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特别放映电影茶馆修复版杨立新冯远征吴刚现场分享创作感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49更新:2023-04-14 19:10:59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俐 方非

作为北京人艺的金字招牌,话剧《茶馆》1982年由谢添导演搬上银幕。为纪念该片公映40周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于8月21日晚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隆重放映《茶馆》修复版,向经典致敬。

《茶馆》是剧作、话剧、电影三种艺术形式均成为经典的艺术珍品。1982年,电影《茶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演员班底均来自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剧组。导演谢添在忠于原剧风格和包容舞台演出精华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电影表现手段创造银幕形象。他要求演员的表演区别于舞台,要更自然、生活化。他还灵活利用外景,合理地扩展了时空,并用镜头放大美丑、贫富、善恶的对比,最终在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同时,呈现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该片荣获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

电影《茶馆》中,最精彩的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表演,于是之饰演的“王掌柜”、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郑榕饰演的“常四爷”、黄宗洛饰演的“松二爷”、英若诚饰演的“刘麻子”等人物形象,让一代又一代观众产生了共鸣。

映前活动中,出演新版《茶馆》的北京人艺演员杨立新、冯远征和吴刚,围绕人艺精神传承和角色塑造等进行了分享。

上世纪80年代,杨立新有幸和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一起同台演出《茶馆》,又于2008年起担任《茶馆》的复排“召集人”,所以他对这部戏的感情尤为特殊。“今天看这部电影,心里总是有些不一样的感受。和老艺术家们耳鬓厮磨的接触,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他说,“现在能够看到当时原班人马的原汁原味,还是很珍贵的,感谢电影资料馆的修复,让它永久流传下去。”

和北京人艺的很多演员一样,冯远征也曾“幻想”过进入《茶馆》剧组,但在1999年真正接到复排任务后,出演松二爷的角色安排让他从期待变为了失望。“我很难把自己的外型和黄宗洛老师联系上,觉得这个角色不适合自己,于是反复找导演和院长反映,要求换角色。后来可能是把刘锦云院长说烦了,他说,你要么演松二爷,要么就写辞职报告吧。”就这样,冯远征只得接下了这个任务,并暗下决心,“既然演,就要把他演好。”一直到今天,他仍在每次演出前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

如今,话剧《茶馆》即将面临又一轮新老演员的交接问题。杨立新说:“我们这一代人排这部戏比老一辈艺术家要难,因为他们或多或少经历过那些年代,而我们只有文字和影像资料。现在再排《茶馆》难度更大,后辈的压力也更大。”但他认为,北京人艺的舞台上不能没有《茶馆》,如何全面继承和保持住人艺的水平和风格,是他对未来的期待。

“这些年我们每年都要演《茶馆》,每年都有新的演员加入,他们在一点点适应。”让吴刚感到欣慰的是,在今年的《茶馆》演出期间,不少年轻演员每场演出都在边幕站着看完了全场,“他们是有心人,我看好他们。”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