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解读「波西米亚狂想曲并不好看但在大银幕上又值得一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14更新:2023-04-13 08:21:51

​​毒舌君前一阵看了高晓松在《晓说》的一期节目里聊本届奥斯卡的视频,节选一段内容,文字分享给大家——

“下面说一个人人都说好的电影,IMDB评分非常高,豆瓣上评8.8分,每个人都说看你应该看啊,你看波西米亚了吗?那我必须得看啊,这还用说吗?我就这样伸着脖子看,看着看着,我觉得可能是我出了问题,为什么大家都说好,评分这么高的《波西米亚狂想曲》,怎么我看了就……甚至觉得还不如《一个明星的诞生》。因为《一个明星的诞生》纵然有很多缺点,但它也是一部完整的电影,它基本上把这事讲清楚了。你说你去拍一个全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巨星,你拍什么呢?你以什么角度去拍,这是最重要的, 你肯定是让我们看到那些不为人知的东西,更深入人心的那些东西,而绝不是维基百科我就能看到的东西,但是这个电影,看了一半我就觉得实在是,忍不住就打开了维基百科,看到的那前一半,完全就是维基百科的前一半,然后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就是维基百科讲了什么,它拍了什么。后来我们说,咱们发明一个新的电影名词,叫维基电影,就是完全把维基百科拍了一遍……既没有什么深刻的剖析,也没有不为人知的东西……”

首先想说,高晓松的上述言论,毒舌君并不安全赞同,但最早看到《波西米亚狂想曲》那种大失所望的懵逼感,是完全一样的哈。在得知本片引进之前,毒舌君先后看过本片的颁奖季流出版,以及后来的网络高清版,都没法一次看完,实在太看不下去了,都是分了两三次才看完的,当时就感觉这种剧情和角色吸引力也太低了吧,这种片子是咋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呢?

不过,后来《波西米亚狂想曲》确定引进,毒舌君又在上映前一周提前去影院看了点映,对本片的观感略微有所改变,在大银幕上看确实观感更佳哈,没有了对着电脑看那种看不下去的烦闷情绪,这主要还是因为作为一部音乐片,大银幕的音响效果带给观众的感染力更强,让人更容易被美妙的歌声带着进入剧情吧!“皇后乐队”那些激情洋溢的歌曲,在影院的音响效果中无疑更具有点燃观众的能量。此外,在大银幕上观影,表演和情绪都被放大了,男主角的一些细腻情感戏,也更能感染到我!这应该就是毒舌君看电脑以及去影院,对本片产生不同观感的原因所在吧!

下面,毒舌君就来具体聊聊,为什么说本片“并不好看”,以及为什么走进影院,观感却会更好一些!

说《波西米亚狂想曲》不好看,主要还是因为整部影片的故事简直太太太平了吧!好莱坞电影不是最会用矛盾冲突来推动剧情吗?尤其是励志类型的人物传记片,往往都有失败→奋起→成功→再次失败→再度奋起→最终成功的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怎么这部影片的矛盾冲突就差成这样呢?剧情咋就那么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呢?能够看出影片也想制造点矛盾冲突,但都实在太弱了吧,完全形成不了剧情张力啊,让人感觉皇后乐队和弗莱迪本人的成名之路,简直是顺得不能再顺了吧,这也是本片前部分总是让毒舌君看不下去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用影片情节来说明,这种顺风顺水的情节有多么令人乏味。

影片虽然一开始展现了主人公弗莱迪,在机场当搬运工、被人叫“巴基斯坦小子”的郁郁不得志的人生。

但马上命运就发生逆转,他去看演出,就正好赶上乐队主唱出走。

他一亮嗓就彻底镇住了乐队伴奏,自己成为新的乐队主唱。

然后情路也无比顺畅,之前看到心仪的女生,后来跑到人家工作的店了,人家对他同样也很亲密,请注意,这是在弗莱迪成名之前两人就互生好感哦,可不是听了他的歌才迷上他那种“骨肉皮”,所以这个漂亮妹子一开始到底是喜欢弗莱迪哪一点呢?

