以及生活节奏的缓慢,和下层贫民区生活的野蛮和粗糙,让人从镜头中就能感知出来。

这便是《罗马》的魅力。

而影片中尤为动人的两个桥段,更是震撼人心。一段是因为学生运动引发的骚乱,警察和一些歹徒趁机杀害游行的学生。

怀着孕的可莉奥目睹了自己那不负责任的男人成了这场运动里的刽子手,吓得她当即羊水破裂。

但是因为暴动,交通瘫痪,医院也是忙不过来,可莉奥的孩子因为时间耽误太久,才生下来就夭折了。

所以到底是抛弃自己的渣男造成了这个悲剧,还是墨西哥的这次暴动造成了这个不幸呢?

卡隆解释说,“历史上有一些时期会对社会造成创伤,也有一些时刻会改变我们作为个体的面貌”。

时间和空间限制了我们,但它们也定义了我们是谁,与他人建立了无法解释的联系,这些联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我们流动。

小巴觉得,这是才电影大师级别的艺术见地。

而另一段让小巴悸动的场景,便是高潮部分,可莉奥冒死到海浪中营救雇主家的两个孩子。

此时浪潮不断拍打女主角,画面正好在海面的交界处,那种因为死婴阴影造成的心理冲击。

这段救人场景的真实感,一度让小巴的心都顶到嗓子眼了,生怕一个大浪过去,画面慢慢变淡,仿佛一个重锤敲到身上那样痛。

而真实感的建立,是靠阿方索·卡隆故意不给任何人剧透完成的。

他是片场唯一一个知道整个剧本故事和电影走向的人。

每天在开拍前,他才会把台词交给演员,试图从演员身上激发出真实的情感和震撼力。

这样的作品拿下金狮,小巴认为是实至名归。

不管它明年在奥斯卡奖上能不能摘金夺银,小巴也把自己心里的奥斯卡,送给卡隆和《罗马》。

文/巴塞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