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素贞唱词中的六桥指什么中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6更新:2023-04-11 19:21:51

伫立西湖苏堤,六桥桥头所见,各领风骚。

映波桥是苏堤六桥由南而北的第一桥,旧时通赤山港(赤山埠)。桥名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浙江松阳赤岸吴朝冕先生书。此桥面迎平湖,四山环绕,亭台楼阁倒影悠悠,故名。该桥长17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7.40米。桥栏上铸有石狮若干,或护崽玩耍,或怒目而视,煞是讨人喜爱。现桥栏望柱上装饰有狻猊(据说它是狮子和龙所生,但在中国神话中是不存在的。因狻猊喜烟、好坐,所以大神经常派它去扛烟灰缸即香炉)、蝴蝶、回纹图案。

映波桥南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站在桥头可见湖面上映有“花港观鱼”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倒影。紧靠南山路一边能望到新建的雷峰塔。一路走过路边的丛竹,行至桥头又可见从堤横入花港的小桥,那头便是有名的蒋庄,曰“兰陔别墅”。桥西侧有南宋理宗赵昀宝庆二年(1226)京尹(临安府尹)袁韶(1161-1237,庆元府即今宁波人,一说为鄞县人)奏请朝廷后所建的一座祠庙“集贤堂”,“奉忠臣孝子、善士名流、德行节义、学问功业,自陶唐至宋,本郡人物许箕公以下三十四人,及孝妇孙夫人等五氏,各立碑刻,表世旌哲而祀之。以表旌祭祀本郡自陶唐许箕公以下至宋以来忠臣孝子、善士名流、德行节义、学问功业等人物三十四人,及孝妇孙夫人等五氏”。祠之东北角有“旌德观”,门上有匾为“仰高”。堂之外堤边,有桥名“袁公桥”。如今,集贤堂仍是介绍、展示杭州名人文化和纪念缅怀先贤的场所。

今人吴山野士《七绝·苏堤六桥之映波桥》云:

西湖里外各婆娑,朝暮烟霞自映波。

摇曳青山无限意,桥头伫立咏诗多。

锁澜桥是苏堤的第二桥。落日时分,水光荡漾,故名。桥长16.9米,净宽6.4米,单孔净跨6.2米。旧时通赤山麦岭路。在桥上近可见小瀛洲三潭映绿岛,雷峰塔半藏翠山中,以及湖对面不远处的汪庄,远可眺城隍阁恰似吴山之冠珠。桥西有“湖山堂”,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1265-1274)京尹洪焘(于潜即今属浙江杭州临安县人)买民地所建,“栋宇雄杰,面势端闳,冈峦奔赴,水光漾,四浮图(同“屠”,指塔。)矗四围,如武士相卫”,前后种有水芙蓉、茭白和蒲苇。两年后,由增建“水阁六楹,又纵为堂四楹,以达于阁”,将阁与桥都用水榭联通,“尽纳万山之景”,一时间成为西湖上堂宇之冠,游人趋之若鹜。

“锁澜”二字和“映波”是对仗的。“映波”给人以波映湖中、起伏荡漾的感觉,而“锁澜”则有波澜不兴、风平浪静的意思了。东面的外西湖,水域广、游船多、动感强;而西面的里西湖则相对平静多了。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锁澜”顾名思义,是用来锁住波澜的,外西湖上本来波光粼粼,一过锁澜桥,呈现在面前的里西湖水竟然一下子变得无比平静,犹如一面大大的绿镜子,长长的苏堤及堤上密集的植被,将西湖东面杭州城里刮来的风挡在了苏堤以东,所以里西湖的水面自然比外西湖水面平静得多。桥栏望柱上雕刻着云龙图案。这条龙和云气紧紧纠缠在一起,正应着“锁澜”的“锁”字。这条云龙张大嘴巴正在喷水,水下还有一只鲤鱼摇头摆尾,似在感谢天降甘霖。

吴山野士《七绝·苏堤六桥之锁澜桥》云:

兴风作浪有灵仙,捉怪围堤意锁澜。

小伫桥头怀抱动,诗思入影几回看。

望山桥是苏堤的第三桥,旧时通花家山港。不远处即是花港观鱼公园,另一侧观望则可见三潭印月岛。桥长16.9米,净宽7米,单孔净跨4.7米。桥栏望柱的柱头是一枚石榴。下托莲瓣,顶上分叶,寓意红红火火、子孙繁荣。

桥西侧就是著名的“三贤堂”,“实为尊礼名胜之所”。府尹袁韶“大资请于朝”,“买居民废址,改造堂宇,以奉三贤”,目的为“崇教化、励风俗”。匾额分别为“水西”“云北”“月香”“水影”“晴光””雨色”。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1597-1680,浙江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在《西湖梦寻》中却记载,宋时西湖边有两座“三贤祠”,一座在龙井寿圣院方圆庵,尊赵阅道(1008-1084,北宋文学家,衢州西安即今浙江衢县人)、僧人辩才((1011-1091,北宋佛教天台宗高僧,俗姓徐,名无象,法名元净,于潜县即今临安于潜镇人)、苏东坡为“三贤”;另一座在孤山,祀奉白乐天(白居易的字,772-846,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林和靖(即林逋,967-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苏东坡为“三贤”,后来搬到了苏堤的“三贤堂”。因为来游玩的人特别多,府尹在祠堂中另辟一处,出售官酿的酒,也算是相当有商业头脑。当时有人题诗:

和靖东坡白乐天,几年秋菊荐寒泉。

而今满面生尘土,却与袁樵趁酒钱。

这首诗说的是这三人当了一辈子清官隐士,到死后埋到土里,却成了袁府尹赚酒钱的幌子了。

南宋理宗赵昀淳祐年间(1241-1252),婺州有个叫胡侊的读书人,在三贤堂内开堂授课,因他号雪江,故称“雪江讲堂”,假如保留到今天,应该可以评上“中国最美私塾”了吧!

