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排名第一的战争大片,至今没有被超越「诞生40年波折不断但这电影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战争巨作」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24更新:2023-04-13 04:33:08

戛纳史上,金棕榈双黄蛋不少。1979年是最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届。

那年,戛纳评审团主席是弗朗索瓦兹·萨冈(Françoise Sagan),这位写出《你好,忧愁》、年少成名的富有女作家,出了名的特立独行。

她早早就向媒体放出口风,她和大部分评审团成员都钟爱施隆多夫的《铁皮鼓》(The Tin Drum)。

▲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

看情形,《铁皮鼓》摘下金棕榈已是板上钉钉。

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一个《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那之前,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Coppola)地位已经如日中天:

连续两部《教父》横扫奥斯卡,一时声名大噪;早在1974年他就凭借《对话》(The Conversation)摘下当年金棕榈,商业艺术两手抓,妥妥的顶级流量导演。

▲1974年,科波拉(左)便凭《对话》摘取戛纳金棕榈。图为他在拍摄现场

因此,当他宣布下一部大作是天价投资的越战题材电影,《现代启示录》甫一开拍,就受到了全球媒体的密切关注,引发极高期待。

1978年,戛纳的艺术总监雅各布迫不及待地造访科波拉的剪辑室,看了几眼《现代启示录》的片段后,就破例将其选入第二年的戛纳主竞赛单元。

于是,科波拉携未完成的《现代启示录》(139分钟)登上戛纳,放映的版本连片头和片尾的credits都没有,这在戛纳可是史无前例。

不止如此,雅各布还按最高礼遇接待科波拉。

不仅为科波拉废除了「拿过金棕榈大奖的导演,只能进非竞赛单元」的规则,还为他预订了私人飞机、豪华游艇。甚至影厅音响设备不够好,就立马给现装上。

▲科波拉出席1979年戛纳电影节。《现代启示录》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杜比立体声,使用了五个声道来铺满音墙

这还不算什么。

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主席罗贝尔·法弗雷·勒布雷(Robert Favre Le Bret),更是找萨冈单独谈话,向她施压,表示将金棕榈颁给《现代启示录》能为戛纳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曝光量。

在第二天的评审团最终会议上,众评委竟在一夜之间倒戈,都纷纷选择《现代启示录》作为赢家,气得萨冈夺门而出。

最终,1979年的金棕榈大奖同时花落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

▲科波拉第二度摘取金棕榈。左起:凯瑟琳·德纳芙、约翰·休斯顿、科波拉、萨冈

科波拉得奖后说,「我只得了半个金棕榈。」

不知是否因这「半个金棕榈」的遗憾,影片上映后的四十年间,科波拉一而再,再而三地回过头去剪辑《现代启示录》,推出了时长不同的多个版本。

▲IMDb上的各个版本

今年正值《现代启示录》四十周年纪念,科波拉叕重新剪辑,推出了一个「最终剪辑版」(final cut),时长183分钟,并于8月15日在美国公映。

导演今年4月在翠贝卡电影节上表示,这一版是最让他满意的。

就连斯皮尔伯格观赏完毕后都向科波拉说,「这场赌博,你赢了!」

1976年3月开始,整整16个月,科波拉一直在拍《现代启示录》。

他在菲律宾的热带雨林里摸爬滚打,减掉了一百磅,拍摄了将近200个小时的16mm电影胶片。

电影预算从最初的1550万美元上升到3150万美元。他还将自己的个人财产抵押,和发行公司联美影业签下了价值4000万美元的对赌协议,拼上了身家就为拍这部片。

这不仅是导演科波拉本人的冒险。

《现代启示录》的拍摄过程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宏伟、最混乱的冒险之一。

雅各布在《公民戛纳》中写道。

▲科波拉在片场

时间回到1969年。

越战升级,美国全境爆发大规模的停战罢工的反战活动。甚至,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呼吁:「我们陷入战争,需要和平。」

