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棠的简介「影坛的一颗恒星最美少将王晓棠跌宕起伏的一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93更新:2023-04-18 06:16:19

#娱评大赏#

60年代的22大明星你知道几个?他们分别是: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崔嵬、谢添、张平、陈强、于洋、于蓝、谢芳;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张瑞芳、上官云珠、秦怡、白杨、孙道临、王丹凤;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心刚、田华、王晓棠;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庞学勤、李亚林、金迪、张圆;

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

周总理亲自批下了22人名单

如今的我们可能都不太清楚他们,但他们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影视辉煌,他们的名字和作品永留中国电影史。

这22位明星里头,最闪耀的非王晓棠莫属,那时不是流传这么一句话嘛“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她那明静纯净的大眼睛,纯真的笑容,姣好的身段,出色的演技,过硬的人品,成为那时人们心中的“女神”、“偶像”。

当然最重要的是她对艺术的执着、认真,及满腹才华。在她心中艺术就是艺术,跟金钱名利无关,她认为作为一个演员,一名文艺工作者,要修炼你的品德,你的专业,你的知识和你的待人接物,终身要为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心。

随着历史的光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晓棠跌宕起伏的电影艺术人生。

王晓棠1934年出生在河南开封一个条件优渥的文化艺术世家,母亲汪健出生于大户人家,父亲王叔惠曾担任国民党上校。他们皆毕业于南京艺专,父亲是国画家,母亲喜习油画,除此之外,他们对话剧、京剧、电影、文学在内的几乎所有艺术都很有兴趣,家里藏书丰富。

王晓棠受家庭熏陶非常好学,年纪小小,却饱读诗书。

上小学二三年级时就抱着字典读《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大量中外文学名著。上小学三年级的她就表现出自己的评判力。比如她还很喜欢《聊斋》这部小说,称它是“醒世警世”。

还有巴金的《家》《春》《秋》、《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名著读了个遍。

王晓棠虽生于条件不错的家庭,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王晓棠也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从开封—南阳—武汉—重庆—南京—杭州。

王晓棠

王晓棠3岁那年,黄河水泛滥,家里的房子都被淹了。那时王晓棠家里有两个佣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得将佣人遣散,姥姥与妈妈在家照顾王晓棠。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被战火一轰而散,用她自己的话说,“好比大棚里的一朵小花,突然就暴露在野外”。

她眨巴着大眼睛问爸爸,“为什么他们要打我们?”爸爸说,“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东亚病夫,一盘散沙。”“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自强不息,要有本事才能保卫家园。”小晓棠“哦哦”的点点头。

在迁移路途中,年幼的王晓棠常常一天吃不到一顿饭,饿得一路哭。妈妈去路边的麦田里揪几根麦穗,拿火柴烧一烧,搁手里搓一搓,搓出粒来让王晓棠咀嚼充饥。

从南阳到武汉,武汉沦陷了,王晓棠与父母和姥姥又迁徙到了重庆。那时王晓棠的父亲王叔惠担任卫戍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是上校军衔。

他爸妈酷爱京剧,经常带着她一起去看戏,慢慢地在耳濡目染下,王晓棠也深深地爱上了京剧,旦角头上漂亮的珠子、亮闪闪的花,和演员们在台上舞动的矫健身姿,让年幼的王晓棠非常着迷。

当时晓棠妈妈非常喜欢看一个叫郎定一的京剧名伶演的戏,那时郎定一在重庆实验剧场挂头牌。晓棠妈妈有意想让郎定一收女儿为徒,郎定一一开始是拒绝的,一是自己年轻,二是自己太忙,三是教戏太累,费嗓。经不住晓棠母亲的一再恳求,答应见女孩一面。

也就这一面,郎定一改了主意。王晓棠成为她唯一的徒弟。

王晓棠确实属于人见人爱的那种,天生丽质不说,还是天生的京剧苗子,不怕苦,肯虚心学。

郎定一这年才23岁,晓棠从她那里学了《红鸾禧》、《铁弓缘》和昆曲《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多出京昆戏,郎先生还用自己的“头面”给爱徒扮戏演出,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被人称为“小郎定一”。

1938.2—1943.8日本对重庆长达5年多的轰炸,尤其1939年的5354那场惨绝人寰的无差别大轰炸,重庆瞬间变成人间炼狱。

这成为了王晓棠幼年时期的噩梦,也让他学到了人生的第一课,坚强是战胜一切的力量。

从小学到中学,王晓棠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不但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而且见解独到,很有自己的想法,再加上长相出众,妥妥的才貌双全的校花一枚。