新乐队的第一场演出,弗莱迪的歌喉就技惊四座!

没过多久就火速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乐队。

压上所有钱进录音棚录专辑,还正好被唱片公司的人听见,马上就有知名音乐经纪人去接洽他们。

影片虽然也想用弗莱迪和老爸关于身份认同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下父子间的矛盾冲突。

但弗莱迪马上就接到一个电话,自豪地告诉大家,埃尔顿·约翰的经纪人约翰·里德想要成为他们乐队的经纪人,顿时就在老爸面前占了上风。

随后的一切就更顺了,他们开始上电视表演,唯一给他们造成困扰的小麻烦只是电视台要求假唱。

然后就出现了下图这句台词,“我成为我一直想成为的那个人”,影片至此才过了不到25分钟,主人公就已经“实现梦想”了啊,又有美女相伴,剧情波澜不惊,成功就是来得如此容易!

接着,皇后乐队火速走红,专辑登上美国排行榜,乐队开始在美国巡演。

巡演回来之后,弗莱迪想做个歌剧范儿的摇滚专辑,这个从没人玩过,结果一屋子人除了那个看起来像蠢货的唱片公司老板心里没底之外,经纪人支持他们,就连刚认识的乐队律师“迈阿密”也支持他们。

于是,乐队一行人来到乡间别墅搞创作,弗莱迪坐在屋子里,灵感就突然来了,写出了经典歌曲《Love of My Life》。

一天早上弗莱迪起床出门,站在乡间的草地上望向远方,灵感突然又来了,然后就创作出了作为片名标题的名曲《波西米亚狂想曲》。

虽然影片也展现了不少乐队进行音乐创作的场景,但无论是此前乐队自掏腰包去录歌,还是后来在乡间别墅录歌,都是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型的,也没有任何的创作上面的波折。

创作完成把小样拿给唱片公司经理听,还是除了这个蠢货之外,其他人都支持乐队的创新精神。这也不算啥矛盾冲突吧,因为所有人都能看出这人是个蠢货啊!

唱片公司老板说电台不会播三分钟以上的歌,也并没有成为乐队前进的阻碍,弗莱迪找了个关系好的电台DJ,六分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就这么播出去了。

虽然一开始媒体并没有对这首歌给予好评,但挡不住歌迷买账啊,于是巡演继续走起,皇后乐队成为全球知名的乐队。

至此影片已经进行了50分钟,将近一半影片时长了,毒舌君也是屡次在这部分情节里看不下去的,这种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剧情怎么能够对人有足够的吸引力呢?

而影片的后半部分,虽然用弗莱迪的“同志”身份,在爱情、朋友之间营造了一些矛盾冲突,但这些冲突也基本流于表面,而且比较套路化,就是那种人红了之后,脾气就大了,性格就乖戾了,就开始蛮不讲理、自私自利了,乐队内部就开始撕逼了,最后一拍两散了这种大俗套。

关键是影片一开始展现的弗莱迪就是个腼腆纯良的大男孩啊,他是如何变成这种讨厌鬼+自私鬼的样子的呢?影片则完全没有展现这种转变过程,而只是通过一些情节,暗示观众这是他“同志”身份带来的孤独,以及小人从中作梗所导致的。但这远远不够啊,影片对于角色性格和心理的剖析实在太弱了,所以影片也只能用“乐队撕逼”这种大俗套戏码来充数了。

后来,处于堕落中的弗莱迪,在前女友的一次雨夜造访之后,就马上顿悟了,同小人决裂,回归乐队大家庭。

最后,皇后乐队在“Live Aid”这个超级大秀上再展雄风,在历史上留下经典瞬间,影片就这么落幕了!这就完了???这种以演唱会实况带来的高潮感,代替应有的剧情推进营造的高潮感,这种做法在好莱坞音乐片里也显得比较另类吧?

