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原声「第一次听聂耳演唱原音就在这套歌剧百年珍藏版专辑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72更新:2023-04-17 09:18:42

文 | 李澄

为纪念中国歌剧诞生一百周年,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在院长金曼的倡议策划下,与中国唱片上海公司联手,用一年多的时间制作推出了《凤鸣东方——中国歌剧百年经典1920-2020》珍藏版专辑,即将于今年正式出版发行。专辑自1920年中国第一部歌剧、黎锦晖创作的《麻雀与小孩》起始,以2019年的《雷雨》为结尾,收录了时间跨度为百年的54部原创中国歌剧重点剧目、120位歌剧艺术家演唱的二百多个唱段,有声化地再现中国歌剧百年来创作、演出的发展历程和优秀成果。

填补中国歌剧史声音空白

“中国歌剧历经百年,很多亲历者早已谢世,想要回顾这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歌剧雏形期,可以找到的文献极为有限。因此上海中唱保留的这一时期的录音资料,就显得极为珍贵。”金曼介绍,这些珍贵的历史录音的再发现和学术性整理,填补了中国歌剧史早期的声音空白。

这套专辑除翔实的剧目介绍外,另附有完整唱词,既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珍贵原始录音,如黎明晖、白虹、梅熹、聂耳、龚秋霞、王人美、金焰等许多前辈艺术家的历史录音,也有李波、张扬、王昆、郭兰英、邹德华、苏凤娟、蔡佩莹、张越男、华松如、傅锦华(歌剧《刘三姐》原唱)、蒋祖繢、赵云卿、吴雁泽、李光曦、王玉珍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代杰出歌剧艺术家以及当代中青年优秀艺术家的演唱录音。虽然在网络时代,传统唱片行业早已江河日下,但这套音响制品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原始录音资料展现了百年来中国歌剧概貌,具有较高的欣赏、收藏和学术研究价值。据介绍,该项目2019年立项后,当年即被中宣部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名单中。

尤为珍贵的歌剧初啼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作《麻雀与小孩》

专辑中,黎锦晖歌剧的历史录音和聂耳的演唱尤为珍贵。

《麻雀与小孩》是一部小型歌舞剧作品,由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家黎锦晖以民国初年时的小学国文课本教材改编而成,创作于1920年。据音乐史学家考证,这部儿童歌舞剧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部原创歌剧作品,也是“五四运动”后出现在中国乐坛的崭新音乐体裁。作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黎锦晖自此开启了中国原创歌剧最早的探索。他早期创作的多部歌舞剧作品,迄今历经百年,史料多已散失,仅有极少量当年百代公司的录音留存于世(模板今存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其中录制于1935年的《麻雀与小孩》选段尚存,此番收录于专辑之中,由黎明晖、白虹、张静演唱。

专辑还收录了黎锦晖创作于1936年的歌舞剧《桃花太子》的三个唱段。背后的故事也颇为跌宕。据上海中唱公司编辑出版部主任宋炜介绍,该剧是黎锦晖创办明月歌舞剧社十五年来规模最大的演出,但在动荡的时局经营十分惨淡,几近倒闭。黎锦晖于此时创排该剧,是维持剧社生存的一次努力。参加表演的演员和乐手达到80人之多,甚至早期曾在明月社培训演出而此时已在外面成为大明星的演员如黎莉莉、周璇等人也纷纷前来助力捧场。但众多参演演员,加上场地和茶园等费用的巨大开支,终致明月社巨额亏损,不但没有挽救剧社的危局,还欠下大笔债务。此后多年黎锦晖一直在为此还债,令人唏嘘。

1934年,聂耳作曲、导演、主演的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在上海公演(前排居中者为聂耳)

《扬子江暴风雨》是田汉、聂耳1934年合作的一部歌剧作品,开创了我国歌剧艺术表现革命现实题材的先河,标志着我国工人阶级形象首登歌剧舞台。该剧于1934年6月30日在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礼堂首次公演时连演三天,盛况空前。录音也是在1934年,本专辑收录了聂耳演唱的《码头工人歌》。

专辑中收录的聂耳与田汉另一部歌剧是1935年创作并录音的三幕歌剧《回春之曲》的三段名曲。其中的“梅娘曲”和“春回来了”由上海电影演员、歌手王人美演唱。尤其是“梅娘曲”,作曲家以简朴的手法渲染剧中人此时细腻复杂的心理,乐曲真情优美,凄婉动人,令无数观众为之倾倒,曾在海内外风行一时。至今这首极富艺术魅力的“梅娘曲”仍光彩不减,成为数十年来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和音乐院校声乐教科书中的范本。

发现上海解放后录制的最早唱片

这张收录了珍贵历史录音的专辑中,还有上世纪40年代延安鲁艺时期安波的秧歌剧《兄妹开荒》、马可的秧歌剧《夫妻识字》、马可等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王秀鸾》《全家光荣》《刘胡兰》,但录音时间均在1949年以后。其中秧歌剧《兄妹开荒》的第二首“兄妹开荒”是延安1943年2月9日首唱之一李波与她首演《夫妻识字》的搭档张扬于1962年录音的,同时收录的还有他们1962年录制的《夫妻识字》,可谓是真正的原唱。