她代表全学校参加重庆市中学的讲演比赛,获全市第一名。

当时她的班主任刘家树,这是一位周恩来领导的地下组织派往学校建立支部的地下党员。他惊叹于王晓棠的天赋和才华,化装成查水表的自来水公司人员,到王晓棠家里做过暗访。在1948年王晓棠一家回南京前,叮嘱王晓棠一定去考上剧专,即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

王晓棠好像注定会成为共产党的一员。

1948年,举家迁居杭州,父亲看不惯国民政府做派,辞去工作,过起了隐居生活。(父亲的这一身份,使得晓棠过了一段灰暗苦涩的日子)

王晓棠在浙江省立女中毕业后,她遵照刘家树先生的建议,去上海报考上海剧专,但遗憾剧专那时不招生,直到1952年,王晓棠正通过吴鸿翼的朋友辗转认识了黄宗江的妹妹黄宗英,黄宗英问她,“参军你敢不敢?”18岁的王晓棠一口答应“敢”。

原来黄宗英的哥哥黄宗江一行被派到上海,专门游说当时最负盛名的越剧表演名角徐玉兰、王文娟和京剧名角李丽芳、李鸣盛、谭元寿、班世超等参加总政文工团。

黄宗英设了个局,趁哥来家辞行时,说服哥招收王晓棠。黄宗英赵丹夫妇都非常喜欢王晓棠,赵丹坚定说“她今天不是名角,将来会比名角还要名角。”

最终,在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的特批下,凭着以前学会的三十出京剧和前面三人的举荐,王晓棠如愿参了军,进入总政京剧团。“如果她真是个人才,革命大熔炉,可以培养她成才。”陈沂这样说。

她瞒着父母,上了去上海的火车。爸妈得知女儿要参军的消息,两人连夜赶到火车站,阻拦王晓棠参军,等俩人追到月台上时,火车已然哐当哐当地开出车站,留下王晓棠爸妈在风中长虚短叹,而火车上的王小棠眼里满是喜悦,兴奋地冲爸妈挥手再见。

王晓棠爸妈是不希望晓棠以后走唱戏这条路,作为业余爱好是支持的。她们破封建,但骨子里还是有那么一丝封建思想残存。当然更多的是不想女儿受苦。

王晓棠参军的同年,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京剧团。

正赶上全军大扫盲,总政京剧团的专职文化教员和团领导,决定王晓棠兼职任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三个班级的教员,很多名角儿都是她不同班级的学员。

王晓棠非常尽职尽责,晚上改作业到凌晨两点,参军才半年,就立了三等功,而且是“所有的学员一致公推。”

紧接着,京剧团奉命前往彭德怀的大西北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半年,她开始了跑龙套。看着这些名角在台上闪着光芒,王晓棠好想自己也是台上的主角,不甘埋没的她深谙“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对自己非常严格,刻苦练功,导致到了晚上都爬不到床上去,勉强坐到床上,整个人又软弱无力的摔下床去,两排肋骨疼得不行。

虽然还是没有担主角的机会,但她深厚的文化功底让她成为了报幕员,而且一下子火了,深受大家喜爱。

当时演的都是折子戏,大部分人都不太懂,所以需要有个解说员把每出折子戏的内容先向观众介绍清楚,这关乎演出的效果,成败。

王晓棠穿着当时苏式的演出服,腰扎宽皮带,藏蓝色的裙子,长筒靴,无沿帽,靓丽无比。

她自己编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京剧团慰问演出现在开始……”她清澈爽朗的声音配上甜美的外表,一下子吸引了战士们的眼球。她介绍折子戏的内容简练又出彩,战士们听的入迷,喜欢的不得了。

作为报幕员的王晓棠“喧宾夺主”,成为了大西北部队眼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病房里的伤员战士们争先恐后的模仿学王晓棠报幕。而表演前先报幕这种形式,也在军队中甚至地方演出团体中很快流行开来。王晓棠的名字在部队里人人皆知。

回京后,总团领导们看了汇报演出后,很快将王晓棠调到了话剧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王晓棠开启了她的电影旅程。

1955年元旦刚过,时时鞭策自己发奋努力的王晓棠在寒风料峭的总政话剧团操场上,十分投入地练功。林农和朱文顺两位导演来到总政话剧团,寻找电影《神秘的旅伴》的女主角,经过操场看到身穿红衣裤的女孩,眼前一亮,王晓棠就是他们心目中女主角的样子。

王晓棠自知经验欠缺,虚心请教老戏骨电影表演的技巧,虚怀若谷的王晓棠领悟能力非常强,进步神速。

当“缅桂花开十里香唱起来”,王小棠饰演的小黎英在缅桂花中款款而来的,那双明亮传神的眼睛,像阳光般明媚的笑脸,甜美的嗓音,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缅桂花美,怎能比得上王晓棠美,王晓棠,洋溢着健康青春的美,如缅桂花的芳香穿越银幕,扑面而来。《缅桂花开十里香》这首歌,迅速被传唱开来。

