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发展史「从千年古港到国际大都市大上海全景展现上海历史和发展历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84更新:2023-04-11 04:49:52

上海,背靠长江,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从近代史中的对外通商口岸,到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及贸易中心,再到拥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百年发展变迁是近现代中国沉浮蜕变的缩影。百年来,上海何以生生不息?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次全方位的历史回眸。

为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上海发展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大上海》从“百年中国看上海”的核心立意出发,不仅全景展现了上海170余年的发展建设历程,还用影像书写了上海在党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上的澎湃篇章,深刻诠释了上海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品格。

深入历史挖掘珍贵记忆

丰富表现手法让历史变鲜活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译本出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些历史大事件为何“机缘巧合”地发生在上海?在制作《大上海》的过程中,总制片人韩芸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生于斯,长于斯,却是借着做纪录片的机会真正走进她的心里。”韩芸说道,“制作《大上海》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希望讲述一段历史,更意在让当今的人们理解上海。”

为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大上海》主创团队可谓呕心沥血,从前期筹备到播出耗时整三年。开拍前,主创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调研,前往北京、香港等20多个城市,拜访历史当事人、亲历者150余人,撰写了超过40万字的调研报告。正式开拍后,摄制组对冒险家华尔的祠堂遗址、蔡元培的爱国学社旧址等百余处遗迹进行了超过1000余小时的抢救式拍摄,很多历史遗迹更是首次呈现在历史纪录片中。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甄别、提炼、比较、选择,是为了努力讲清楚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城市发展轨迹。由于全片涉及大量历史资料,主创团队为了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在表现手法上积极寻求创新。在画面呈现上,采用胶片上色、照片再生等技术手段,大幅提升了历史资料的表现力;采用沙画的表现手法呈现上海租界的演变、轮船招商局的商战等历史故事,丰富了视觉层次。在声音层面上,利用修复技术还原了孙中山的声音,让历史人物立体丰满起来。此外,还邀请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王珏创作了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这部纪录片以翔实的史料和思想的力量,打动观众并引发大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如此评价《大上海》。回顾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后,我们才更能感受到她的苦难与辉煌。随着上海城市传记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也被一一揭晓。

创新叙事方式

“以人说史”构建整座城市的历史

“关于这座城市有太多可讲述的历史,我们应该如何挖掘历史,如何挑选历史节点和人物,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以往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在叙事上,基本以时间轴为线索,按照时间线性梳理重大历史事件,但《大上海》的主创团队希望打破这种叙事呈现。

“以人说史”,是团队找到的方法论——故事从人的视角出发,通过亲历者或者历史学家的讲述,来构建整座城市的历史。“纪录片不是说教而是讲故事,我们选择以人带史,同时加快叙事节奏,提升观看体验。”韩芸说道。《大上海》从人物入手,挖掘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未被充分发掘、却又非常重要的人物,解读他们与这座城市间的关系。

(传教士郭实猎)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属的“阿美士德勋爵号”抵达上海,卸载鸦片的同时收集情报,这是鸦片战争的前奏。在这段历史中,英国传教士郭实猎成为关键人物,现在上海外滩仍然矗立着“郭实猎”信号塔。他是全片第一个人物,在《大上海》之前,关于郭实猎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不准确的,比如他名字的翻译就有“郭实腊”“郭士立”等多种版本。

在最初的资料收集中,分集导演郑波发现了郭实猎。“他是一个极其分裂的人,一方面他是传教士,要把上帝的福音带到这个国度;另一方面他为了个人利益,又加入到贩卖鸦片的行列中带来灾祸。”更重要的是,郭实猎在以往的纪录片中从未被深入挖掘过。《大上海》通过证据确凿、逻辑严谨的资料把郭实猎带到观众面前。

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打得异常惨烈。著名爱国教育家马相伯此时已经97岁高龄,由于钱都捐给了学校,囊中羞涩无钱支援前线,他就上街写字、写对联卖钱,整整筹集了10万元资金。后来,更是举全家之力,购买医疗用品办起了医院。不仅是马相伯,上海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如果用一些史实和数字来呈现,当然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但我们更想用个人细节来展现,放大人性光辉。”韩芸说道。

此外,最早向欧洲人讲述中国的麦都思、擅自签订丧权辱国协议的上海道台吴健彰、中国左翼作家发起者之一殷夫、最早预言南京路崛起的哈同等人物也在片中一一登场,串联起上海开埠至今176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引人入胜。

观众对很多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但未必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人和细节,而这往往是让大家深有触动的。主创团队也希望借《大上海》“开创关于城市历史讲述的新模式,而且可以被复制推广”。“以人说史”的叙事方式让历史叙述变得真实可感。上海纪录片元老刘景琦说,“过去我们拍的都是一个一个的人,这次是拍一群人,使纪录片的主题更深、更有说服力。看完全系列,上海之‘大’就跃然而出了。”

站在中国和世界的连接点

向全球展示上海更开放的发展姿态

为什么上海这座城市,既有浪漫优雅的生活气息,又有厚重朴实的工业底蕴?为什么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完美融合?上海总被人称作“大上海”。上海之大,不在面积,也不在人口,而在于视野、格局和气度。“开放、创新、包容”,已经成为上海的标签;“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更是直接概括出了上海的气度。上海有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始终能够立足大局,不断向外辐射,也能兼收并蓄、接纳包容,把自身变成一块生机勃勃的土壤。

从上海人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设新上海,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工业基地;从发行第一支“小飞乐”股票,到开放浦东开启崭新篇章;从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到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上海》作为一部全景式回顾上海城市发展历程的影像志,展现上海170多年城市史中那些激动人心的时间节点,以及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们敢为人先的宝贵品质是题中的应有之义。

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层面的延续与发展,在《大上海》中被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在片中不仅能看到在内外交迫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工商业如何坚强地孕育生长;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现代科学、新式教育、现代金融和新文化如何负重前行;更会在近年来上海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行“五个中心”建设的图景中,看见这座城市的生机活力。此外,它还讲述了上海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以上海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大上海》不仅有文献价值,更具备城市形象的传播价值。其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立足上海,更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有这样的格局,该纪录片自然有不一样的襟怀。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说道,“大上海的‘大’,首先在于它是东西方两个世界连接的纽带,是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带入中国的枢纽。第二层‘大’,体现在上海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整体发展走向提供了一种参考。站在某种角度看,上海的方向体现着中国的方向,上海的发展折射出中国的发展。”

《大上海》既包含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展现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发展之路。随着多语种版本的上线,《大上海》将成为向世界介绍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进一步提升中国和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全球观众将看到,上海站在中国和世界的连接点上,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