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拍的新疆纪录片「这部讲述新疆的电影在日本获大奖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看了会羡慕」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2更新:2023-04-11 09:31:45

由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诗人导演秦晓宇监制、著名主持人汪涵担任总策划的国产影片《第一次的离别》,斩获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成为本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闪亮的中国力量。

该片以新疆沙雅男孩艾萨的生活为线索,讲述了他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以及他对患有疾病的母亲那份感人至深的子爱之情。影片紧扣“爱与离别”这一主题,通过孩子们的离别故事,为观众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久已失传的童年画卷和成长所经历的阵痛与淡淡忧愁。

有趣的是,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不仅沿用了本名,就连影片中的父母们,也是由他们生活中的父母出演。主创团队经过半年田野调查、一年纪录片跟踪拍摄,在此基础上组建故事片团队,又经过两年驻地拍摄,完成了这部诚意之作。

导演王丽娜

本片是王丽娜导演的长片处女作,不过整个创作团队经验丰富、极具实力。监制、制片人秦晓宇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执导的影片曾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摄影师李勇也曾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剪辑师是常年跟贾樟柯导演合作的法国剪辑师马修,代表作《山河故人》《江湖儿女》;作曲文子,曾为《白日焰火》《嘉年华》配乐;声音设计师李丹枫,作品有《白日焰火》《大世界》《暴裂无声》;为影片调色的洪文凯,也是《刺客聂隐娘》的调色师。

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究竟是怎样诞生的?汪涵担任总策划的背后又是怎样一种渊源?我们分别对话了影片导演王丽娜、监制秦晓宇、出品人之一吴飞跃、腾讯影业高级副总裁陈菲、音乐文子、摄影师李勇等主创,为我们讲述创作中的种种趣事。

问:电影中的两位小演员艾萨和凯丽,都非常有灵气,当时是怎么选中他们的?

导演王丽娜:我花了半年时间去选人物。不仅要看孩子的样貌、个性,也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调研阶段我选中了三个孩子,并进行了一年的纪录片拍摄,但最终创作剧情片时选了这两个孩子。

我见到凯丽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的家乡在新疆沙雅,那是一个充溢着阳光的地方。那天我去小镇上寻访,就和凯丽偶遇了。她穿着红裙子在倒塌的土坯房前跳舞,特别美,我确定一定是她了,这孩子有一种精灵般的天然自在。后来我知道她很喜欢穿红裙子,这不仅仅是服化道的问题,对于一个小演员来说穿什么会影响她的整个状态,所以戏里她穿红裙子的戏也比较多。

我也会去各个小镇、各个学校去寻找人物和素材。艾萨是我在一所学校里听一个老师讲起的,他说有这么一个孩子,妈妈从小失聪不能说话,他从小是喝百家奶长大的,无论下雪天还是下雨天,他永远在照顾妈妈。那个老师觉得艾萨令他很感动,因为这孩子冬天照顾完妈妈后还是最早去学校的,给教室架炉子。

听老师聊艾萨的时候,我觉得他承受了其他同龄的小孩子不能承受的东西,可能是个有些忧郁、伤感的男孩。但其实他不是这样的,他在学校特别活跃、开朗,足球也踢得很好。我听完老师的讲述,就去了艾萨家,他家那时还是木栅栏的门,我推开门,艾萨就在架子车下,给一只小羊喂奶。

问:我们注意到演员表里,男女主人公剧中的角色用了他们真实的名字,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电影中的人物是否就是他们生活中的身份?

导演王丽娜:他们的名字很好听,而且如果改了名字,小演员会觉得那不是我自己了,会不自然。说到电影中的人物,有些跟他们现实中的身份是一致的,有些则不是。但没有一个人物不是被精心挑选的。

监制秦晓宇:其实艾萨和凯丽这两个孩子原本有各自的生活,并不相识,如果没有这部作品,他们之间所有的交往是不存在的。但在这部电影中,孩子们的友情十分动人。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创造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好朋友,而且要把握分寸,不能让孩子觉得是在干一件表演的事情,因为最打动人的表演是没有表演痕迹的,是最朴实、最本真的流露。千万不能把这个损害了,不能用强戏剧性和表演性的东西来冲淡这一点。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彼此间有情节的交织,是有设计的。你们看这部电影不到两个小时,但其实拍了近两年。随着孩子们成长积累了大量素材。我们也希望拍出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成长感。这很需要耐心,随时间而来的凝结和创作,是挺重要的。

问:影片中那个太阳即将升起,小男孩艾萨赶着羊群走在积雪消融的大漠的镜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镜头有怎样的意味?

摄影李勇:整部戏天时地利人和非常给力。那天我们拍的时候,光特别好,我们就组织了这样一个镜头。

导演王丽娜:两个家庭的孩子都面临着第一次的离别。我一开始就想到最终太阳照常升起,有一群羊,有种田园牧歌的诗意。

问:电影拍摄前,你曾大量取材并拍摄了纪录片,当决定拍这部故事片时,就已经定下了“第一次的离别”的主题吗?