《边寨烽火》里的马诺,她把景颇族姑娘的活动开朗与可爱,演绎得淋漓尽致,非常饱满。

她因此片1958年获得了第1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青年演员奖。

1958年,王晓棠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同年,王晓棠出演了《英雄虎胆》中的反派角色阿兰,当时别人都劝她不要演,怕毁了大家心目中善良清纯的形象。但王晓棠不怎么想,她觉得这个角色很具有挑战性。

她认为演员应该一人千面,满足观众不同需求。

阿兰电影中有伦巴舞的戏份,王晓棠拼命练,她要努力做到像蛇一样灵动,甚至在屋顶打麻雀的功夫也不闲着,在那琢磨起舞步,当时下过雨,有些湿滑,惊出工作人员一身冷汗。

王晓棠终于把长相艳丽,身材火辣,经历丰富的女特务阿兰角色完美呈现出来,风头远远盖过了主角。

继《海燕》后,王晓棠出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金环、银环,一人分俩角。

为演好角色,她先后六次到当地深入生活,穿着布鞋,戴着草帽,背个背包。跟卖鸭苗的乡亲们吃上了当地的大饼稀饭。自此,她的笔下有了浓浓的生活色彩。

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经常有不留姓名的人给王晓棠送来米面菜蔬,还附上关切的问候。

王晓棠训练自己的发音、言行举止,让自己变得像银环那种恬静温柔的气质,微妙的眼神变化,细微的动作举止与王心刚饰演的杨晓冬展开看似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爱情戏份。

小说里缺一场银环成长的关键戏。编导让王晓棠来写,她便不分昼夜地写了又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场戏,李英儒和严寄洲导演没改一字,成为全片画龙点睛之笔,“导演,作者,观众全满意。”

李英儒对严寄洲说,“晓棠真刻苦,我这小说她倒背如流。跟我谈本子时,小说第多少多少页、第几行、银环说……都非常清楚,反而我自己倒要现翻书找。”严寄洲说:“她是个创作型演员。”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她电影表演事业的里程碑,金环和银环两姐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两帧。

《海燕》剧照

王心刚与王晓棠这对银幕最佳搭档,一位是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美男子,一位是月宫仙子般花容月貌的俊俏女子,很多观众都希望他们能是一对,但王小棠的老公另有其人。

言小朋与王晓棠

她的心中早已被一个叫言小朋的人占据。他们的缘应该是1952年就结下了。当时言小朋与黄宗江一起去上海招人时就认识了, 言小朋一看到美丽大方的王晓棠就爱上了,因当时王晓棠还小,所以把这份感情先藏着,默默地关心着晓棠,王晓棠也早已在心里爱上了这个帅气挺拔、才华横溢的暖心男孩,他们属于一见钟情,互相吸引的那种。

言小朋1925年出生于北京,是蒙古族,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京剧言派创始人言菊朋。言菊朋与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齐名,并称“四大须生”。

左起:言少朋、高安逸、言慧珠

言小朋的哥哥言少朋是著名的京剧马派老生,姐姐言慧珠是梅兰芳的得意弟子,言小朋是杨派武生。他年少成名,与哥哥姐姐一起组建“小言家班”,在京剧界有着巨大影响。

王晓棠从京剧团调到话剧团后,为了追随爱情,言小朋也主动要求调到了话剧团。言小朋真的非常爱王晓棠,为她可以放弃他热爱的京剧,王晓棠到哪,他就到哪。

1954年1月,王晓棠过完20岁生日后,言小朋向她表白爱慕之情。两人最终结为演艺伉俪。

1958年冬天,王晓棠在北京诞下儿子言群。第二年丈夫言小朋也从总政话剧团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夫妻俩又成了同事。

王晓棠与言小朋非常恩爱。夫妻俩既是生活中的甜蜜伴侣,又是艺术上的知音。

王晓棠出去拍戏时,言小朋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从不因家庭琐事让王晓棠分心。

右:言小朋

言小朋出去拍戏时,王晓棠就给丈夫写信,鼓励他好好拍戏,不要牵挂家里。

儿子言群遗传了父母优良的基因,中学时代就是一位偏偏美少年,而且品学兼优。王晓棠一家三口都很优秀,被人称道。

正当王晓棠处在演艺生涯顶峰之时,(本来第三届电影百花奖评选,她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最佳女演员。)但也被取消了。

