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烂片「地心引力奥斯卡最佳导演亲自打造成就影史经典长镜头」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75更新:2023-04-12 16:52:26

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以《人类之子》、《地心引力》等片闻名影坛,被誉为好莱坞“墨西哥三杰”之一。他惊人的场面调度能力,以及到位的镜头语言,皆是不可多得的大师手笔。然而,若要谈论卡隆的多项成就,就不能不提到他的长期搭档──摄影指导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他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偶像。”卡隆如是称赞卢贝兹基。两人年少时就因电影结识,后来不但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央电影学院一起学习,更成为合作无间的创作搭档。尽管两人早期曾因《远大前程》遭遇创作挫折,但在卡隆的盛情邀约下,他们重拾创作初衷,开始缔造影坛杰作。

打破规则 重返自由创作

当初,为展现《远大前程》精致的视觉呈现,导演卡隆和摄影指导卢贝兹基 ,专注于拍摄技巧的运用,却忽略剧本故事的传达,让两人非常不满意拍摄成果。为此,他们重新反省创作方式,决定打破电影学校教导的规则,回归自己所喜爱的电影基调,让下一部作品《你妈妈也一样》成为两人创作的转折点。

透过讲述家乡墨西哥的青春故事,卡隆创造出相当个人化的影像风格,并在拍摄时与好莱坞背道而驰,舍弃精密的打光流程和镜位规划,改为采用大量自然光及手持摄影,展现纪录片式的客观角度,不仅让演员有自由的表演空间,也让拍电影的过程,更像是在观察人物及故事,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技术呈现。

“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卢贝兹基表示,尽管片中许多镜头,看来粗糙简陋,但写实风格的展现,却非常符合故事要传达的情绪及氛围,让他相当满意。本片几乎按剧本场次顺序拍摄,让演员可以随着剧情发展,专注表演每次故事转折的情境,卡隆坦言:“经过这次拍摄,我才知道演员及现场素材的重要性。”

挑战高难度长镜头运动

曾被多位影评人评选年度最佳电影的《人类之子》,是导演卡隆和摄影指导卢贝兹基跃上国际影坛的重要作品。这部科幻惊悚电影,不仅让两人再次以手持摄影、广角镜头及自然光,完成许多精彩画面,片中两段分别长达4分钟及6分钟的枪战画面,更成为影史著名的长镜头场面调度典范。

为呈现紧张、骇人的劫车场面,这场戏前置时就决定以长镜头拍摄。考量到执行的可能性,卡隆原本只打算用绿幕合成拍摄,但卢贝兹基坚决反对,他找来摄影专业人士,打造摄影系统Doggicam,透过固定演员和摄影机的距离,让摄影机能够自由穿梭于狭窄空间,精准捕捉演员表演,并在拍摄用的座车上方,设置一个楔形包厢,让工作人员能够坐在里面,遥控操作车内的摄影机Arri 235。

其中,座车前后的下方,分别有两名卡丁车驾驶,操控车子的前进及后退,而摄影机在座车内,进行360度环绕拍摄时,演员座椅还能随之上下移动,防止他们碰撞到摄影机。为此,剧组跟演员排练整整2天,才完成这个精准、复杂的摄影机运动,演员克莱尔-霍普·阿什蒂笑称:“整个过程真的跟排练芭蕾舞一样。”

还有一段潜入医院的高难度手持摄影。剧组在一开始就安排14天来拍摄,但高达百种的人员、物件及载具的移动,让卡隆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排练,导致准备开机拍摄时,他只剩下2天左右的时间完成。然而,只要过程发生一次失误,剧组就必须用5个小时来重新设置场景,让卡隆不得不谨慎应对一切。

当他进行最后拍摄时,一道假血意外喷溅到镜头上,尽管他立刻喊卡,但现场的炮声盖过他的声音,让这颗“失败的”镜头仍被拍摄完成。有趣的是,在卢贝兹基看过回放以后,认为这有助这场戏的临场感,甚至在得知卡隆原本想喊卡后,对他大骂:“笨蛋,这是一个奇迹啊!”才让这个镜头能被保留。

