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不是纪录片吗「花絮不是纪录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34更新:2023-04-14 04:06:51

导读:众多花絮集锦起来的纪录片,顶多只是剧组的“家庭相册”,而非“国家相册”。

文 | 青山

去年,当电视剧《天盛长歌》因收视率不高匆匆收场时,其20集的幕后纪录片却意外得到重视,让不少观众感叹“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主创们的初心,幕后大家的努力,演员们对角色的理解”。其豆瓣评分甚至达到了9.6分。

一方面,这类花絮式的纪录片在制作上愈加成熟。从每一个演员的内心解读角色,到导演、编剧等幕后团队探讨创作初衷,再到拍摄、后期、服装、妆容、道具、礼仪等各方面的集中展示……电视剧本身的价值被无限放大;但另一方面,纪录片越来越成为观众理解电视剧的一个工具,它本身在创作上又再一次陷入到模式化中。

是花絮还是纪录片?

近年来,纪录片的外延不断被拓展,由热播电视剧衍生出来的纪录片往往都能获得不俗的收视表现。《芈月传》在播出期间,正片一结束就接上衍生纪录片《芈月传奇》。正片负责讲一段先秦女杰的传奇故事,纪录片负责揭秘正片的生成过程和相关历史掌故。《外科风云》正片后面,也紧随着衍生而来的纪录片。

不仅在电视荧屏,一些网播剧集的花絮专辑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播放量。《如懿传》的幕后纪录片《同行壹心——如懿传纪事》片中有大量的幕后花絮、剧组人员及演员采访。如在纪录片里和敬公主璟瑟的扮演者关雪盈还曾试镜过炩妃的角色,但导演最后还是决定把这个角色给了李纯。

《只为遇见你》制作方在电视剧开播后,上线了专题纪录片《知遇珠宝人》。其中记录了剧组走访全国各地,从矿石加工原场地走到交易市场,采访了无数工艺匠人与新锐设计师的过程。

能够看到,这些纪录片中的故事几乎是缺失的。或者说,它们都陷入到相同的创作模板中,真实,但无生命力。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花絮集成的纪录片,更像是创作者内部的礼物。《英雄》杀青之前,导演甘露连夜剪辑的纪录片《十天》,“他们(团队成员)特别专注的看,看完以后,现场就连平时吵了架的人都开始彼此拥抱。”

这些作品注定了关注的重点是“一部作品的完成过程”,是一个剧组独有的记忆,对大众,或者明星粉丝之外的群体而言,几乎毫无意义。

讲好一个“真正的故事”

201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中提到,“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6:00至次日1:00之间至少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

2018年,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通知在现有规定后增加“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全年在19:30-22:30时段播出国产纪录片总量不得低于7小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家电视台让这些电视剧的衍生纪录片粉墨登场,以完成“政治任务”。虽然在经济效益上博得了平台方的欢心,例如《芈月传奇》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的“920节目带”播出时,最高收视率分别达到了1.879与1.98。

这相比于北京市场2015年纪录片次黄金时段0.22的年均收视率,可谓大丰收,但似乎也有违政策出台的初衷。可以看到,纪录片本身的价值,极大的依附于正片本身。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本身就不是一个有独立艺术品格的作品,也更别谈发挥纪录片独特的社会功能。

纪录片不断市场化、国际化之际,甚至作为一种海外传播的“拳头产品”,还应意识到题材的选择除了应具有国际视野和普遍性。显然,这类衍生纪录片是不具备的。

事实上,纪录片的创作还应在题材选择上关注人类共通的情感样式:责任、奉献、爱、勇气、英雄崇拜等。纪录片创作者应贴近普通人群,用平民化视角把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天然普遍性,用自然而真实的影像去感染受众,而不是依然聚焦于明星的“幕后生活”。

讲故事不仅需要纪录片的艺术要求和技术要求,本质上是对受众的一种尊重。在过去我们认为大部分的故事是硬性的表述或者是记录,但是现在是真诚的分享和柔和的表达,讲故事靠的是艺术创作的内功,如同写诗、写作,无法用一种方法而论。

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全盘否定这一类花絮式的纪录片,而是借助这种商业化的路径,探索更多可能。

目前不少剧集衍生纪录片热仅限于剧集的播放周期,热度消失快,受众集中,市场周期更短,实为一种资源浪费。因此传统的纪录片制作主体应该注重关注合理开发纪录片IP,选取社会关注度高,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作品,或整合中互动多、交互性强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发。

产业化良药要怎么吃才好?

尽管纪录片的历史由来已久,但纪录片真正被大规模当做衍生品被纳入电影、电视剧,甚至综艺节目的产品链之中,大概是从2013年开始的。

在最开始,电视剧的剧组还没有拍摄衍生纪录片的传统。但随着产业化的推进,不少制作商意识到:通过热门影视剧与其纪录片的捆绑组合模式,不仅能够助推电视剧的话题性,更能同时收获经济效益。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说,“这一现象,使得纪录番外篇的形态逐渐形成,并成为纪录片产业化进程中一种新的值得研究的现象;目前主要形式有电影纪录片、演唱会纪录片、热播栏目或季播节目纪录片以及纪录电影等。”

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全年纪录电影票房仅130万元,2013年中国全年纪录电影票房2146万元,同比增长15。5倍,增长点便是以五月天演唱会为主题的纪录片《五月天诺亚方舟》,放映39.3万场带来2106万元票房。同题材讲述崔健的《超越那一天》放映80场带来票房30万元。

而那一年最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2013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得主《千锤百炼》上映场次383场,票房仅7万元。

时间来到2018年,纵使《天盛长歌》《如懿传》等剧的热播,也同时带火了其衍生纪录片。他们在视频网站的播放量都超过百万,甚至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因为沾上了纪录片,均分过8。但去年几部真正把镜头对准社会现实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大三儿》《自行车与旧电钢》《一百年很长吗》《生活万岁》以及《出·路》等,市场反响都较为尴尬。

没有明星的人物本身难以契合市场需求,在大众文化的这场较量中,纪录片显示出其卑微的一面——更接近纪录片表达的内容无法获得关注,靠着热门电视剧的衍生品却大获成功。

当前纪录片产业、市场和受众仍待培育,电影、电视剧、动漫、纪录片等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又出现了创作手法、传播渠道、产品链环扣的趋势。虽然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有助于纪录片产业学习和移植更多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其他影视节目类型的融合与镶嵌,也能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大众化程度。但从长远看,这却是“自损一百”的做法,也会越来越让人以为纪录片只是电视剧的附庸,其独特的价值却消失殆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