此次上海中唱在老录音资料整理中,发现了录制出版于1949年6月25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唱的《兄妹开荒》,百年专辑中收录的是其中的“向劳动英雄看齐”。宋炜介绍,这张唱片是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录制的最早一批唱片中的一张。三野文工团还演唱录制了《解放区的天》《扭向新中国》等唱片,出版于1949年6月,是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唱片事业的发端之作。

彭彬拿着收录有他1949年6月演唱录音的唱片

由于老唱片资料没有写明演唱者的名字,上海中唱求助于上海的新四军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为他们推荐了当年在三野文工团如今依然健在的军旅画家、今年94岁的彭彬。令人倍感意外和惊喜,彭老先生正是《兄妹开荒》这张唱片中“哥哥”的演唱者,他说,演唱妹妹的演员叫李苍影。彭彬回忆,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他随三野文工团第二天就抵达了上海,录音就是在5月的最后几天完成的。宋炜的介绍与彭老的回忆基本吻合,“上海1949年5月27日解放,5月29日上海军管会接管了大中华唱片厂。6月,第一批唱片出厂,即便是在今天也是非常高效而且极具远见卓识的。这些唱片被迅速地发送到所有的解放区广播站和电台,充实进他们的音乐播放库中。”

中国唱片出版的《白毛女》老唱片封面

专辑中收录的《白毛女》,有1950年录音、王昆演唱的“北风吹”和王昆与前民演唱的“红头绳”,还有1963年录音、郭兰英唱的“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耳边一片人闹声”“恨是高山仇是海”“我是人”“我说,我要说”等。两个版本有着发展完善和进一步歌剧化的发展关系,王昆、郭兰英两代喜儿更是里程碑式的代表性歌唱家。

经典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

北大歌剧艺术研究院的杨小林曾经在中唱总公司工作多年,他介绍,在此次搜集整理歌剧历史录音的工作中,发现很多歌剧当年演出之后受资金和条件局限,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比如创作于1948年的《刘胡兰》,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多次上演,尤其是其中的“数九寒天下大雪”早已是传唱至今的著名唱段,但直到1977年复排才留下录音资料。专辑中收录的这一版就是1977年李默与海政歌剧团的录音。

此外,专辑还收录了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前身)创作演出的1954年版《刘胡兰》录制于1956年的四首唱段,由郭兰英等人演唱,其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意境深邃、感人至深,数十年来长久流传,至今不衰。

在上世纪50年代的录音中,专辑还收录了李劫夫、李中艺作曲的歌剧《星星之火》的两段唱,该剧核心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青”也是传唱至今家喻户晓的名曲。

郭兰英在《小二黑结婚》中饰演小芹

歌剧《小二黑结婚》被认为是作曲家马可坚持“从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主张的典范之作,该剧广泛运用中国传统戏曲板腔体思维和结构来推进剧情,创作出了既基于传统又创造性地发展传统的崭新歌剧音乐语言,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对中国歌剧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专辑收录了上世纪60年代郭兰英等人演唱的六段,其中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是传唱度最高的一首。

歌剧创作大繁荣的记忆

中国唱片总公司在中国的录音出版历史中地位独特。1949年5月29日,上海军管会接管了外资企业的大中华唱片公司之后,不久便成立了上海唱片公司,之后又从上海唱片公司抽调人员进京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资历更老的上海唱片公司则成为了中唱的上海分公司。据杨小林介绍,在1982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现之前,唱片公司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中唱与中央广播电台同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建制之下,所有录音都会给央广一套用于电台播放。这一时期,正好赶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次歌剧创作大繁荣和七八十年代的复苏,这套专辑将这期间中国歌剧舞台的精彩之作几乎“一网打尽”,录音资料相当丰富。在此之后至今,中唱主动参与录制的歌剧极为稀少。

此次专辑中收录了1957年录音的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表现藏族题材、具有浓郁藏族风格的《草原之歌》。该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西洋歌剧形式规律创作的第一部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中国“正歌剧”。这个阶段收录的都是经受了历史检验的经典,比如《红霞》《槐荫记》《柯山红日》《春雷》《窦娥冤》《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红珊瑚》《江姐》《向阳川》《阿依古丽》等,题材之丰富,写作之精彩,名家演唱之经典,成为歌剧创作大繁荣的美好记忆。

中国唱片出版的《江姐》老唱片封面

改革开放之后歌剧创作又一次迎来繁荣,但这个阶段中唱录音出品为数不多,专辑收录的《启明星》《琵琶行》《第一百个新娘》《伤逝》《芳草心》《原野》《党的女儿》《张骞》《苍原》《屈原》《司马迁》、交响清唱剧《江姐》《青春之歌》《大汉苏武》《运之河》《冰山上的来客》《骆驼祥子》《长征》《兰花花》《松毛岭之恋》《拉贝日记》《尘埃落定》《雷雨》等,其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歌剧作品大多来自版权授权。杨小林表示:“这个阶段的歌剧年代太近了,绝大多数还不足以成为经典,但我们还是以艺术水准和市场受欢迎的程度作为标准,将它们收录进来。当然也有一些近年来创作的剧目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最终收录,留下了一些遗憾。”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