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昍博士「冯叔瑜院士温柔的爆破专家」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03更新:2023-04-18 02:40:40

冯书瑜

冯书瑜他生性温和,与世无争,是“寒门出贵子”的真实写照。曾经最大的愿望是让母亲和自己能吃饱饭,没想到一步步成长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工程爆破专家,一生研究紧张、刺激、惊心动魄的爆破技术,为国家数不清的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和楼房建设劈山开路。

光洁的额头,稀疏的白发,圆润的脸,一口终身未改的四川乡音,今年9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叔瑜是那种一望就让人感到十分可亲的老人。

苦难开出幸运花

冯叔瑜本人却说,自己始终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小时候家里穷,父亲在他14岁那年因得了霍乱去世,剩下母亲独力苦撑,一家人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在学校里,同学们在一处玩耍难免交换各种好吃的、好玩的,他拿不出,于是尽力避免与人交往。别人说他孤僻,他只能无可奈何,日子长了,渐渐也就习惯了独来独往。

他的家里虽然穷,但在村里也算是书香门第。冯叔瑜的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本欲继续考取功名,却赶上科举制度被废除,终以教书为生。本来,父亲去世后,读书对他几乎成了奢望,但幸得一位本家叔叔资助,使他仍得以继续学业。

初中毕业时,冯叔瑜步行一百八十里路,到相邻的大竹县报考大竹师范,意外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倘若未来能子承父业地教书,解决吃饭问题,冯叔瑜就由衷感到心满意足。然而,后来一连串的偶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冯叔瑜的同桌家境比他好,想到重庆考学,邀他作伴,愿帮他负担各种费用。怀着出去开开眼界的想法,冯叔瑜这个农村娃娃第一次走出山区来到大城市,第一次见到汽车,第一次坐了轮船。没想到,同去报考中央工校(大专)的七八个同学里,只有冯叔瑜一个人考上了。“重庆比大竹有前途多了。”听了众人的劝说,他疑虑再三,最终决定放弃师范,转投工科。

三年后的暑假,冯叔瑜的一些中学同学到重庆考大学,住进他的宿舍,他因家庭经济状况没有打算报考,只是热心地帮大家联系报名事宜,但同学纷纷劝说“考试免费,闲来无事,不如你也考考”。冯叔瑜在没有复习、没抱任何希望的情况下参加了考试,意外收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甚至不知道这是一所在全国多么知名的大学,只知道上海是一座比重庆更大的城市。

从师范、中央工校到上海交大,冯叔瑜考取的都是公费生,学费和吃饭不花钱,但路费、书本费还是需要一定花销。当年,能考上大学也算光耀门楣,乡亲们给凑了一两金子,使冯叔瑜终于来到上海交大。从中学到大学,他从未买过课本,全靠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借同学的书来复习,凭着天生的好记性和加倍的勤奋,用他的话说,“成绩虽不拔尖,却还算过得去。”

1948年,冯叔瑜大学毕业,却差点陷入毕业即失业的潦倒困境,幸得系主任推荐到成渝铁路当实习生,虽然对方表示只管饭,发不出工资,并声明将来若要裁员就先裁他,但他还是接受了,“有饭吃就行”。不久后,原上海交大学生会主席周盼吾到重庆发展中共地下党,不少人怕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受到牵连,一向远离政治的冯叔瑜倒满不在乎,让周住进了自己的单身宿舍。经过频繁的接触和交谈,冯叔瑜被介绍加入了中共的地下党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身为党员的冯叔瑜成为组织重点培养对象,被任命为成渝铁路局工会副主席,又被送到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参加培训。

1951年,成渝铁路这条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线路正式开工后不久,冯叔瑜被选为国家公派的第一批留苏学生,到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攻读石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大爆破方法。接到这个通知时,他正在北京学习,甚至没来得及回重庆跟怀有身孕的妻子道别,就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留学生专列火车。

冯叔瑜说,留苏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第一次不必为吃饭、课本发愁,心无旁骛地学习。1955年,他获得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专门学习爆破技术的归国人才。

一天不工作就愧疚

学成回国后,冯叔瑜被留在铁道部工程总局担任工程师。他看到,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中国铁路迎来快速发展时期。自1953年起,中国铁路平均每年建成新线约1000公里,每年完成土石方数量约1亿立方米,但是,机械化程度极低,用炸药开山被简单地称为打眼放炮,全凭经验,没人把它当作科学技术,效率低且不安全。

“中国虽是火药的发源地,但一千多年后,爆破技术却已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冯叔瑜决心要将在苏联学到的爆破技术应用于支持国家铁路建设。他介绍说:“修隧道,筑高桥,如果靠原来的土办法,一个工人做石方开挖工程,一天完成不到一个立方。然而,引进科学的大爆破,一次可装成百上千吨炸药,可以爆破几十万乃至上千万方土石,效率大大提高。”

1956年,在内宜铁路的号志口工地上,冯叔瑜带领工人们首次采用定向爆破方法开挖路堑,从路堑内向一侧抛掷石方约30%,同时保证了路堑对面200米处建筑物的安全,实现爆破工程从传统手艺到现代技术的转变。首战告捷,极大地激励了冯叔瑜的信心,也使铁道部下定决心推广大爆破技术。