《波西米亚狂想曲》整部影片就是这么平铺直叙,角色就是这么扁平没深度,这种影片除了听歌嗨一把,带给观众的其他观影享受也没太多了吧!

《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有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就是影片中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只作为“好听的歌”而存在,对于剧情大部分也没啥推动意义,跟角色情感的关联度也不高。其实仔细看歌词,里面都有许多张扬自我、打破偏见、勇往直前、激情励志的内涵在其中,可惜这些内容都没有跟剧情和角色形成什么强关联,都是歌本身好听,而无法形成影片张力。最典型就是结尾20分钟的高潮戏,就是纯粹还原+升华的演唱会直播翻版罢了!

本片虽然在弗莱迪的“同志”情感戏上花了一些笔墨,但让人感觉也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入角色内心。而且就毒舌君的个人观感来看,片中一些“同志戏”也太过刻意了,影片中好像弗莱迪随机遇到的一些人结果都是gay。

比如说经纪人给乐队安排的经理人保罗,正好就是个gay,很快就跟弗莱迪“激情四射”了。

巡演中也能偶然碰到gay里gay气的卡车司机。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弗莱迪在狂欢派对之后,随便拍了一个侍者的屁股,正好这个人又是gay!

这片子简直就是“转角遇到gay”啊,哈哈,怎么影片里哪儿哪儿都是gay啊?影片为了给弗莱迪安排“gay戏”,在情节安排上也显得太不自然,过于生硬了吧?​

而且“同志”在影片中也只不过是弗莱迪的身份标签罢了,缺乏足够的心理挖掘,不仅弗莱迪没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画,保罗也同样单薄得像一张纸,只是作为一个反派小人的形象存在罢了!

以上就是毒舌君在电脑上看过《波西米亚狂想曲》,却完全不喜欢的原因所在。后来在本片正式上映前一周,毒舌君又去影院看了点映,倒是能一气看完而不感觉烦闷,也总结一下原因吧。

一方面来说,影院的音响效果将音乐的感染力放大了数倍,而且皇后乐队的摇滚乐,是那种显得更为大众化、旋律更为好听、歌词十分励志、更加朗朗上口、气势冲天、激情洋溢的摇滚乐,在影院氛围里听这些歌,观众就更加容易“燃”起来。再配合歌曲创作过程中的许多趣味情节,也比较容易俘获观众的好感,让人不太去注意平淡的剧情。再加上剧情虽然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但也没啥十分糟糕的情节,所以在影院里被一首接一首的好歌带着,跟着剧情走,还算是比较顺畅的。结尾的20分钟演唱会高潮戏,影院效果所营造的临场感和热烈氛围,就更是远非看电脑所能比的了。

另一方面,在大银幕上观影,主人公弗莱迪的扮演者拉米·马雷克一些细腻的表演,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你在影片中听到的弗莱迪演唱的各种歌曲,基本上都不是出自拉米·马雷克的歌喉,而是弗莱迪原声+弗莱迪歌唱模仿网红+拉米·马雷克自己的声音,三合一混音之后的产物,基本上可以说是“假唱”吧,相对于好莱坞音乐片绝大部分都是明星真唱的主流,毒舌君此前认为拉米·马雷克拿影帝是不太令人信服的。

但在大银幕看了拉米·马雷克的表演,毒舌君又感觉,评委们之所以选他当影帝,不仅是因为他扮演弗莱迪形神具备,还因为他在一些情感戏的表达上,真正达到了细腻动人的效果吧,对着电脑看的时候,这种感觉并不强烈,但看大银幕的时候,就明显看出拉米·马雷克在表演上的诸多动人之处了。可以说,剧本层面对于影片主人公的刻画是比较平庸的,但拉米·马雷克凭借自身细腻动人的表演,撑起了这个角色,这也应该是他能够斩获奥斯卡影帝的原因之一吧!

综上所述,如果你看了毒舌君的这篇影评,不想去看《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话,那就没啥可说。但是,如果你准备看这部影片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影院观影哦!(文/列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