望山桥上望不尽层峦的丘陵,看不腻葱郁的山色。东眺吴山,西观丁家(山),层峦叠嶂,岚翠可挹,望山之趣更在“双峰插云巍然入目”“不见庐山真面目”“妙处难与人说”。山下环湖,春夏之际,更能领略到“四面荷花三面流,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西湖秀色。

根据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1938年4月20日出生,本名陈喆,生于四川成都,中国当代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祖籍湖南省衡阳县渣江镇)小说三部曲《梅花三弄》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第三部《水云间》再现的民国十八年(1929),画家梅若鸿和千金小姐杜芊芊的第一次相遇,就是在苏堤的望山桥上。

吴山野士《七绝·苏堤六桥之望山桥》云:

苏堤小伫望山桥,向远怀思逐浪高。

仙岛飘摇留幻影,峰峦晃曳欲神交。

压堤桥(“堤”,古时写作“隄”)是苏堤的第四桥,桥长16.9米,净宽4.0米,单孔净跨6.3米。俯仰莲望柱,柱头是俯、仰两朵莲花。莲是佛家圣物之一,是吉祥的代名词,以圣洁,纯美,光明和普渡而闻名。以覆莲做装饰不但可以使桥更为美观,同时也是暗示一种辟邪化煞的作用。江南地区又是多水而莲盛,用这种饰物很是寻常多见的,且莲属“木”,根于泥,生于水中喜阳光照射,五行之属尽于其中。莲作为装饰除颜色禁忌以黑外,在材料和方位的装饰安排上基本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用它做装饰基本取义吉祥化凶,大方美观而大气。

压堤桥与湖心亭遥遥相对,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是眺望全湖的最佳处之一,故名“压堤”,仿佛是压轴的意思。“压”字在这儿有使其稳定、平静的意思。压堤桥旧时通茆家步港(茅家埠港)。据说桥下湖水极深,旧时行舟欲去茅家埠港,或去灵隐天竺,都要行道此桥。压堤桥旁花木扶疏,桥下水清自流。桥两头的堤上杨柳成荫。桥下种有数亩红白莲花、莼菜菱角。夏日清晨,水面映动朝霞,船行其间,满湖白衣娘子、翠衫小青,执发牵袖,依依惜别。露水在荷叶上乱滚,沾湿了发梢衣袂,也沾染了芬芳。这座位于苏堤中段的桥,被称为旧时西湖的“情人桥”。有首《西湖竹枝词》中这样写道:

茅家埠头芳草平,第四压低桥影横;

桥外飞花似郎意,桥边深水似浓情。

压堤桥的南北两侧,原各有一座建筑。南侧为施水庵,是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1213-1275,台州天台县即今浙江天台屯桥松溪人)所建的崇真道院,庵旁筑以石台,台上有石笼灯,照亮夜行船只,为湖上夜游客之最爱。相传宋高宗赵构常常乘船夜游,时候晚了,便宿在道院内。桥边湖中以前还产西湖莼菜,现在已经没有了。桥南靠西一侧还有一座亭,便是清康熙书“苏堤春晓”的御碑亭,雍正八年(1730)改亭为“建岑楼”,清未则为小屋。“文革”时碑断数块,至后补整树立。现在亭边面对着的是郭庄和新开的茅乡水情湖面,有浓浓江南乡情的感觉。压堤桥北侧,是水仙王庙。庙里供奉的不是水仙花,而是龙王。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即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诗《水仙花》说的就是这里:

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

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孤山处士家。

明代高濂作文《压堤桥夜宿》曰:

桥居湖中,下种红白莲花,方广数亩,夏日清芬,隐隐袭人。霞标云彩,弄雨欹风,芳华与四围山色交映,携舟捲席,相与枕藉乎舟中。月香度酒,露影湿衣,欢对忘言,儼共净友抵足,中宵清梦,身入匡庐莲社中矣。较与红翠相偎,衾枕相狎者何如哉?更愿后期,与君常住净土。

吴山野士《七绝·苏堤六桥之压堤桥》云:

伫立小桥似压堤,天光云影映波奇。

搜罗故事成新景,旁有碑亭是御题。

署名为“智仁和诚君子兰原创合作原创”于2016年6月29日金石斋诗《压堤桥》云:

施水庵旁青石台,龙灯明照夜船通。

访梅呼渡繁星望,夜开风露春秋同。

光浮流韵溪彩虹,重翠堤花映日红。

楚天行云清野空,胜景射眸诗画同。

晚霁岸月玉箫颂,浦雨莲荷乌篷共。

古道流水照影鸿,烟柳画桥鱼沧浪。

红霞鸥鹭柳丝丛,江枫渔火风物咏。

荷载弧形洞肩拱,冰雪风霜任水冲。

智慧结晶空前创,鬼斧神造巧天工。

(未完待续。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