一场运动一下子把王晓棠从云之巅拉入深渊。

因父亲的身份,她被这场风暴卷入其中。她被批斗了,钢丝鞭、大木棍轮番上阵,直到打坏了她的腰。晓棠始终没有低头,她有主见,有骨气,她不会去坑害别人,自始至终表现出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精神。哪怕走上批斗台,她也是那么从容,她用针线缝和好被撕打破了的衣裳,维护着做人的尊严。

那时王晓棠住在一间9平方米的鸭棚里,外面下雨屋里漏雨,床铺全湿了,她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

1969年12月,“顽固不化“的王晓棠被赶出了八一厂,复员到怀柔县北台上林场。

每天,她拿着锄刀走在山脊上,与松林为伍,与林场工人为伴。干起活儿来从不落后,铲一锹土也要和男同志铲得一样多。

她背着箩筐站在山脊上向着空旷的蓝天歌唱,走在林间小路上与鸟儿一起自由歌唱。

她是用歌声在反抗,在争斗。

她相信自己没有错,她落户怀柔6年。用6年抗争一件事:回八一厂。很难,但一定得成功。

她认真分析了被赶出八一厂的所有人员的各种情况,她想:我要是回不去,谁又能回去呢?为了那些处境比自已更恶劣的同志,我也应当回去。

为了获取这生存的权利,王晓棠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钱粮被停发了,每天都在勒紧腰带过日子。由于营养不良,她唯一的儿子得了肝炎,却不能住进医院,单位一直开不出证明,当孩子被送进医院时,已经肝硬变晚期了。

孩子死去的时候,脸色枯黄,而眼睛却还流露着渴求生存的目光——那是一个已经十七岁,即将长大成人的孩子;一个能写一手漂亮文章的孩子;一个画得一手好画的孩子;一个非常懂事知心的孩子;一个让人疼惜的孩子;一个热爱生命孩子……就那样带着生的希望去了,这个顽强的女人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也许,我要是提前半年回厂,孩子是不会死的。”她沉痛地说着,充满内疚,自责、无奈与不舍。

期间珠江电影制片厂找过王晓棠,想将她和爱人调过去,可王晓棠还是想回八一厂,于是婉拒了对方的好意。

1975年3月,她到底回来了,王晓棠满怀深情地再着戎装,回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她想着,一定要比以前更有本事一点,她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要用影片感谢人民。她在林场时,收到这样一份信,令她铭记在心。

看见大姐干的活是苦的,身体是累的,我们特别心疼,大姐演的电影我们都看过,我们每月从工资里匀出一个人的工资和粮票给大姐大姐,保养好身体,将来好为我们演更多的好电影。

这成了她创作《翔》这部电影的动力。借用女主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我,受了人民涌泉的恩惠,竭尽心力,也只能是滴水之报!”

火车上的女职工,车上的乘客,所有她的朋友,她的观众,帮助过她的人,都是她王晓棠要感谢的人。

妻子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言小朋一直希望妻子再生个宝宝,可他看到王晓棠工作这么拼命,经常不着家,便将这个念头压在心底。

1988年,王晓棠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王晓棠广泛吸纳人才,积极投身创作,慢慢的八一电影制片厂重回巅峰。

《海燕》剧照

1992年被提拔为厂长。就在这一年,言小朋因积劳成疾,加上长期郁郁寡欢,病倒了。在丈夫住院的日子里,王晓棠守在身边陪伴他,她含泪对丈夫说:“小群已经离我而去了,你一定要好好的。”

消瘦憔悴的言小朋,眼角涌出一滴滴泪水,带着思念的忧伤走了,年仅67岁。

最挚爱的儿子和丈夫相继走了,王晓棠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因悲痛过度,1个月内她瘦了十多斤,憔悴不堪。

缓过神来,她告诫自己,不能像祥林嫂那样絮叨。她把一切悲痛都深埋在心底,她知道,她所钟爱的事业在等着她。

1993年7月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自此“最美少将”成了王晓棠的第二个名字。

1998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也没闲着,一头扎进热爱的编导天地里,于2001年编导拍摄了影片《芬芳誓言》,荣获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评委会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大奖项。

王晓棠自勉的一句话,“顺境里要慎思实干,逆境里要百折不悔,一直向前,向上,直到胜利。”

有人说,演员最高的目标是塑造出夺目的人物形象,不,我的最高目标是终生报答人民的培育。有人说,演员最大的幸福是获得赞誉和金奖,不,不,我的最大幸福是和人民相思难忘。 ——王晓棠

这就是老一代的电影人,不为名利金钱,只为艺术而生。

她、他们就像恒星,在影视上空一直闪耀着光芒。

(资料来自百度资料库)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