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共情这部韩片就像是为中国人拍的「无比共情这部韩片就像是为中国人拍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55更新:2023-04-12 10:11:35

很多时候看韩国电影,会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窥看自己生活的感觉,特别是现实题材,那种刺入心脏的真实,那种近乎绝望的暴露,完全可以让人如坐针毡,只觉镜头里那些挣扎中的人,甚或是挣扎过然后不再挣扎的人,在替我们被灼烧,直至焚毁。

《下一个素熙》也是这样。素熙就在火宅中呼喊求救,直至闭嘴吞声,一切归于又一轮死寂,而我们看得凉意爬满灼烫的脊背。

素熙是谁?一个正在接受职业培训教育的普通高中生。校方牵线一家大型公司,让她去做电话客服,但是工作本身,是要极端剥离情感地推销产品增加业绩,防御客户解约需求,以及无条件忍受对方辱骂。

再上则是被考核数据抽离了人性的管理层,对这些基层外包员工扒皮吸血并且精神霸凌。

这样病态的工作环境,我们当然不会陌生,甚至也不会觉得极端。倘若当真觉得极端、荒唐、过分戏剧化,那要恭喜你,竟然毫发无损地避过了社会的密集炮火,而且连枪声炮响都全然无知。奈何大多人,总归是有死有伤。

于是我们大可以把素熙等同于社畜,等同于我们。以她为主音的社畜悲歌,我们是听众,但也是主唱。

这曲悲歌若只有末端悲戚,那不过是加插变调,让人陡然怅惘片刻罢了。但它贯穿了始终,无论悲与欢,实质上都是悲。

就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毒杀,《下一个素熙》十分鲜明地展现了素熙迅疾的凋敝。在迈向终点的过程中,我们先入为主地记住了她的活泼与可爱。

她总是在笑,她很会跳舞也很爱跳舞,她会突然跟朋友在土路上玩笑比斗,跌倒后蹭脏了白裙子也不在乎,她会憧憬自己当上白领,鬼马地戏仿在办公室打字的模样……

目睹这些自然而然的表现,很难不被个中开朗所感染,但是作为过来人,看到她落入学校与企业的圈套中却没有办法保持足够戒心,又很难如她这般毫无芥蒂地欢笑。

少年不知愁滋味,但那愁滋味,赋予的主体一旦不是大于主观能动的天地,就还是该问,何苦人要如此刁难人,即便小利不过蝇头?

这背后是人性,是体制,是资本,也是我们因袭无穷世代的所谓传统美德,里头光是一个盲目的「忍」字,就能把人憋出五脏六腑的淤血,更不用说,忍与不忍,很多时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

因为对手太强大,而且极其富有经验。电影里,公司固然是最直接的剥削者,上上下下的管理人员精通红白二戏,也精通PUA与克扣、推诿、恐吓,一整套人精级别的话术,用来防御客户,也用来防御眼中的手下喽啰。

但与此同时,校方是迫害的共谋者。这些并无人性的职业培训机构,要以就业率作为指标招生,因此在企业回扣等利益捆绑下,廉价出卖学生,并且威逼利诱他们「好好工作」,要绝对服从,也要坚守岗位,哪怕明知那里是火坑,甚至哪怕学生指出那里是火坑。

像素熙这种家境不好的学生,不只是缺少金钱、人脉的辅助,很多时候,父母眼界的高低,也左右了全家对事物的判断、对危机的警觉,遑论对孩子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素熙没有办法摆脱公司与学校的阴影,但是家人对这些情况充耳不闻,父亲是漠不关心,而母亲听到她说离职了,只会条件反射地确认没有听错,归结到底,还是觉得公司够大型,前途够光明,在失业率高企的大环境下,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忍下去的。

一个女孩子所能够接触到的危险源,全都成了人生的死胡同。《下一个素熙》把密不透风却往往鬼祟隐身的这张天罗地网给显现出来,我们一看,只觉得放在中国,放在东亚文化里,并无二致。

韩国电影实在是不惮于表露人的龌龊的。这几年见多了校园里的污秽,现在由此及彼地延伸到堪称社会缩影的企业,又再度断绝家庭所能提供的温存乃至后路,就有更大的打击层面。

更何况,《下一个素熙》带有一定纪录片风格与风骨的写实笔触,冷静、细腻得鞭辟入里。

有了这样的前提,素熙单是在电影里,就不只一个。她那群同温层的朋友,无一不是「素熙」,无一不在不同程度地凋零——有的人在工厂里受到排挤与凌辱,有的人在直播中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有的人沉陷在过于繁重却不对等的工种里失去棱角。每个人都难,难到了无法保护自己,更无法相互呵护。