回国初期,受铁道部工程总局委派,冯叔瑜作为苏联唯一来华的爆破专家齐齐金的助手,先后参与了鹰厦、宝成、川黔、都贵等铁路新线的爆破施工设计,积累了丰富经验,并逐步对爆破工程有了一些与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齐齐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创了大爆破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爆破技术人才。但他也指出,由于齐齐金是矿山工程师出身,对爆破稳定性、路基地质条件等方面考虑不周全,导致铁路路基和边坡垮塌的问题较为严重。在上海交大和苏联留学受到的学术训练,使冯叔瑜养成了随时总结工作经验并撰写成文的习惯。他将早期的工作经验总结成文,发表在1958年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的《爆破工程经验汇编》中。

苏联专家回国后,冯叔瑜作为铁道建筑研究所(隶属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爆破研究室”主任,积极开拓中国的爆破理论和工程设计研究。在河北东川口水库,他首次在国内采用定向爆破筑坝技术;在攀枝花钢铁公司的狮子山,他参与了中国有史以来首次万吨级大爆破工程;在成昆铁路和贵昆铁路的新线建设中,他推广的大爆破和深孔爆破技术取得显著成果;在广州黄埔港航道疏浚的水下爆破工程中,他创建了一套水下爆破的施工工艺和爆破技术,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冯叔瑜说:“我这样家庭出身的人,受到党这样的培养,总感觉应该做些事情报答国家。一天不干工作,心里就感到愧疚。”他还记得,当年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是150元,要是哪天不干活,他就觉得“5块钱白拿了”。

掌控瞬间爆发的威力

“轰”的一声巨响,一座山头或一栋高楼,在爆破中按预定方向瞬间倒下,这就是大爆破的威力。它使得更高效地采矿开山、筑路建坝成为可能,却也伴随着巨大的危险。

冯叔瑜痛心地回忆起,“大跃进”时期发生的几起严重爆破事故。一次,爆破计划共有两炮,第一炮响了后,附近的学校刚好放学,引得师生们纷纷围观,大家不知还有第二炮,结果导致死伤200多人。还有一次,几十吨炸药堆在火车站,运炸药的人竟然在炸药堆里生火做饭,过起了“小日子”,结果炸药被引爆,不仅整个车站被炸出一个二三十米深的大坑,冲击波把附近一个二三百人的小镇也夷为平地。

除了由于安全意识匮乏导致的意外事故,其他在爆破过程中大大小小的事故还有不少。冯叔瑜回国后举办的第一期铁道爆破技术培训班共有学员两百余人,其中四五十人后来在工程事故中牺牲。冯叔瑜感到痛心疾首,而他本人也曾跟危险擦肩而过。“爆破的威力很大,力量大,危险和破坏也大,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好它。”冯叔瑜总结多年的经验,想了很多办法,制定出一整套爆破安全施工标准,并不断研究发展较为安全的深孔爆破技术,竭力减少和避免爆破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就在冯叔瑜全身心投入到爆破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应用时,受政治运动影响,他相继成了“反右倾机会主义者”、“苏修分子”、“假党员”。在自己最年富力强的30岁到50岁,不能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工作中,这让冯叔瑜至今倍感遗憾。不过,大概得益于他平时一向与人为善,又从不拉帮结派,除了被撤职外,他受到的其他冲击并不算大。

“文革”后期,冯叔瑜重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参与的“路基土石方爆破技术”、“穿孔弹的研究与应用”、“控制爆破技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他参与的“复杂地质险峻山区修建成昆铁路新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还有许多其他项目获得国家大大小小的各类奖项。

受日本TN炸药控制爆破的启发,冯叔瑜多年潜心于“控制爆破技术”的研究,推动和发展了中国的城市拆除爆破新技术,使爆破技术从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外进入了人口稠密、建筑物林立的城市建设领域,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其中,他亲自主持的“北京国际饭店工地控制爆破拆除技术”获1984年全国建筑科技成果交易会金质奖。

1984年,铁道科学院与铁道部建厂局联合组建“北京爆破联合工程公司”,冯叔瑜出任第一任总经理。1994年,他当选新成立的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第一副理事长;1995年,作为中国工程爆破学科的奠基人,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铁建所爆破研究室主任的职务卸任后,冯叔瑜仍作为顾问参与和指导了许多重要工程的实施,其中包括三峡水利工程、青藏铁路等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还有在爆破领域内著名的珠海机场1.2万吨级“世界第一爆”工程。

冯叔瑜说:“还是做自己的专业工作心里比较踏实,是个安慰。做人要有一种责任感,无论干什么工作,要干就把它干好。”

人物名片:

冯叔瑜,男,汉族,1924年6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破工程专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爆破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1924年6月20日,冯叔瑜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

1936年,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1938年,考入邻水县立初级中学。

1941年初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大竹师范学校,后又随同学去重庆考上中央工校机械工程科的公费生。

1944年9月,改用现名(冯叔瑜)以同等学历考进了自上海迁到重庆的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

1948年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铁道专业,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1951年,担任西南铁路工程局工务员。

1951年8月—1955年12月,在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技术科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副博士学位。

1955年—1958年,担任铁道部工程总局基建总局工程师。

1958年—1963年,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施工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1963年—1984年,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爆破研究室主任。

1963年—1979年,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1979年,担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