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藏戏「走进青海电视台格萨尔王剧组近距离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38更新:2023-04-11 17:57:10

李西九/文

在这银雕玉琢的雪山之邦的浩瀚传奇里在这滴翠飘香的草原上化生的悲壮歌剧中激荡着壮士的爱国豪情和妇女的无限忧愤展示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和阵战的风云……

这些明丽而雄浑的诗句,就是出自《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比以前被人誉为世界上最长史诗的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要长好几倍。它虽源于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中,但流传早已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流传中外,被誉为“东方的《伊里亚特》”。历经几个世纪的传唱和加工,现在流传的约有六十余部一百五十万行,近一千万言。

史诗写天帝爱子格萨尔,看到妖魔鬼怪横行人间,遂自愿下凡,投胎于一位正受鞭挞的女奴。从此,他也成为奴隶的儿子,取名角如。角如勇力过人,嫉恶如仇。他声称:“我到凡间的责任, 就是要拯救穷苦的生灵。”一次行刺暴君时,他不幸被捕。在被推上断头台前,却又碰上机遇。原来,他的勇敢、正直和才干,征服了所有的人,敌人也不能不敬畏他三分。于是岭国有人提议,若他能在赛马中获胜,不但能得到自己心上人珠牡(藏语意为最美丽的姑娘),还要

登上岭国君长的宝座。经过一场激烈的竞争,他终于赛马成王,角如自此被称为格萨尔王了。

史诗中写他在完成拯救人民、统一草原的大业后,又重返天国。离开人间前,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童年我是流浪儿

角如就是我名字。

居住黄河下游地

捕捉地老鼠虎魔有本事

中年我叫制敌王

降伏了霍尔和妖魔两仇敌

晚年叫做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佛

专做解脱众生……”

格萨尔在统一草原各部落后,又领导藏族人民开拓草原,征服自然,发展畜牧业,改善人民生活。史诗说到:当时格萨尔王所统治的疆域,北起内蒙,东

至甘肃的天水,西至尼泊尔,南至四川西部,人口达六百万人,无疑是藏民族最强盛的时期。

从史诗还可以看出,格萨尔的原型,就是娶唐朝文成公主为妻的藏王松赞干布。诗中的汉妃,自然暗指文成公主无疑了。这部史诗所描叙的频繁战事,基本上概括了公元六至七世纪间青藏高原上各部落由分散到统一的过程,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清朝乾隆年间,我国曾出版过八种藏文本,七种蒙文本,以后又传入日本、外蒙、俄国以及西欧诸国。令人不解的是,却没有引起汉民族的注意。本世纪四十年代,一位德国学者到西康考察,看到了这本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于是,为学藏文,留下当了喇嘛。解放后,我国有关研究人员从国外拿到这部史诗,这才知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1958 年以后,研究人员曾收集了不少资料,研究工作也有了头绪,十年浩劫一来,却又把这些当成封建迷信和糟粕加以批判、烧毁、失落之余,所剩无几。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中的神,他跃马横刀的画像,供奉在藏民家中最显著的位置。《格萨尔王传》是他们的“圣经”。同汉族人民熟悉和热爱《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一样,藏族人民对格萨尔也是有口皆碑。目不识藏文的说唱艺人,也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几天几夜,少则十几部,多则六十多部。

而且,这种民间口头文学,至今仍在丰富和发展着。说唱艺人所到之处,观者如堵。这些民间艺术家拿着插有羽毛的王冠,作为格萨尔王的象征,口中唱着世代

流传的歌谣,走着民族的舞步,陶醉着观众,也陶醉着自已。

这一年初,青海电视台决定把这部“东方的《伊里亚特》”搬上屏幕,并于 8 月开机。这部二十四集电视连续剧的编剧,是甘肃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赵邦楠。他十年如一日地把心血倾注在出版和研究《格萨尔王传》上,终于结出了金色的果实。这束金色的果实,必将给荧屏添彩,也给中国研究格萨尔的队伍一壮行色。

下面是我探营见闻

“ 乔对模,格萨尔王 ”