韩国这批年轻人的写照,也成了整个东亚文化压抑下的集体写照。但是很少会有电影,会这样克制而愤怒地借此,对准毫无感情的运转机器开火。

一旦开火,批判对象又超越了这些有意无意的恶意主体,它那挥之不去的沉重悲剧感,还了魂去控诉整个社会失控了的巨大冷漠。

只看业绩、名牌与资历等数据的相关方,成了资本的傀儡,乃至刽子手。他们舞刀弄枪,以为是在修理杂草,从不觉得自己杀人杀得正起劲。

素熙的组长是这链条上的关键人物。他夹在员工与领导之间,成了威权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而他在精神全线崩溃后选择抛妻弃子地自杀,印证了良知在卑鄙环境中非但无用,而且容易沦为自戕的杀器。

在电影突出的传承关系上,不难想象,比其他同事更愿意抗衡的素熙,哪怕可以转正、升职,也不过是下一个他。

而他死前唯一一次真性情地对素熙有过怜悯,实质上也是对曾经的自己的一个缅怀,缅怀完了,就给自己唱了挽歌。这也像是电影,不无悲愤地给一个又一个尚有血性的人送终,却苦于这个过程始终无法终止。

最能给这种窒息感立碑的,未必是死亡事件,反而是各大机构里,暮气沉沉却理所当然地摆出大条道理的众多代言人。

电影不断加固这类角色的堆砌,等到警察局同样如此的时候,达到顶峰。裴斗娜饰演的警察宥真在局里,同样被上司公然指着鼻子骂多管闲事,内在逻辑还是关乎效率,人力物力投放在这样小的案件上,不能创造任何「业绩」。

警察局也需要这样的虚荣,就很可笑——或许不该说是虚荣,毕竟跟升职加薪有关的考核,总归是整个社会大同小异的运转基石。

人的文明进化到这一步,反而极尽把人物化之能事,荒唐是足以击穿电影文本的。

但电影也不是仅有控诉。宥真的作用在于表态,即在这个总把他人的苦难压缩、淡化的功利语境里,还是有人愿意「小题大做」的。

必须说,宥真在电影后半段执意调查,并没有给案件提供多少新的内容,毕竟案情的是非因果都太明显。但她的作用也不是在早已谋定的案子里,打造悬疑的刺激,而是要让观众在误以为自己是可以安全观望的局外人时,蓦然发现自己同是局中人。

宥真就是这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用于实现观众身份的再次转换,并由此再陷笼中鸟困境,接受是否依旧选择冷漠的审视。

而时序上的变动,也拉长了「素熙」的内涵。她曾经是「下一个素熙」,即便没有自杀,但是不苟言笑成了实体枯萎的表征。而她现在成了另一种「下一个素熙」,即还活着的并且试图找回情感的素熙,这在她参与调查后,得到了响应,最后看着素熙跳舞而落泪,就是明证。

电影无所谓提供什么希望,因为复杂异常的社会难题依然无解,但是宥真接替素熙的苏生,以及观众跟随宥真的某种苏生,有着相当明晰的指引。

郑朱莉自打第一部作品《道熙呀》后,时隔九年再跟裴斗娜联手,打造这样一个表面淡漠但内心积郁的女警形象,投入社会洪流中进行化瘀处理,显见的还是女性在面对暴力、面对威权、面对不公和面对创伤的那种独到敏感,以及试图穿透厚重阴霾寻到的一点点光源。

《道熙呀》

女性立场在这些硬派叙事里,是更见温度的,因为她们在男性社会划定的倾侧轨道上,愿意艰难越过那些自大固执的男性及其话语圈套,真真切切地去观照苦难的本身,去在乎人的本身,去用女性固有的善意解构男性自觉不自觉构筑的冰冷权力体系,而且在这过程中,自觉地放弃虚空与拔高的姿态,因此更见落地的耐性和勇气。

韩国总在拍我们拍不出的电影,这个说多了,大家都乏,但韩国总在拍我们不去关注、不去正视的问题,这总该多念念。郑朱莉拍《下一个素熙》,就十分了不起。这给人的感觉就是,世界也许不会好,但没有她们,一定更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