同年,科波拉创建美国西洋镜电影公司(American Zoetrope),致力于跳出好莱坞电影话语体系,拍摄非好莱坞式电影。

《现代启示录》立项便在此时。

▲西洋镜电影公司,它是《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迷失东京》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起点

时任科波拉助理的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加上编剧约翰·米利厄斯,正想拍一部越战电影,诞生了改编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的想法。

在科波拉心中,《黑暗之心》是他所读过的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认为无人能望其项背。

▲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中文版

可是,他们始终没能得到小说的改编权,最终依靠科波拉支付的15000美元,将《黑暗之心》的一些片段改编进入越战电影剧本当中。

经过了多达千页,高达十稿剧本修改,才最终确定片名为「Apocalypse Now」。

而这,只是漫长且黑暗的筹备期的开始。

乔治·卢卡斯在纪录片《黑暗之心》中回忆,「我们曾经邀请所有的制片厂拍摄启示录,但是没有一家愿意合作。」

▲乔治·卢卡斯

彼时正值越战期间,民众反战反军意志高涨。况且,一想到摄制组可能要扛着机器穿过地雷区,制片方就觉得这群电影人,都是在作死。

而当时刚拍了两部《教父》,年龄还未到40岁的科波拉,信心十足。

没有制片厂支持,那就自己上。

《现代启示录》的制片人与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共进晚餐,最终说服总统亲自支持影片在当地拍摄,并以每天数千美元的报酬借用菲律宾的军队与战机。

▲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片场

科波拉拿着联艺公司的750万美元,西洋镜电影公司额外筹集的800万美元,将自己拍《教父》获得的个人财产全数抵押,赌上一切,决定开拍。

这抵押的个人财产里,还有意气风发的科波拉在《教父》大获成功后,在加州纳帕谷买下的一桩避暑别墅,和足足1400英亩的葡萄酒庄园。

▲科波拉的酒庄

更加让人羡慕的是,他的妻子埃莉诺选择无条件支持他,还亲自举起摄像机记录下《现代启示录》的拍摄过程,这些影像后来被剪辑成纪录片《黑暗之心》。

▲科波拉与妻子埃莉诺

多亏有了《黑暗之心》,我们才得以一窥这部「绝版越战电影」的幕后故事。

其中的困难重重、一波三折,令人感叹,《现代启示录》是真的在用传奇讲述传奇。

正如科波拉所说,

《现代启示录》不仅仅是一部越战电影,而是越战本身。

越战后期,美军上尉威拉德(马丁·辛饰)沿湄公河而上,搜寻已经脱离美军的科茨上尉(马龙·白兰度饰)。

科茨从前是个令人尊敬的军人,脱离军队后却在密林深处建立了自己王国、军队,甚至还打算和美军作战,威拉德奉命将他带回或杀死。

▲马丁·辛饰演的威拉德上尉

威拉德与几名士兵一路深入丛林,途中他们目睹了种种暴行、杀戮、扭曲。

无论是直升机突袭越南村庄,还是劳军花花公子性感女郎,又或者是丛林中的老虎,和烟花一样绚烂的炮火……

这一切都比不上神秘诡谲却充满异族邪教魅力的「科茨王国」。

在那里,已经得到了「绝对自由」,体验过了原始诱惑的「神」科茨,竟然向威拉德提出请求,杀死他自己。

▲马龙·白兰度饰演的科茨

很多观众,都把《现代启示录》看作一部经典的反战片,认为其揭露了美军在越南的种种暴行,诸如此类。

可是,科波拉今年接受《卫报》采访时,却拒绝将其定义为「反战片」。

电影不涉及过多的道德议题,也没有英雄式的戏剧性结尾与热血元素。

早在拍摄之初,科波拉就交了底。

当然,《现代启示录》绝对不是那种全程炮火连天,轰轰隆隆的战争片。

即使在美国空军驾驶着直升机轰炸一个越南村落时,伴随的背景音也是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