“乔对模”的藏语意思是“您好”。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心中的神灵。把格萨尔王搬上电视屏幕,在他们看来,好比给草原洒下灿烂的阳光。拍摄这部电

视连续剧的是青海电视台,自然,《格萨尔王》剧组的同志们,成了草原上最受欢迎的客人。

甜杏献给格萨尔剧组在青海黄南州拍外景,那儿有一座经堂(寺院)。经堂的果园里,结满了杏、梨、海棠(沙果),煞是爱人。青海气候干燥,拍摄下来,剧组同志们常常口焦舌燥。拾头望见果香扑鼻的杏、梨,真使人垂涎欲滴,但一见阿卡(喇嘛)们严肃的面孔,也只得咽了下去。后来当阿卡们得知他们是拍格萨尔的,脸上的冰霜顿时消融了。不过对于头上的果实,大家都不愿提及,似乎那是上帝伊甸园中的禁果。

有一个年轻的阿卡,常跑来看拍摄,对于武打场面,更是场场必到。为此,副导演王设计同他聊了起来。原来,这个十八岁的阿卡,进寺院前,竟是爱穿喇

叭裤,爱看《霍元甲》《陈真》等武打片的“时髦青年”。

当王副导问他为什么不愿过正常人的生活时,年轻的阿卡坦率地说:“因为可以不种地,也不像你们在日头下拍电视。”一次,拍完武打场面后,他悄悄给演员们送来一包东西。打开一看,竟是又大又甜的杏子。王副导关切地对他说:“你小心红保 (寺院主持)说你。”他却笑笑:“怕不会的,杏子是给格萨尔王的。格萨尔王也是藏族人民信奉的神呀!”听到这里,周围的同志都被他的幽默感逗笑了。

山歌送来小珠牡

迎接汉妃进藏,场面大,人数多,仅龙鼓舞就有一百二十人。可是,这场表现藏汉团结的大场面,却缺少女主角——少年时代的珠牡。王设计副导演心中焦虑,独自来龙务河边,坐在山坡上发愁。小珠牡的演员要同大珠牡的形象相近,能歌善舞,而且要有藏族人的气质。为此,老王曾在西宁市跑了不少学校,都没

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怎么办呢?只好到了拍摄地黄南江再说吧。现在,拍摄在即,小珠牡仍无着落。忽然,龙务河的远处传来藏族的酒曲(山歌的一种)声。他凝神倾听,好甜的声音!穿透力也强,是谁唱的呢?循着歌声望去,只见几个藏族小姑娘在河边嬉水。老王出于好奇向她们走去。真巧,在小姑娘中,竟有一个同大珠牡的演员刘培非常相象的,一问,又正好是黄南文工团的学员,能歌善舞。小姑娘名叫索南卓嘎,今年十二岁。当索南卓嘎被带回剧组时,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这肯定是我们的小珠牡,没错!”戏拍得很成功。虽然小演员第一次上镜头,又不懂汉话,全靠打手势理解导演的意图,但由于她人很机灵,还是把小珠牡演得可爱极了。

假戏求真闹笑话,剧组拍第一集《魔国入侵》中押送奴隶的场面,是在较偏僻的牧区。剧中有魔国将领黑老鸦鞭打奴隶的情节。考虑到前几次牧民作为群众演员演出时,一时难进入角色,甚至在关键的时刻发笑,因此,这次导演暗中嘱咐黑老鸦的演员,“要来真的……事后再向他们道歉”。现场拍摄时,果然老乡们的脸上现出了恐怖的神色,效果倒是挺真实的。没想到,第二天,乡政府的领导找到剧组来了。

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也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使一部分“过来人”发生了误会。

剧组的同志们乍一听到事情的原委,禁不住全乐了。

作者简介:

李西九,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许家坊乡杨家坪村人,土家族。在武钢三中、武昌水果湖中学读过书,在湖北省钟祥市东桥镇团山村当过五年半中国农民。后招工到武钢在子弟中学教书,在中小学教育处参与教育志编写。招聘到湖北电视台《电视月刊》后,做编辑、记者,后评聘为主任记者,并任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和湖北电视台纪检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创作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在武汉的故事》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江西卫视等台播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