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地道战当喜剧片看的战争片我起码看过十遍起码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26更新:2023-04-12 14:13:46

1965年的《地道战》,是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片子,我的启蒙电影,爸妈的青春记忆——也堪称国人记忆。

在那个电影贫瘠的岁月里,《地道战》是我最爱看的电影,当喜剧片看的经典战争片,我起码看过十遍,起码!

在那个还没上学的年龄,在灰扑扑的大队操场上看,刚好片子也是一股灰扑扑的土味——熟稔于心的剧情,留在录像带上的童年,这片简直就是纪录片,它让多少孩子从小就有了地道情结。

电影是有真实故事原型的,背景就是河北正定县高平村——那个时候北方平原开展游击战都修建过地道,只不过高平村地道因洪水受损后,选择了周围的冉庄、李庄和唐庄为外景地进行拍摄。

这是一部具有教学意义的军事影片,里面所有的东西(除了日本人的表现)都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春游去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时候别在里面走丢了就行。

作为知识性、教育性、故事性、娱乐性、政治性兼顾的强片,在那个时代,肯定摆脱不了革命说教的本质,它贯彻了《论持久战——战争教育人民,人民赢得战争的思想。

电影一开场就是老村长牺牲——预示形势严峻。尽管冀中的人民都动员起来共抗日军,高家庄更是调集了大量民兵。

老村长临终前从怀里拿出来一本《论持久战》,几乎相当于岳飞的《武穆遗书》,和开头字幕呼应,很有点武侠的色彩。

1942年,日军侵华的战火烧到了冀中平原。俯首称臣只有死路一条,奋起反抗才是最终的出路。

《地道战》主线跟《地雷战》区别不大,太君跟汉奸的组合这次加重了戏码,也更具丑角卖相——著名反角刘江,在里边饰演伪军头目汤司令。

各位都还记得这两句吧?

“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怎么应对敌人的偷袭和扫荡呢?

村支书高老忠对民兵的分工安排——“少数民兵留下、大部队外线进攻”,就体现了《论持久战》中“坚决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的决策。

为了对抗日军的飞机大炮,当地人民开凿出了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地道——只不过,一开始,地道的作用只是在敌人来扫荡的时候用以藏身,作用很有限。

在日本军队实行”三光政策“和反复清剿的过程中,引出了游击战持续进行的思考——动员群众参与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猛烈地发展敌后的游击战争,并从政治上大大地发动民众,我之战略主动地位便能逐渐树立起来。”对应《论持久战》的段落。

为什么要发动群众?

因为在物质条件极端恶劣的敌后战场,不穷尽思虑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就眼前这几个人,几条枪,再不保存实力,没几天都全部拼光了。

在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都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

“挖通了,挖通了!”村村地道联通这一幕看得人很欢乐——革命影片有一个优点,当代中国电影都丢失了,就是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得趣味横生!——小时候每次看到这里都想在自家院子里挖坑建隧道,用来藏猫猫多好啊!

还有这隐蔽在灶台里的地道出入口,真是太好玩了——今天的孩子可能用不着灶台了,但可以把家里的沙发,茶几全都铺成地道的样子,上面盖上被子,在下边钻来钻去,也很有意思。

连通的地道固然起到了很好掩护作用,设计的洞口也很巧妙,但是敌人也很快找到了破解的办法,他们用烟和水,最终迫使人们群众转移。

要不是队长铤而走险,困在地道里的游击队险些造成了“团灭“。

从灶台猛然跃出地道的高传宝,(他也是《西游记》如来佛祖的扮演者)双枪齐发,一个顶俩,保留了一些样板戏的造型与走位,精致与否就不说了,单说那时候的演员,多么精神啊!

危急时刻,区长前来支援。执行了周密的作战计划(麻雀战术、迷惑战术)——《地道战》确实是当时游击战的缩影,而《论持久战》也给游击战的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引和支持。

于是敌人被迷惑了。

——这里就有点过于藐视敌人了,日本人真要那么蠢,也不用抗战八年了。

老村长牺牲后,传宝接替了领导位置。

这部电影不分主角是谁——没有普遍意义上的主角。

每一位村长,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村长的缩影;每一位八路军分队长,都是当时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八路军分队长得缩影;每一位参与对敌斗争的村民,都是当时全中国千千万万为了生存拿起枪战斗的村民的缩影,这在《地道战》中有着突出表现。

他继续研读《论持久战》,并对当前的游击战进行了系统改革。

“大量的消灭敌人,才能有效保存自己”这是传宝在研读《论持久战》中不断重复的,原文中也强调:“进攻是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也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单纯的防御和退却,对于保存自己只有暂时的部分的作用,对于消灭敌人则完全无用。”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这个时候,大家才转变思想,开始思考如何凭借地道反击敌人。

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准备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

方法研究出来了,天光也大亮了。

电影插曲极为配合地唱了起来。

这首歌很燃!我小时候觉得这首歌朗朗上口,尤其好听。

其实这首歌的歌名是《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因为电影《地道战》深入人心,这首歌第一句歌词"太阳出来照四方",所以被很多人误认就是歌名。

歌词如下:

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太阳照得人身暖哎,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照得咱心里亮。

主席的思想传四方。革命的人民有了主张,男女老少齐参战哎。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无敌的力量。

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哪怕敌人逞凶狂。咱们摆下了天罗地网哎,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埋葬。全都埋葬,把他们全埋葬!

