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奥斯卡影片提名「2019年奥斯卡的三大口碑片之一全球票房75亿成最卖座音乐片」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37更新:2023-04-16 14:32:17

上世纪80年代,是目前为止我们的最后一个“巨星年代”,也是我们的父母辈曾无数次缅怀和津津乐道的年代。

迈克尔·杰克逊、鲍勃·迪伦、麦当娜、大卫·鲍伊、朱塞佩·托纳多雷、贝纳多·贝托鲁奇、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张艺谋、陈凯歌、杨德昌、崔健、罗大佑……

无论影视界还是音乐界、无论国外或国内,都是一个接一个的大师相继崛起、天才辈出。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诞生了一场摇滚史、甚至是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也最震撼的演唱会——LIVE AID。

1985年7月13日,“LIVE AID”(拯救生命)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

这场演唱会的规模有多大呢?

先说明星:鲍勃·迪伦、迈克尔·杰克逊、蒂娜·特纳、艾尔顿·约翰、埃尔顿·约翰、保罗·麦肯特尼、大卫·鲍伊、麦当娜、U2……全世界超过100位的摇滚巨星均参与其中。

一句话,就是几乎当时世界上顶级的音乐巨星都来了。

所以演唱会的时长也是超出极限的长:16个小时。

再说观众:现场有包括伦敦温布利大球场10万和费城肯尼迪体育场10万在内的20万观众观看。

除此之外,演唱会还通过全球13颗通信卫星向150个国家进行了转播,共计吸收15亿的电视观众。

也就是说,全球超过30%的人都观看了这场演出。

要知道,当时的奥运会也不过只敢动用区区3个卫星。

而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就是堪称“分子级”复刻还原了这场“LIVE AID”演唱会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

就在刚刚公布的第91届奥斯卡入选名单里,《波西米亚狂想曲》以5项提名的成绩(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成功领跑颁奖季。

成为了2019年奥斯卡的三大口碑片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绿皮书》和《罗马》)

并且斩获了第76届金球奖的电影类最佳剧情片和最佳男主。

以及美国演员工会奖的最佳男主提名、制片人工会奖的最佳制片提名、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7项提名、多个影评人协会奖等等……

要数奖项的话是数不完的,仅放一张图让大家感受一下:

影片于2018年11月在北美上映,首日票房就有1840万美元,成为周五票房冠军。

上映五周之后全球票房超过7.5亿美军,刷新全球票房纪录,成为了史上最卖座的音乐类传记片。

不仅欧美,就连亚洲地区也是屠榜走势。

韩国挺进年度票房前三;日本更甚,荣登第一,还顺便打破了《星球大战》和《阿凡达》在日本的票房纪录。

一时间掀起一股全球性怀念热潮。

而《波西米亚狂想曲》之所以能有如此魅力,全是因为一支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乐队——皇后乐队。

如果你对“皇后乐队”这个名字还不够熟悉,没关系,有两首歌你一定听过:《We Are The Champions》和《We Will Rock You》。

这两首歌常年被用于各大体育赛事和多种场合上,其昂扬向上、振奋人心的曲调可以瞬间打破语言和种族的界限,燃烧观众的激情。

其中《We Are The Champions》曾在世界国际歌霸被誉为“最佳摇滚乐”。

《We Will Rock You》更是于1994年被选作美国世界杯主题曲使用,于2004年被《滚石》杂志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之一。

而这两首歌,也不过只是“皇后乐队”的众多经典曲目里的“之二”而已。

《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历史上的首部“皇后乐队”传记片,就以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为主角,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详细描述了“皇后乐队”自诞生之日起,之后15年间的起落沉浮。

其中被用作电影名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是“皇后乐队”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

影片用了大量篇幅完整呈现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和“全球人都会唱”的《We Will Rock You》这两首歌的诞生过程。

当然那是在他们成名之后,成名之前,“皇后乐队”作为小有名气的校园乐队,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小清新的名字:Smile。

