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bgm「听了那么多经典的电影原声不妨了解一下默片时代的背景音乐」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83更新:2023-04-14 11:52:32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成功发明出一种放映机,可以把影像放映到幕布上,从此,电影诞生;同年,英国烟草商阿尔伯特爵士在乘坐“帝国州际特快号”旅行时,对列车上的徽章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即灵感突发,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烟草品牌“555”。

这两件事本无关联,然而,一个十分有趣的巧合是:早期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同样暗含着一条“555线索”——1895年可以被看作第一个“5”,1915年则是第二个“5”。

这一年,作曲家布里尔为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的划时代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谱写了辉煌的管弦乐,这部电影被普遍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电影。

第三个“5”指1925年。这一年,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执导了著名影片《战舰波将金号》(The Battleship Potemkin),奥地利作曲家、电影配乐先驱埃德蒙·迈赛尔(Edmund Meisel)为该片创作了音乐。

“555线索”贯穿于整个默片时代。而《战舰波将金号》上映后仅两年,历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便在历史的呼唤下诞生了。

接下来的有声电影时期,几位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配乐大师则与“45”这个数字有着莫大关联:

元老级人物弗朗兹·沃克斯曼(Franz Waxman)在他45岁那年获得了第二座奥斯卡奖;而1945年的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得主则是米克罗斯·罗萨(Miklos Rozsa);美国早期国宝级配乐大师阿尔弗雷德·纽曼(Alfred Newman)一生共获得过45次奥斯卡奖提名。

如果再算上好莱坞电影音乐之父马克斯·斯坦纳(Max Steiner)获得第一座奥斯卡奖是在1935年,那么,你应该足以对“5”这个在早期电影音乐史上颇具宿命色彩的数字产生无限的敬意。

当然,这只是一系列有趣的巧合。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到默片时代的历史细节中,去捕捉早期电影音乐发展史上那些值得铭记的人物和事件。

临场伴奏时代

当卢米埃兄弟发明出电影放映机后,他们并没有料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事物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艺术殿堂的第七女神。凭着某种直觉,他们决定在电影播放时加入音乐。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有人会问: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恰好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卢米埃兄弟在电影中加入音乐,难道不是出于某种艺术的考量?

事实并非如此。

在解决了所有技术难题后,卢米埃兄弟开始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吸引观众从头到尾盯着那块黑白闪动的幕布而不中途退场。毕竟,在一个平面上投射下几个能活动的、黑白干瘪的人像,看起来与民间杂耍相差无几。

没有声音的画面会让观众产生某种隔离感甚至排斥心理。于是,就像所有杂耍节目那样,卢米埃兄弟为电影加入了音乐,请来钢琴师、小提琴师为电影临场伴奏流行曲。

这时的“电影音乐”,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

不过,电影相对于传统娱乐项目的优势还是很快体现出来。相比于舞台剧,电影可以放大人物和场景,原本在舞台上像蚂蚁一般的主人公,在银幕上立马变得高大而鲜活。人们被这一新兴的娱乐项目所吸引,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影院老板们纷纷继承卢米埃兄弟的传统,请钢琴师为电影临场伴奏,有的影院会再加上一名小提琴师,一些财大气粗的影院甚至会聘请一个小型乐队,而这些乐师演奏的通常都是当时的流行曲目。

人们总是更容易被直观的具象事物所吸引。一开始,观众几乎完全沉迷于画面中,至于音乐,只要有就行。对此,学者狄其安在《电影中的音乐》一书中写道:“在电影艺术诞生的早期,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它只是弥补试听不平衡的一种方法。”

但没过多久,观众就开始抱怨起来,因为临场伴奏的音乐常常跟影片画面的内容不相符。毕竟这些伴奏音乐与影片压根没有关系,于是便时常出现这样的状况:当严肃的画面出现时,耳朵里却听到的是欢快的音符;当好人最终战胜坏人,取得圆满大结局时,现场演奏的旋律却好似怨妇在哭泣。

这种音画错位极大损害了画面的表现力,也降低了人们观看电影的兴致。

为了改变画面与音乐脱节的现象,电影公司的老板们开始聘请作曲家,专门创作出一些适合于表现各种类型的情节和氛围的通用曲目,并把它们汇编成诸如《电影用曲集锦》《电影音乐手册》之类的工具宝典,方便乐师们在现场演奏时参考使用。

这些曲谱里的目录文字通常简单明了:强烈的激动、温柔的爱、胜利进军、战斗、逃逸、快乐、悲伤……乐师们只需抬头看看银幕,便能够根据影片的不同情节,选择演奏相应的曲目。

电影原声的雏形

这种状况持续到1908年。这一年,法国作曲家圣-桑决定专门为影片《吉斯公爵被刺》谱曲。虽然整部配乐只有l首序曲和5首场景曲,但由于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在巴黎公映时获得了极大好评。那些早已对《电影用曲汇编》里的通用乐曲产生听觉疲劳的观众们,对圣-桑谱写的音乐印象深刻。

然而,圣-桑的探索还只是浅尝辄止,仅凭几个短小片段尚不足以支撑整部电影。因此,布里尔于1915年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创作的鸿篇巨制更显得意义非凡。该作共有226个乐段,由70位乐师在剧院首演。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的某些雏形开始显现了。

不过,圣·桑和布里尔等作曲家的开创性工作并未掀起太大波澜,默片时代的音乐自始至终被乐师的临场伴奏所主导。

萧斯塔柯维奇曾谈到过其中的困难:他曾专门为影片《新巴比伦》创作了一份总谱,但各家影院对于如何演奏它们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用了一整支乐队,有的只用了少数几样乐器,有的则干脆只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才演奏。

对于这类由作曲家专门创作的电影音乐,影院必须请一支庞大的管弦乐队,并且需要一定时间的排练磨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这种经费开支对于中小型影院来讲,根本无法承受。于是,乐师临场伴奏这种既省事又省钱的做法被广泛沿用下来,一直持续到有声电影诞生之初。

1927年10月6日,《爵士歌王》在纽约华纳剧院上映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空前盛况。该片原本是一部著名的歌舞剧,讲述了—位贫穷的犹太歌手成长为爵士歌王的经历。

要将歌舞剧转换成有声电影,对演员而言,歌唱实力自然显得十分重要。最后,主演锁定在了百老汇歌星艾尔·乔森身上,这位黑人歌手以七万五千美元这一当时的天价片酬出演了这部划时代的电影。

其中还有一段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由于当时录音条件简陋,导演规定只有当乔森开口唱歌时,微音器才开始录音。可是这位艺人有个习惯,唱歌前要讲一两句开场白。结果,当影片拍摄到爵士歌王开口唱歌时,微音器摆放到他面前,录下来的首先不是歌声,而是爵士歌王说的一句话:“各位,好听的还在后面!”

在许多人看来,这句看似随意的话正好宣布了默片时代的结束。

如果从电影音乐的角度出发,这句话就显得更有意义:在进入有声时代后,电影音乐将要迎来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好听的”的确“还在后面”。而今天的观众所熟悉的那种电影原声音乐,也最终在30年代的好莱坞正式诞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