这便是连黑泽明也盛赞的「女武神」片段。

《现代启示录》的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在纪录片《黑暗之心》当中就这么讲起「女武神」片段:

这是一幕关于光、影、音乐的大剧,甚至在战争结尾的部分还要加入瓦格纳歌剧的元素,让其变成这幕大剧的一部分,既是歌剧又是电影,甚至还是美国人民的终极幻想。

▲科波拉和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后者还是《末代皇帝》和《巴黎最后的探戈》的摄影师

这个空战片段不仅耗资巨大,拍摄过程也异常艰难。正值菲律宾内战时期,虽有总统的支持,可实际情况却不顺利。

由于派来拍摄的空军人员经常都不是同一批,基本没有彩排的可能。

而且直升机每天都要涂装两次,拍摄开始前将菲律宾飞机涂成美国飞机,结束后再涂回菲律宾飞机。

甚至还有一天,离拍摄地十公里远的地方突然发生战况,政府一下就调走5架飞机去参与战斗,拍摄只能中断。这就意味着价值几百万的镜头要被浪费掉。

▲《现代启示录》拍摄现场

不止是著名的「女武神」片段,《现代启示录》的整个拍摄之路都异常坎坷,甚至成为电影史上著名的超时兼超支拍摄案例。

首先,是演员的问题。阿尔·帕西诺、杰克·尼科尔森、詹姆斯·凯恩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相继婉拒了科波拉。

最终,科波拉开出三周100万美元的天价片酬,说服马龙·白兰度扮演科茨,还立马预付100万美元给他。

▲马龙·白兰度和科波拉

除了科茨这个角色,威拉德一角也是风波不停。

原本是哈维·凯特尔饰演威拉德,都拍摄了三周,科波拉依旧觉得不满意,立马从菲律宾飞回洛杉矶,劝说马丁·辛前来出演威拉德。

谁知道,好不容易才来到菲律宾拍摄的马丁·辛,竟然突发心脏病,独自一人,从房间爬到公路上,所幸被一辆公共汽车救起,及时赶到医院,保住一命。

马丁·辛也是敬业,病愈后立马赶回片场。

▲当时心脏病发的马丁·辛甚至接受了临终圣礼

人祸不断,天灾又起。

菲律宾身处热带,夏季台风从不会缺席。台风刚来袭时,科波拉还不以为然,没想到强风和暴雨不仅让村庄和农田都泡在水里,还把片场吹垮了。

台风过后,废墟一片,科波拉不得不重建片场。

▲在台风期间拍摄的场面

除了建片场、请空军这些支出大头,对于电影拍摄细节,科波拉也追求极致的完美,因而花钱如流水。

片中有一个「法国种植园」的情节,为了让拍摄更加真实,科波拉不仅找来了真正的法国人当演员,就连宴席上的餐具器皿、酒水菜品也严格按照法国贵族的标准。

▲然而这个法国种植园片段科波拉一开始没用,后来重剪才加进去的,最终剪辑版里也有

预算超支,一天就耗费数百万美元,都还算是小事。更大的问题是,科波拉竟然没有想好电影的结局。

而马龙·白兰度,还拒绝了科波拉重新改写剧本的要求,甚至以退出拍摄和保留一百万的预付款为要挟。

在纪录片《黑暗之心》里,科波拉回忆他是这样回应马龙·白兰度的:

我知道违背合同修改角色是我的错。但我要说的是,难道我要在一开拍的时候就把结局那三十分钟先拍掉吗?

