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民族影城斗殴「难忘民族和平人民3家影剧院回忆南宁已消失的公众场所之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23更新:2023-04-12 01:41:56

文革时期人民剧院成为居民住宅

前言:“回忆南宁已消失的公众场所”系列文章共8篇,这是第二篇。

南宁市人民剧院、民族电影院、和平电影院是我童年心目中的天堂,是我接受文化熏陶获取欢乐的地方。

上世纪50、60年代,南宁市的文化娱乐活动极为贫乏,睇大戏、看电影几乎成为市民空闲的不二选择。那时,民生路的人民剧院,每晚的粤剧演出总是吸引大批的戏迷,尤其名演员的登台场场满座,是粤剧戏迷“睇大戏”最开心的日子。当阳街的民族电影院、新华街的和平电影院、兴宁路西街(银狮巷)的中华电影院更是男女老少茶余饭后欢聚娱乐的地方,特别是每逢香港电影上映,这里人头攒动象过节一般,人们常为扑到一张电影票而神采飞扬……

那时,我家住在民生路北五里(现民生商场对面巷子),巷子的另一头连着和平电影院,而我每天到当阳街小学读书,都途经人民剧院和民族电影院。因此,这三家影剧院几乎天天陪伴着我。

人民剧院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是两广的主要剧种,据说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广东流传至南宁,南宁市民把看粤剧称作“睇大戏”,是当年粤剧戏迷最得意的娱乐方式。1942年,民生路万国酒家旁(现新华书店对面)兴建了一座专门演出粤剧的剧场——新世界戏院,舞台前两侧设包厢,分上下两层,观众席间木板设围,有1338个座位,是40年代南宁最佳演出场所。1950年初新世界戏院收归国有,改称“人民剧院”,成为粤剧常年演出场地,南宁市群力粤剧团、凤凰粤剧团在此轮番登台。

当时,我母亲及周围的亲戚老乡很多都是粤剧戏迷,茶余饭后他们常常议论戏中的某某“文武生”、“花旦”如何如何,还常常讲戏里的故事给我们小孩听,潜移默化之中我对粤剧产生了兴趣,开始央求大人带我去看粤剧,渐渐地我也成了“小戏迷”,有时还攒起零花钱去买最便宜的楼后座或侧位座票独自进剧院看戏。人民剧院上演的每一个新戏及演员介绍,我都会在戏院的橱窗前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当阳小学与我同一年级的另一班,有许多粤剧团的孩子,有时我会跟他们到剧院看排戏,甚至到后台看演员化妆,因此粤剧团的许多名演员我至今如数家珍。1961年 4 月 4 日,我在剧院门口见到了来南宁演出的鼎鼎有名的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激动了很久…..

尽管我至今仍对粤剧的曲牌不很清楚,但粤剧的旋律使我着迷至今,现在我还常常播放粤曲乐在其中。文革期间粤剧停演了,1968年人民剧院成为武斗时失去家园的居民临时住所,一住十几二十年,90年代剧院被拆除建成现在的“妇女世界”商厦。人民剧院彻底消失了,可她作为我的粤剧启蒙老师,她留给我的悠扬婉转粤曲和动人神话故事永驻我心。

当阳街曾经的民族电影院

民族电影院 当阳街28号的民族电影院由广西军区始建于1951年,1953年交由南宁市电影公司经营成为南宁市第一家国营电影院。民族电影院大厅十分开阔,内设硬座1223席,在全市所有影院中面积最大,声光效果首屈一指,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革之前就已在南宁生活的市民,说起民族电影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电影院与剧院不同,她不单只是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还是当时的潮流集散地,因为看电影是许多年轻人交朋友谈恋爱的重要方式,所以影院门口总是聚集一对对穿着打扮时髦的小伙姑娘。可以说,民族电影院见证了无数人难忘的恋爱时光。每逢新片尤其港片上映,这里就水泄不通,一票难求,比过节还热闹。现在许多老南宁都说,这里承载着过去太多美好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回忆,因为那时全家人逢年过节或星期天来看一场电影就如赴一场盛宴,幸福而又满足。

民族电影院与我就读的当阳小学只相隔二三十米,每天我都从影院门口路过,影院的点点滴滴我最熟悉不过。每次我看见影院挂上儿童片预告海报,就盼望着学校的包场。我们每次走进影院,这里就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海洋,吱吱喳喳的声音开映了也停不下来。好不容易安静了,随着剧情的变化,大厅又此起彼伏地响起惊咋声……《祖国的花朵》《鸡毛信》《红孩子》给我留下童年的记忆,和同学拿零用钱买票看的《夜半歌声》《十字街头》《家》打开了我朦胧的思绪。

民族电影院的繁荣,带旺了周围的生意。门口的雪条、隔壁的小人书出租店、酸嘢摊花了我无数的一、两分钱,对面凤凰饮食店的甜品、糖果店的棒棒糖经常引起我的食欲。

小学毕业后尽管不是天天看见民族电影院,但还是常常去看电影。

1989年民族电影院拆除并在原址上扩建,1991年扩建后的民族电影院更名为民族影城,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集电影放映、餐饮服务业、文化娱乐、旅游业等多功能综合经营项目于一体的电影经营实体。民族影城辉煌时,票房收入占广西电影市场的三分之一,曾创造年收入3000多万元票房的业绩,创下广西电影院经营总收入的纪录。在当时每张门票只有10多元的情况下,能有这样好的成绩是极其难得的。

2003年民族大道延长线建设,民族电影院连同当阳小学都消失了,我叹息了很久。虽然现代化的新“民族影城”已矗立在东盟商务区,但与那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情怀的民族电影院比起来,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

新华街曾经的和平电影院

和平电影院 和平电影院前身是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大南戏院,后改为大光明电影院,位于民生路北七里但大门面向新华街。这个电影院有些特别,影院西边与市新华书店为邻,东边是小巷子(民生路北七里),巷子与民生路、新华街相通,因此经过巷子的行人都会清清楚楚听到影院里的声音,对于那些买不到票又很想看的观众来说,站在小巷子简直比针扎还揪心。记得《刘三姐》放映时,我看了一次欲罢不能,便呆在小巷子听了又听,发现与我一样的人不少。那时我家住民生路北五里,与北七里相邻,我常常经过和平电影院出民生路或去新华街。不上学时,和平电影院就是我看电影的首选场所,尽管这里的环境声光比不上民族电影院,可毕竟就在家旁边。可惜文革中和平电影院惨遭破坏,文革后被拆除成为新华书店的扩建部分。

如今,南宁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剧院、影院、舞厅、歌厅数不胜数。睇戏看电影已不是市民的首选,连我都很少进剧院影院了。可是满载着我童年成长记忆的前人民剧院、民族电影院、和平电影院,尽管早已消失,但在我心目中仍清清楚楚。(写于2014年5月,修改于2018年12月)

注:1、本文参考文史资料及网页文章。

2、本人拥有此文版权,凡转载本文需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链接及作者名称。谢谢合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