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坊如何转型「YC是如何从家庭小作坊成长为创业大学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36更新:2023-04-15 14:10:02

去年,美国《WIRED》杂志刊登了一篇大版幅专访,详细描述了YC接下来几年的目标和野心。相信读完此文后你会更加了解我们最近推出的“YC创业课堂”。全文很长,会分三次发布。本篇为第二部分。(点击第一部分:只有创业公司才能改变世界)

硅谷有两派,数十年来相安无事地共生着。

一派是以苹果,谷歌,脸书为代表的巨型企业,他们基本定义了人类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另一派,地图上找不到。它们散落在以硅谷为核心的各处,依靠庞大的数量和不知疲倦的活力,组成一股名叫“创业公司”的强大力量。

他们的成员大多不知名,只有小部分因获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成为第一派的一部分。很久以来,第二派都缺失一个霸主,一个能引领这群力量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组织。

source: musing on maps

直到YC的出现。

凭借强大的创投社交圈,投资人眼里的靠谱光环,一批又一批孵化出的独角兽公司和被无数创业公司验证有效的孵化课程,YC几乎成为硅谷创业者的唯一理想和精神寄托。

这里有数字为证。“撇开宏观经济疲软不谈,到2017年底,从YC毕业的创业公司总市值加起来已经超过1万亿美金。超过50个YC孵化的企业到达1亿美金市值以上,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三个YC毕业的独角兽:Dropbox,Aribnb 和Stripe。他们分别市值几十亿美金。”YC现任CEO Sam Altman在2017年年度报告里写道。

但在YC看来,自己的进化史很简单:从一个家庭作坊变成了一所大学。

早期YC授课就类似这样的形式

为什么是大学?YC之父Paul Graham说,这个灵感来源于家庭作坊刚开办不久。他意识到,YC这个东西,其实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人脉网络。

YC毕业的所有企业搭建起来的这个人脉网络,就是硅谷版本的“哈佛校友标识”:一个自己人帮自己人的组织。每年,上百个公司从YC创业营毕业,YC像大学一样,在给世界人才储备做出自己的贡献。

1 | 最早的故事

YC开始的时候,的确是个试试看的玩闹。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繁荣期,Paul Graham把和朋友创立的公司viaweb 卖给雅虎(点击阅读相关故事),卖了一个从此衣食无忧的价格。从那以后,富裕的Paul Graham变成了黑客里的哲学家,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各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跟创业有关的思考。2005年,他决定不只是写,要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理论。

那年夏天,他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一个通告,大概的意思是:

在《如何创业》这篇文章里,我说过当今这个世界应当有比目前多十倍的创业公司。之所以没有,是因为对于很多人不敢。“万事开头难”,我也算从赚到过钱的人,也一直想投资创业公司,但只听pitch就决定投不投钱的方法危险系数太高了。所以,我决定开一个夏令营。这就类似于你们暑假三个月找工作一样:与其去麦当劳打工赚钱,不如来这个夏令营和你的朋友一起创业,你们的工资就是我给你们的投资金额。我决定把这个夏令营叫做:夏季创始人项目。

第一届夏季创始人项目的落脚点在麻省剑桥市,参与的8个公司都反馈良好,他决定第二年继续。

很早Paul Graham就差不多确定了如今这个一年两批的节奏。在创业营开始前的几周,Paul Graham和其他3个合伙人会一起审核所有的申请表,然后在最后的一周内邀请有前途有希望的创始人们来面试。一般面试当晚Paul Graham就会告知团队是否被录取,而他们需要当场立刻给出参加还是不参加的答复。(Paul曾开玩笑说最后答应不答应的环节就是这些人最后的智商测试了,不答应的都属于达不到YC要的聪明程度的)。YC起初给他们的种子资金是2万美金或以下,具体看这个团队有几个人。

创业营是很紧张的3个月,每个团队的核心任务就是搭建出一个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三个月里,Paul会经常邀请他觉得经验丰富的人来给创业团队提供帮助,比如对产品搭建了如指掌的Gmai之父Paul Buchheit。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YC开始了一种延续至今的,美国大学常见的师生面聊时间(office hours)。在这个时间段,Paul Graham会一对一的跟每个团队的创始人梳理接下来他们会面对的不同问题,他喜欢一遍散步一边聊,不知道是不是致敬苏格拉底。