……

我那时也没有意识到整个剧作架构竟是如此庞大,我是指现在的电影已经完全超出我的想象,大到我几乎驾驭不了。

▲一再纠结结局,是因为害怕拍出劣质的电影

马龙·白兰度最后还是听了科波拉的劝,来到了菲律宾的片场。但这并不是一个惊喜,而是惊吓。

他几乎没有为拍摄做任何准备,连原著《黑暗之心》也没有读,甚至身材严重走样,胖得让人不敢相认。

科波拉惟有现改剧本和人设,给马龙·白兰度穿全黑的衣服,拍摄时尽量不露出体型。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巧妙设置的光线,让马龙·白兰度隐身于黑暗中,一如昏暗不清的原始社会与现代文明交织

1977年,这部问题多多、预算严重超支的《现代启示录》终于杀青,拍摄的最终周期长达16个月。

此时,后期制作的漫长旅程,才刚刚开始。

▲媒体早已等得不耐烦,打趣「Apocalypse Now」是「Apocalypse Forever」

虽然科波拉给剪辑、音效师沃尔特·默齐施压,告诉他只用4个月时间完成影片音效。

但还有一个巨大的BUG,就是剧本中使用了大量的旁白,可科波拉并没有在拍摄中采纳。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片中所有音效至少需要10个月。

▲《现代启示录》片场

而且,在菲律宾的恶劣拍摄环境下,工作人员没有太好的环境录制环境音,因此影片里的大部分音效是用虚拟音效填充的。最终,科波拉决定亲自为影片录制旁白。

到了1979年5月戛纳电影节,他居然还没确定《现代启示录》的最终剪辑。

更别提4月份时,他还搞了三场联艺内部放映,放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剪辑。

结果评价两极分化。《综艺》杂志称「等待是值得的」;而《纽约时报》的评论家弗兰克·里奇却大骂其为「好莱坞40年来最大的灾难」。

早在2017年初,科波拉的西洋镜电影公司就开始筹划《现代启示录》的修复工作。

一帧一帧、一分一秒地进行修复,以至于可以使用杜比和IMAX技术来达到更具备沉浸感的效果。

在音画质量上,最终剪辑版绝对是秒杀其他版本的。

▲4月28日,《现代启示录》最终剪辑版暨40周年纪念展映在翠贝卡电影节首映,索德伯格(左)与科波拉

而且,科波拉一直不满意之前版本的节奏,要么太短要么太长,而接近三小时的最终剪辑版最具备史诗气质,且精炼动人。

《现代启示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些贯穿全片的烟雾弥漫、落日昏黄、如河流一般流动的镜头。

尽管科波拉否认它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战片,可是「反战」的气质已寓于某些隐晦的细节中。

当14岁的Clean在紧张的神经支配下,用机关枪屠杀了一船普通的越南渔民;

当Cheif被当地土著人扔来的长矛刺穿心脏时,脸上露出茫然的表情;

当某个士兵在缓慢行进的船头,面对金黄落日跳起怪异的舞蹈……

不需要炮火连天,也不需要血浆横飞。战争的荒谬与双重标准、暴力与战争对人的异化,一切便不言而喻。

现在回头看,尽管承受了太多的偏爱,但《现代启示录》确实值得一个金棕榈。

它打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禁锢,极致的作者性与商业结合地天衣无缝,摇滚乐和歌剧都用得巧妙,难怪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今年8月13日,摄于派拉蒙工作室内的科波拉

四十年后的今天,科波拉正是窝在那个抵押来拍片的葡萄酒庄园里,重剪了《现代启示录》。

正如斯皮尔伯格所说,科波拉赌赢了——

《现代启示录》1979年上映后,全球票房大收1亿5千万美元。后来的redux版重映,也票房不俗。

那些当年说「看不懂」、「灾难」的人,现在都不得不承认,《现代启示录》确是影史经典。

在影片开始拍摄前,科波拉最担心的,是拍出一部主题重大,却华而不实的电影,「没有什么会比一部自命不凡的电影更可怕」。

而现在,科波拉可以自豪地说出,

我拥有《现代启示录》,

我拥有许多只属于我的电影,

那些通常没有人想要的电影。

作者 ✎ Mr Luo

编辑 ✎ Greye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cinematik

欢迎关注奇遇电影,解锁更多影视干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