导演王丽娜:我觉得电影名最好不要太直白,应该有丰富的意味,就像我个人喜欢的影片,一定是没有明确的结论和固定的结构,一定是存在观众可以攀爬的缝隙和裂缝的。我不想用明确的表达去勒索你、绑架你,我想让观众更有意识、更清醒地去观看他们,同时唤醒你内在的一些东西。我喜欢含蓄的、有扩展性的表达方式,片名也是如此。当然最后敲定这个片名,是因为艾萨上了一堂课,课文就叫《第一次的离别》。

监制秦晓宇:我们起初考虑过叫《小月亮》,暗指童年之美,内涵也很丰富。同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连孩子也不例外。但不管怎样,我们希望童心如“小月亮”,映照整个世界。

问:这部电影在筹拍之初是没有剧本,只有大纲的,为什么大象点映仍决定立项?

出品人吴飞跃:我们看到丽娜展示的在新疆拍摄的纪录片素材,展示这些动人的孩子,我们感到特别惊喜。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能在一些影像作品中看到新疆的景象了,还有新疆非常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王丽娜是一个特别纯粹的创作者,也很有韧性,她研究生毕业就加入了大象。说实话,我们真是一个挺理想主义的团队。在一个停电的夜晚,大家共同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挺冒险、挺冲动,但又按捺不住冲动的决定。我们干了很多铤而走险的事情,昨天我还说,我们说又过了一次险滩,真是这样。但整个过程中,我们从未怀疑过这件事会不成功,这种创作最考验的是的初心和坚持。

站在大象点映的角度来说,最需要的是去做好一切能支持的工作。包秦晓宇老师全程从策划到拍摄、后期,保姆式的支持,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到项目中去,贡献所有的才华智慧和心血时间。从大象这边来说,也尽可能去解决创作者的后顾之忧,包括资金,包括优秀的后期团队,来实现一个奢华的梦。

问:汪涵担任这部电影的总策划,是出于怎样的契机?

监制秦晓宇:我们是好友,一起做一些中国方言文化保护的事情。这部电影我一开始就和他说了,这是一部纯维语对白的电影,他非常感兴趣,这类影片是很罕见的。他还告诉我说,湖南广电人都有新疆情结,湖南广电的台长吕焕斌先生就曾在新疆挂职过两年。汪涵就觉得,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不管从情感上还是道义上都应该支持。

汪涵也比较相信我们,他知道我们不会去做一部爆米花电影,我们希望做的是有审美价值、有社会意义、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我们有一个创作理念叫“诗与真”,也就是诗意与真实,在《第一次的离别》中,诗意的因素和现实元素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的创作方式是有一些大胆的。因为我们只有故事大纲,没有剧本,这个大纲来自于王丽娜调研半年、拍摄一年的纪录片素材。这种创作方式与一般剧情片是有所区别的。而汪涵很支持我们这样做,他觉得电影创作没有一定之规。

至于具体创作,他不会干涉,非常尊重,生活中他也是一个特别谦逊宽厚的人,只在我们特别需要时,给予最关键的帮助。比如当我们资金特别困难时,他说,“你们放心去拍吧,我们一起来融资。如果实在找不到投资,最后差多少,我个人补上。”

问:参与这部电影是因为觉得这类题材容易拿奖吗?

腾讯影业高级副总裁陈菲:好的作品倘若能够被市场和专业奖项所认可,那肯定是一件好事,不过电影本身的价值才是腾讯影业的核心关注。事实上,从Next Ideal腾讯青年创新大赛开始,我们就一直关注、支持青年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助力新领域新题材的探索。这几年,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的青年导演开始进军大银幕,获得赞誉,电影市场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年轻的创作者们。另一方面,腾讯影业在这三年成长里,一直秉持着“初心”“敬畏心”“信心”和“耐心”,虽然影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主导与主控项目,但是完善自身能力与连接优秀合作伙伴的脚步也持续在加强。

我们欣赏这部充满亲情、友情、家园情的作品,腾讯影业希望与他们合作、连接,对优质国产电影与青年导演助力,为电影市场的多元题材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这是影业责任之一。如果优质的电影可以拿奖,我们当然会很高兴,但一切顺其自然,希望咱们一起为它加油。

问:片中的配乐都特别空灵,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民族音乐。

监制秦晓宇:音乐的挑战性很强,我们对本片的音乐创作者文子老师提出了很高的标准。一开始我们就不想做纯粹民族音乐的东西,我们希望既有现代国际音乐的共通表达,又是民族音乐元素的创造性运用。

音乐文子:这次创作又兴奋,又熬人,但是又幸福。在音乐制作上,我们希望采取简约的方式。因为大自然已经很美了,自然的原生态、风声或者鸟鸣的声音,这一切都已经很美了,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然后我们觉得要有人声、有歌,但一定不是歌曲的形式,人声只是一个乐器,它是一段音乐,不是一首歌,这个概念我们第一次见面,看完片子就定了。我应该是写了11段音乐,最初的创作过程非常顺利,大部分音乐是春节期间在老家完成的。但片尾音乐折磨了我足足有七八个月,推翻重来了多次。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