乐队的主唱:传奇人物牙叔,也不是一开始就在乐队里的。

在加入乐队之前,牙叔只是机场的一名行李搬运工,出生于东非坦桑尼亚一个保守传统的家庭。

每天晚上偷溜出去玩音乐,都会被父亲斥责“不务正业”。

后来,学校里的Smile乐队主唱离队,牙叔才毛遂自荐加入了其中。

这里特别提一下,尽管也曾经是籍籍无名的小乐队,但其实“皇后乐队”里的成员,个个都是学霸级的优秀本秀。

主唱牙叔自不必说,天赋型选手、史上最疯狂最有台风的舞台表演着、横跨四个八度的摇滚史最佳嗓音。

如牙叔自己所说,他注定成为传奇。

鼓手罗杰·泰勒,一名牙医。

作为乐队的颜值担当,拥有极具辨识度天然金属桑。

能够同时承担男高音、男低音、女低音、女高音四个部分的和声。

吉他手布赖恩·梅,乐界最学霸选手,物理学硕士、天文学博士、利物浦大学名誉校长。

多重身份的梅爷因此成为了“皇后乐队”最有料的成员之一,尤其是这张live现场:

头发花白后的梅爷直接被粉丝称为“牛顿玩吉他”。

贝斯手约翰·迪肯,属于“皇后乐队”里最安静的成员,1991年牙叔因艾滋病去世不久后,约翰·迪肯就宣告了隐退。

1971年,“皇后乐队”在英国伦敦成立,在被星探发现不久后就发表了自己的首张录音室专辑《Queen》;

1974年,皇后乐队在BBC的音乐节目中表演了歌曲《Seven Seas Of Rhye》,随后歌曲排到了英国单曲榜的前十。

之后便是不断地专辑、巡演、专辑、巡演,短短四年间,“皇后乐队”就开始屠榜英国各大音乐榜单。

直到1975年,《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诞生。

为了让4个成员专注创作,经纪公司把他们放到了乡下的一座小别墅里,每天除了鸟禅声和广袤的草原绿树,什么喧嚣也听不到看不到。

《波西米亚狂想曲》就是诞生于这座小别墅里的。

这是历史上首次以歌剧形式做的摇滚乐,后来这种“歌剧式”风格也成为了“皇后乐队”的代表性风格之一。

歌曲全长6分钟,风格结构极为复杂,包含了歌剧、重金属、吉他、古典、摇滚、清唱等等。

歌词晦涩难懂,但根据梅爷透露,里头写进了许多牙叔个人的成长心酸和童年感受。

那句“妈妈,人生才刚开始,现在却全毁了……妈妈,我还不想死”,听哭了多少人。

影片里对《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创作过程之艰难,也进行了详细描述,比如光鼓手罗杰·泰勒和声的那句“伽利略”,就录了至少26遍,把磁粉都快磨没了。

最后不仅创作成本严重超出公司预期,连时长都让公司无法接受。

因为当时的电台顶多只播放时长3分钟的歌曲,超出时间这首歌就只能被砍掉,连被观众听到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公司要求“皇后乐队”要么删减,要么直接抛弃它。

最后双方因为此事谈崩,牙叔只好带着样带亲自上电台播放。

现实生活中梅爷曾经爆料,是电台的某工作人员喜欢这首歌所以偷走样带在电台上播放的。

也有传闻说其实是“皇后乐队”自己故意把样带透露给电台的。

总之不管怎样,这首差点就被“雪藏”的歌,最后还是被全国观众听到了,而且一播放就震惊全国。

还让该专辑成为了当年英国圣诞节的音乐排行榜第一,而且数据整整维持了9周之久。

1991年牙叔去世后,这首歌又被拿出来二度发行,又再次登上圣诞排行榜第一,维持了五周。

《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后,“皇后乐队”又带着《Somebody To Love》、《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Love of my life》等歌曲面世。

几乎每一年,都有扎堆好几首的歌曲屠榜各大排行榜,奠定了七八十年代“皇后乐队”在摇滚界不可替代的位置。

成名之后的纸醉金迷,以及挚爱玛丽·奥斯丁的离去,使得牙叔有过一段短暂的迷失期。

期间牙叔开成-人趴体,流连于不同的男性伴侣之间,还听信于经纪人的挑唆和乐队成员闹翻。

艾滋病也是这个时间段染上的。

玛丽·奥斯丁作为牙叔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大篇幅的呈现。

牙叔是双性恋,而玛丽·奥斯丁是他还未成名时就交往的女友,两人曾同居了十多年,尽管后来两人分手,但牙叔依然把其称为“无法替代的挚爱”。

其中著名的《Love of my life》就是牙叔为玛丽唱的。

而且直到目前为止,牙叔的骨灰所在地也只有玛丽一个人知道,因为根据其遗愿清单,希望自己死后能不被打扰,有一方净土。

甚至连其父母,都不知道骨灰的确切所在地。

“LIVE AID”演唱会是牙叔回归乐队之后的第一次团体表演。

彼时的牙叔在得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冷静思考了与经纪人的关系之后,选择了向队员道歉,重回“家人”身边。