挑战真人与动画结合

虽然《人类之子》有精彩的场面调度及长镜头运动,但导演卡隆和摄影指导卢贝兹基,却未能在奥斯卡奖上有所斩获。经过多年筹备,卡隆和卢贝兹基再次挑战高难度,尝试在摄影棚内以绿幕拍摄,并与特效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太空惊悚电影《地心引力》,让两人终于一起站上奥斯卡颁奖舞台。

由于影片故事几乎发生在无重力的太空世界里,让卡隆非常希望能以此试验更复杂的连续摄影机运动,让电影开头就出现一个长达13分钟的长镜头。另外,早在开拍以前,剧组就用3年时间制作预览动画,模拟构图、运镜和演员走位,并提供特效团队参考,让整部片完全是照着已完成的动画来拍摄。

为表现航天员在无重力环境的状态,卢贝兹基制作一个用大型LED显示器,折叠而成的LED灯箱,让演员站定其中,并以CG技术建立太空场景,投影在LED灯箱内,令演员能够看见场景样貌,再透过四周光线、色温的变化,以及装有摄影机的机械手臂运动,制造旋转、环绕的效果,令画面不断产生变动。

“要结合真人和动画,最难的部分就是灯光。”卢贝兹基解释,真人拍摄的灯光,和动画渲染的灯光效果,其实有着极大落差。为方便后制,卢贝兹基除了用LED箱的投影灯光,模拟动画里的灯光效果,他还建议特效团队在拍摄演员的画面里,添加镜头光晕及色差效果,令合成背景更贴近实际拍摄的质感。

此外,卢贝兹基还设置三种不同方向的光源,分别模拟太阳照射、地球反射及月球反射,并且不断变换光源位置,保持光影的变动性,增添戏剧张力。同时,卢贝兹基更在演员头顶附近加上轻型灯具Robin 600E Spot,以吊臂操控,维持太阳光的照射方向,严格掌控画面里的光源方向及位置。

采用全黑白画面渲染力十足

继《地心引力》使用65 mm胶片拍摄后,《罗马》在导演御用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缺席的状态下,由阿方索·卡隆身兼摄影指导,并采用数字黑白影像,拍摄宛如旧照片般的复古感,以清晰画面质地,历历在目地重现,导演记忆里美丽而真朴的浮光掠影。多数电影常以手持晃动、或特写镜头较主观的摄影手法,表现人的片刻回忆。但阿方索·卡隆多选择以广角镜头,囊括人物动作,以及场景里的各处细节,让观众沉浸于完整景致中,彷彿在观赏旧照片一般。

卡隆将《罗马》定义为自己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电影”,它表达了“自己从影以来一直想要传达,但却一直难以呈现的复杂又精准的情绪。”卡隆说,“电影《罗马》中的角色都是真实存在的,是我所深爱着的人。”在拍摄过程中,他不断向内寻找素材,90%的场景根据以往的记忆来搭建,他回到墨西哥城,甚至重返事件发生的地方,不断地进入记忆的迷宫,与以往的人物进行对话,来不断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

这次阿方索·卡隆多以长镜头拍摄,减少过往标志性的推轨镜头,以缓慢的水平横摇运镜,营造出自然且沉静的诗意。阿方索·卡隆说:”就像是把观众,即时运送到记忆发生的那一刻,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必须与画面保持距离,仅仅以观察的角度,捕捉那些时分。”

在被问及为何偏爱长镜头的原因时,卡隆表示“给予限制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作为观众你常常跟着主角的视角而不会轻易超越他的认知。虽然长镜头让人有些沮丧,但也因为观众无法全知全能,于是当有限视角一直持续的时候,观众会融入并且相信讲述的故事。长镜头赋予了故事的所有可能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