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狄公案 高罗佩「神探狄仁杰的缘起漫谈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13更新:2023-04-11 06:57:57

原创: Z总监

全文共2807字 | 阅读需6分钟

在西方汉学界,高罗佩被誉为七位华风西被的著名汉学家之一。他远离学院派汉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以小说传播其研究成果、让学术走出象牙塔,是西方汉学史上鲜见的成功案例,极具范式意义。

导演徐克的电影“狄仁杰系列”第三部《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于今年暑期上映,虽然电影的内容和反响呈两极分化,但是已经足以掀起一阵“神探狄仁杰”的热潮。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让狄仁杰从一代名臣变成“东方神探”的,竟然是一位荷兰人!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海报

狄仁杰(630-700年)是唐代的名臣,在早年担任大理寺丞时,仅仅一年之中就“断滞狱一万七千人”,并且“无冤诉者”。因此,在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中,狄仁杰与包拯、海瑞等人齐名,是百姓心目中刚正无私、断案如神的“青天”代表。

不过,狄仁杰在一千多年后的当代,突然又火了一把,成为了享誉中外的“神探”,在欧美国家甚至有了“东方福尔摩斯”的美名,这一切都缘起于荷兰外交官和汉学家高罗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模仿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形式,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文创作的一系列推理小说《大唐狄公案》。

高罗佩:让狄仁杰成为“东方福尔摩斯”的人

高罗佩(1910-1967年),荷兰外交官和汉学家。他从读中学开始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期系统地学习了中文、日文和梵文,毕业后成为一名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于1942年由盟军总部秘密情报部门分配到北非,做了近一年的情报特工。1943年,高罗佩终于被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中国,出任重庆荷兰驻华公使馆秘书。

高罗佩

在重庆,高罗佩的汉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开始致力于对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所轻视的“小题材”的研究,例如公案小说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一本清代公案小说《狄梁公四大奇案》,对屡破奇案的主人公狄仁杰大为折服,从此开启了对中国公案小说的阅读与研究之路。他认为中国公案小说中的主角及其侦讯本领丝毫不逊色于西方推理小说中的“名侦探”,而他们却在西方屡遭讹传和贬低,对此深感不平的高罗佩决心要向西方读者宣传狄仁杰这位“东方神探”的破案传奇。

狄仁杰画像

于是,高罗佩着手将《狄梁公四大奇案》翻译成了英文,英文译本《狄梁公四大奇案》在西方一经出版,就掀起了一场“狄仁杰热”,不计其数的读者纷纷来信要求高罗佩继续介绍有关狄仁杰破案的小说。然而,以狄仁杰为主角的中国公案小说数量实在是有限,高罗佩心中逐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亲自创作以狄仁杰为主角的推理小说!

二战结束后,高罗佩回到荷兰,不久后派驻日本,工作生活稳定下来的他开始用英文创作属于自己的《大唐狄公案》。

各国出版的狄公小说

从50年代初直至去世,短短十几年时间里,高罗佩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创作了140多万字,包括《迷宫案》等17部小说在内的“大唐狄公案”。在小说序言中,高罗佩宣称狄仁杰等中国古代名臣“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从此狄仁杰成为了被誉为“东方福尔摩斯”的中国古代神探。

大唐狄公案:中国公案小说与西方推理小说的完美结合

相比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属于西方现代推理小说的范畴,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在中国公案小说的“壳”中蕴含着西方侦探小说的“核”,即案件故事取材于公案小说,却摒弃了其中神鬼怪异的成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侦探小说中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广博的刑事侦讯经验和深厚的犯罪心理学基础。

由于《狄梁公四大奇案》等少数几部以狄仁杰为主角的公案小说已经被高罗佩翻译成英文,因此《大唐狄公案》中的案件主要取材于其它公案小说,例如以包拯为主角的《龙图公案》、“三言二拍”中的公案故事等。

高罗佩为狄公案小说手绘地图

以《大唐狄公案》的第一部小说《迷宫案》为例,高罗佩在创作中参考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中官员同一时间多个案件并列勘查的模式,如采用了“倪家兄弟遗产争夺案”“退隐将军丁虎国被害案”和“县衙方捕头的女儿白兰失踪案”三起案件并行的模式。三起案件看似独立,但彼此之间却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关联,案件的侦破交替进行,并行不紊,破案经过一环套一环,让读者欲罢不能,忍不住一口气看完。

《迷宫案》中的核心案件“倪家兄弟遗产争夺案”取材于《龙图公案》中“扯画轴”的故事。不过,以现代读者的眼光来看,这个包青天明察秋毫,从画轴中找到已故倪家老爷的真正遗嘱,并帮助幼弟从贪婪霸道的长兄手中夺回应有遗产的故事虽然有一定“推理分析”的成分,但是显得过于简单,并且包拯处理案件的手法还带有一定“装神弄鬼”的迷信成分,这无疑与以讲究逻辑,运用科学知识,推理出案件真相为宗旨的西方侦探小说大相径庭。不过,汉学造诣深厚又熟读西方侦探小说的高罗佩则以“扯画轴”的故事为内核,通过将倪家长兄调换遗嘱的方式复杂化,加入“迷宫藏真遗嘱”的类似西方“密室推理”的设定等方式,巧妙地将这个仅仅一千余字的公案故事扩展为长达十几万字的推理小说。同时,加入了倪家长兄涉及其它案件的情节,将倪家老爷藏真遗嘱于迷宫的行为解释为防范和试探。相比西方推理小说中往往很少解释案件当事人煞费苦心设计密室的原因,《迷宫案》中这样的剧情安排合乎情理,更胜一筹。

狄公系列之铜钟案

又如《大唐狄公案》中《四漆屏》的主线案件——商人柯兴元“投水自杀”的案件,就取材于《警世通言》的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但在结构安排和情节设置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除了前文所提到的丰富破案内容和增加案件支线外,对原故事中鬼神元素也做出了一定处理:先夸大了被害人生前心情不好,精神萎靡的现象;又将被害人的妻子和奸夫勾结杀人的线索暴露,由原故事中被害人“显灵”改成狄仁杰微服私访,深入贼穴时,一位窃贼无意间透露;还把包拯通过破解字谜找到被害人尸体修改为狄仁杰通过被害人房间里的苍蝇和屋里遗失的箱子两条线索推理得出;这样既保持了原故事悬疑恐怖的气氛,又给出了符合科学和逻辑的合理解释。而对于算命先生所谓的“预言”,高罗佩并没有像许多侦探小说那样简单归结为算命先生和凶手的勾结,相反他在《四漆屏》中保留了“占卜算命”神秘性,甚至若有若无的暗示其合理性,体现了他对中国鬼神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高罗佩为《狄公案》创作的插图

此外,在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系列的中《铜钟案》等小说,也有部分案件取材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中国公案故事。

《大唐狄公案》这部融合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和西方现代推理小说精髓的作品,不仅得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等世界各国知名推理作家的高度评价,而且极大的丰富了当代作家对中国古代破案题材影视剧的创作,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电影《血溅画屏》,1996年山西太原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等影视作品均为根据《大唐狄公案》小说改编,在当时引起一阵收视热潮,让中国的观众除了“包青天”之外,又认识了一位“神探狄仁杰”。受这股“狄仁杰热”的影响,进入21世纪之后,又涌现了大量原创的“狄仁杰探案”题材的影视作品。

狄仁杰影视作品

在准备迎接又一拨“狄仁杰探案”题材的影视作品的同时,我们也不妨静下心来,去追寻“神探狄仁杰”的源头,细细品读高罗佩的推理小说《大唐狄公案》,从中领悟其无穷的魅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