画面逐渐过渡为战士们一边游击一边耕种。从时间季节变化也感受到了整个游击战的持久——人民永远是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坚持就是胜利!

接下来的摄影更是难以想象地优秀——我们应该知道,最直观表现出地道战打洞技术的当然是横截面,而影片里竟然真就包含大量的穿墙长镜头,那年代还有地下的全景式镜头,真不容易!

这样就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看地道了——都是很地道的地道!简直可以搞个地下城在里边生活,想要精益求精,还可以为此规划一番。

片中纵横交错的地道的场景,我一开始以为是在一块土地上挖的地道的断面,后来才了解,考虑这样做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摄的——通过镜头和剪辑的巧妙运用,把它拍得像真的地道一样,令人惊叹!

为什么要打地道战?

实际情况远比电影表达的惨烈,因为我们的军队管理和装备不如敌人,正面冲突只能被虐杀,所以只能躲到洞里和敌人周旋。

还有,修建地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件,它需要严密的组织和分工。

一个村子能够修建地道,说明这个村子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结构----其实就是地下党组织。

只有斗争,生活才有希望!

虽然敌我差距大,但是打不过也不要当投降派,也要利用上所有资源,开动脑筋去想办法应对。所有困难要解决的第一步,就是战胜自己懦弱的心魔。

所以冀中地道战的坚持更本质是一场关乎士气的较量。

我们以一切方式保存自身实力,日军征服一个地道不难,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难上加难。

生存就是对敌人的威胁,就是一种韧性的抵抗。

精华还是在地道上。

这是一张详尽的地道改造示意图、排水防毒埋伏一体化设计,神奇的地下剖面图。

这种直观清晰的设计图样,对当年那些搭积木的小男孩来说,简直有建筑学上的启蒙引导作用。

各种伏击角度,360度无死角全面伏击,因地制宜的作战方针展现了游击战的灵活性——真是灵魂迷宫画手!

还有这段难忘的科普解说:

水是宝贵的,应该把它送回原处,烟是有毒的,不能放进一丝一缕……

这段向敌人开火的战斗用了地下地上的转换镜头,音乐的节奏越来越明快。

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你们各自为战……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

对应《论持久战》原文:

游击部队不应久留一地,要像流水和疾风一样,迅速地移动其位置。兵力转移要秘密迅速。

这场战斗打得真是爽歪歪!

老电影总有其不凡之处——镜头运动流畅,眼花缭乱的战斗场景,巷战剪辑得也异常精彩。

小时候就爱看这样的抗日片,打得很欢乐,同时特别科幻——躲一下就能杀敌人了。

当然多年以后我们看的更多是思考:

地道战确实分散了日军的兵力,为抗战做出了贡献,演员的表演也很真诚朴实。但是,战争电影是否倾向了娱乐化,是否忽略了其本质之残酷……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只有回到当时那个时代,才能豁然。

这部影片确实存在瑕疵,但是,它也确实实现了鼓舞民族自信心,宣传人民战争思想的创作目的——特别是在它如此大的观影人次的情况下。

因为,多年之后,你也许不记得电影情节、人物,但你一定记得这深入人心的“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下神兵千百万”的激昂的旋律!

它真是一首洋溢着活跃气氛又高昂雄壮的歌曲。节奏富于势如破竹的动感,表现出抗日健儿的矫健和机智。音乐中大量使用具有口语特点的呼喊式音调,使得全曲充满阳刚之气。

我特别喜欢开头“嘿”字助词的两次运用,真正唱出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豪迈斗志。

在决战前夕,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

高,实在是高!

很多人记不住主角的台词,配角这一句却永流传。

高家庄人怎么迎战的呢?

他们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实现变防御为进攻。

现在我们再看一遍银幕上所有地道内的镜头画面,它们都是在八一电源制片厂内搭景拍摄的。摄制组运用摄影镜头和剪辑,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真正的地道战斗网。

现在的某些拍“抗日神剧”的人,如果也能在布景、镜头和剪辑上多下点功夫,也许不用靠五毛特效,也能低成本制造出很好的效果。

决战开始了。

电影结尾处,我们看到,无数的人民群众,从菜地里翻开挡板,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就像一滴滴小水珠,渐渐汇聚成一片汪洋……

"千里平原开展了游击战"这句话今天看来真的很伟大,当年真算是展现奇观的电影了。

攻占黑风塔的计划实现了地道战在战术上的进阶。

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在战争面前,在国家生死存亡面前,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贫富,其实都只有一个名字——人民!

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就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这荣耀,属于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民。

他们是在一种乐观的情绪下努力想办法抗争,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须知真正能打仗的部队不是苟且偷活养出来的,如若没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为理想随时牺牲自己的觉悟,怎么可能在敌方优势武器的残酷打击下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实际上英勇的冉庄人民并没杀过几个日本兵——地道战必须与游击战、地雷战、反包围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战斗效力,单纯利用地道进行反击的例子是很少的。所以这才叫战争喜剧片,法国1966年拍的虎口脱险也是这种类型的片子,所以必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地道战》仍然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机智勇敢、坚韧不屈、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哪怕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一个没有重工业的国家,可以打赢一场战争,它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一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