Source: Paul Stamatiou

创业营期间,每周二晚上,Paul和女友Jessica都会组织一个家庭式聚餐,炖个肉吃个墨西哥辣豆子汤之类的,结束后会有一个互联网大咖来分享交流,从雅虎前CEO Marissa Mayer到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都曾出现在这个家庭聚餐里 。

3个月培训营结束,就是激动人心的Demo Day了。每个团队的代表人都要精心准备一个演讲,里面词藻用句已被精雕细刻了一遍又一遍,里面还必须包括自己产品过去三个月的增长速度的曲线图,从用户到利润。这是Paul Graham的坚持,目的只有一个:让硅谷即便最老练的投资人都能在你的演讲下对你的产品热血沸腾,生怕错失你这个独角兽,想要约你立刻谈投资。

Source: Business Insider

时间是最好的验证。从YC毕业的学员数量不断增多,Paul Graham最早那个带点理想主义的“大局思考观”也逐渐的在被印证。从2007年冬季营的12家,到2011年冬季营的45家,到如今每一期100多名创业营学员。而且数量还在增长。

随之增长的还有投资人的关注度。其实大多数YC的公司还是以失败告终的,毕竟即便哈佛耶鲁也不是每个毕业生都是世界的佼佼者。其他的一部分被诸如亚马逊,谷歌等公司以数百万甚至数十亿的价格买走,最后双手数的过来的几个持续自己的野蛮生长,直到脸上长出了犄角,成为创业领域的独角兽。

科技领域越来越富有,投资人发现自己可投资的金额,居然和想投资的优质公司是成反比的。就是:钱多,但可投的好公司少。于是YC这个成功率最高的孵化器,便成了投资人眼中一道金字招牌。原先谷歌投资(Google Venture)的投资人M.G.Siegler就曾说过:假如一家YC毕业的企业跟我约见面,我是不是会一定答应呢?答案是:是的。

随着YC名气越来越大,创始人的组成也开始由之前“大多数都是大学生技术宅男”向“即便经验老道富有成功经验的专业人士也想报名”的方向进行转变。后者基本上不愁没人投钱,所以YC那点儿实在算不了什么。他们更看重的,是YC的校友网络,创业课堂的经验,和高效激烈的初创氛围。

比如Dan Siroker, 之前谷歌明星级别的产品经理,无视了所有人的目光和担忧,毅然决然进入了YC。他在YC创业营里搭建的产品如今名字叫Optimizely,截止2015年,这个企业的估值在5.5亿美金。“当时做进入YC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挺艰难。我们倒没有说‘YC相比于我们的资历价值是不是有点low’,肯定没有这么想,但是我们的确纠结思考了很久。但我今天可以拍着胸脯说,没有YC就没有我们的今天。”Dan 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学员多了,名声大了,压力也在无形之中飙升了。2011年,两个外部投资人Yuri Milner 和 Ron Conway决定给每个进入YC的公司15万美金作为种子资金。这一举动背后的思考是:假如创业团队不愁钱了,他们就能更专心的把时间用在产品搭建这个过程中了。但事实上,当这些学员企业不愁钱了,与此而来的反倒不是安心,而是焦虑。因为这15万美金带来的责任和压力是挂在眼前的,原本那种demo day完了洽谈融资,稍整旗鼓继续上路,变成了持续不断的高压工作。于是2014年,YC结束了这个外来15万美金的协议。

Source: Next City

如今YC的环境氛围早与2005年的截然不同。“2007年我自己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一个团队基本上就是在这里学习工作3个月,交朋友聊天,然后希望看看结束的时候能不能有人投资” Harjeet Taggar,YC的全职运营合伙人说。“如今的氛围是,进来的首要目标就是我们要获得3百万投资,然后在创业营期间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建造产品和准备Demo Day,和其他团队社交的时间已经几乎没有了。”

原作者:Steven Levy

翻译编辑:梅姗姗

校对:张逢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