“LIVE AID”是一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演出”的慈善义演,它诞生于1986年7月13日。

此前因为内战和连年干旱所爆发的大饥荒,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人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

所以在1984年的圣诞节前期,爱尔兰摇滚歌手Bob Geldof与英籍电子团Ultravox的Midge Ure合写了一首《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并召集了一众明星来进行演唱。

最后录成单曲义卖,把收益所得捐赠给非洲饥民。

单曲发行后一举拿下销售冠军,并在乐界产生极大轰动。

随后美国的流行歌手们也纷纷作出响应,迈克尔·杰克逊那首著名的《We Are The World》就是诞生于此时的。

《We Are The World》由迈克尔·杰克逊与莱昂纳尔·里奇合作完成,也是一经发行就拿下冠军,掀起一阵全民“义助”浪潮。

与此同时,肯尼·罗杰斯、鲍勃·迪伦等巨星也相继加入进来。

随着阵容的不断壮大,以及社会的热恋反响,鲍勃·盖尔多夫等人才开始筹备起了前文说过的这场叫作“LIVE AID”的伟大演唱会。

全世界的巨星汇集一起,以0酬劳的方式进行义演,为非洲饥民募款,这是伟大年代“赤子之心”的完美缩写。

所以“LIVE AID”演唱会诞生的那天,也被媒体称为是音乐改变世界的一天。

而在这场汇集了无数巨星的伟大演唱会里,又有一个闪耀着无可替代的光芒的殿堂级明星——皇后乐队。

按规定,“LIVE AID”的演唱会上每人只有20分钟的表演时间,但“皇后乐队”有半个小时。

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最后20分钟,就1:1还原了“皇后乐队”出场的这段表演。

细化到水杯的摆向、工作人员的服装,甚至是牙叔本人的动作,都达到了90%的还原度。

更有影迷戏称:拉米·马雷克对牙叔,简直是做到了从龅牙到腋毛的全方位还原。

也因此影片的最后这20分钟,足以成为传记片里最经典的20分钟。

这里就必须提一下,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失败之处就是:几乎纯靠结尾1:1还原的这20分钟“LIVE AID”取胜。

如果以传记片的角度来说影片的剧情设置,《波西米亚狂想曲》是怎么都谈不上好的。

片子对牙叔乃至整个“皇后乐队”的成长历程的记叙方式,近乎一笔流水账。

其中没有高潮,转折也非常生硬和片段化,几乎就是刻板地呈现了每一个对“皇后乐队”来说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已。

所以在很多专业的影评人网站上,我们都会看到不太可观的分数:

但反观群众的打分,无论是国外的IMDb,还是国内的豆瓣,大家都给出了8.3和8.8这样难得一遇的高分:

可见“皇后乐队”在全世界人心中的地位,于世界歌迷的意义。

这样说来影片的“片面化呈现”到成了另一种“安全操作”。

毕竟对于有着广大影迷基础的“皇后乐队”来说,如果传记片里带了过强的导演个人情感色彩,说不定会反遭歌迷抨击。

最后这样中规中矩地把歌迷们都知道的事情复述一遍,最后再来个世纪级的情感大升华,反倒赢得了头彩。

只可惜影片在国内上映还遥遥无期,否则最后20分钟的神级还原要是能在大荧幕上呈现,估计又能哭倒一大批人。

对了,电影里对《We Will Rock You》这首歌创作过程的还原也是相当震撼,史上与观众互动性最强的歌,来自“学霸吉他手”梅爷的灵感。

只能说所有的经典之作,都像是大师手下轻轻挥动的一笔,又像是无数个日夜死磕之后的硕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